回覆列表
  • 1 # 穿插游擊隊

    作者丨陳慕譚

    編輯丨吳酉仁

    說一說秦始皇的“書同文”。

    所謂“書同文”,就是統一文字。春秋戰國時代,各國文字的寫法與讀音存在諸多差異。秦滅六國後,為便於政令的傳達與執行,嬴政遂命李斯等人“書同文字”①,制定全國通用的標準文字。

    按許慎的總結,這場文字改革,乃是以“罷其不與秦文合者”②為目的,旨在廢除與秦國文字存在差異的六國文字。共造出三篇字書,分別是李斯的《倉頡篇》、趙高的《爰歷篇》和胡毋敬的《博學篇》。

    這三篇字書中的新文字,因取自“《史籀》大篆”(殷周時代的古文字)而在字形與筆劃上有所改動,所以被命名為“小篆”(有學者認為,小篆這種字型之前已經存在,李斯們的工作是對其進行整理)。

    ♦ 先秦大篆(左)與秦小篆(右)

    秦始皇的“書同文”,即是欲憑藉著強大的國家機器,在全國範圍內強制推行小篆。對於這項改革,後世評價以高度讚譽最為常見,主要是說此舉以“筆畫規整的小篆作為通用文字頒行全國”,實現了文字統一,“使政令能夠在全國各地順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夠順暢溝通,有利於文化的交流和發展”④。

    但這並非史實。

    “書同文”改革之後,秦王朝共計存在著八種文字,分別是: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隸書。按啟功的研究,大篆是古文字,小篆是秦始皇致力推廣的官定文字,隸書則是自底層新興的一種簡化俗體。其他五種屬於有特定用途的特殊文字。

    最終成為通用文字的,並非小篆,而是比它更容易書寫,也更容易辨認的隸書。在秦帝國存在的短短十餘年裡,作為一種欽定文字,一種官方意志的產物,秦小篆大體只用於一些朝廷的重要場合(比如泰山祭天刻石),從未在民間普及。後世學者幾乎一致公認,秦小篆是“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最短命的文字之一”⑤;“在漢字史上,小篆只起到了官樣文字的作用,而不是一種流通文字,也不是漢字發展過程中的一個主要環節”⑥。

    出土文物可以證實這一點。

    1975年,在湖北雲夢睡虎地11號秦墓出土了一批秦簡,共計千餘枚近4萬字。這批秦簡雖然有多位書寫者,但字型頗為統一。與秦小篆大不相同,這批文字的造型與筆劃,實際上介於古隸書與漢隸書之間,一般稱作秦隸。它們的具體情狀,可參見下圖。

    ♦ 睡虎地秦簡《效律》(部分)

    顯而易見,雖然官定小篆在筆畫上,已比古文字大篆更簡略,但云夢秦簡裡的這批隸書,又要比小篆更容易書寫。它們不但筆畫更少,形體也已化繁為簡;不但字形向扁方發展,筆道也在變圓為折。扼要說來便是:秦小篆“不切實際地保留了較多的象形成分,使得筆劃圓轉、筆速遲緩”,隸書則“化圓為方,折筆簡疾”⑦,是一種更有效率的資訊傳遞工具。

    所以,許慎才會在《說文解字》裡說:秦帝國統一之後,“燒經書,滌除舊典,大發吏卒,興戍役”,沒完沒了搞事情,結果便是“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趨約易”——這些事全都攤到底層秦吏們的頭上,導致他們有大量的文書工作需要去做;更容易書寫的隸書,而非雍容華貴的欽定小篆,就成了他們一致的選擇。

    秦帝國滅亡後,小篆成了一種裝飾性文字,有時會被用於碑額與印信。但留存至今的漢碑與漢簡,主要是隸書,很難見到小篆。

    也就是說,秦始皇的“書同文”,實際上是失敗的。

    ♦ 東漢隸書所刻“漢故幽州書佐秦君之神道”,1964年出土於北京西郊。

    既然民間(主要是底層秦吏)已流行更易書寫和辨認的隸書,秦始皇與李斯們“書同文”時,為何不在現成的隸書上做整理,反要另起爐灶推廣更難寫的小篆?

    這或許是因為,隸書的“出身”太過卑微。

    關於隸書的由來,漢晉之際的知識界,流傳過“程邈獄中造隸書”的故事。大意是:程邈是秦帝國底層衙門裡的一個獄吏,因事被判入獄十年。程在獄中不願虛度光陰,整日推敲自己從前做文書工作時常用的那些字,對它們做了改進,更便於書寫。出獄後,這套新文字得到了秦始皇的青睞,“以為御史,使定書”⑧,於是就有了隸書。

    這種故事,可信度自然是低的,底層囚犯被始皇帝看中,更接近演義而非史實。但它的廣泛流傳,至少意味著在兩漢魏晉之人看來,隸書的創造者(或曰整理者)只能是底層使用者

    在當代,則有學者認為,秦國隸書的源頭其實是兵器銘文。秦制,工匠造出兵器後,須刻上“工隸臣某”這樣的文字,“這類文字是刻畫上去的,須用很大的力氣,因而也形成了與篆書完全不同的握筆(刀)方法和運筆(刀)方法”⑨。刻字時多用直線和折筆(隸書的基本特徵),要遠比多用曲線和圓筆(大篆和小篆的基本特徵),省力太多。這種說法,未必是正確答案,但卻是一種很合理的解釋。

    消滅六國後,秦始皇自認為是史上最偉大的征服者。為了配得起這一偉大,他搞了許多事,不但給自己創造了“皇帝”的名號,還廢除了針對君王行之已久的諡法。在他眼裡,從前的名號沒有一個配得上他,當代及後世之人也沒有一個有資格對他做出歷史評價。

    不難想見,當秦始皇決定廢除東方六國的文字,來一場“書同文”的大變革時,絕不會選擇“出身”卑微的隸書。只有那經過李斯等人整理、得到了嬴政稽核透過的小篆,“結字縱長,結構均衡對稱,線條勻整,行筆宛轉圓通,一派端嚴整飭、和諧典雅的典範美形態”,才配得上用來記錄秦始皇的赫赫功績——今天所能見到的秦小篆,如“泰山刻石”、“琅琊臺刻石”、“嶧山刻石”、“會稽刻石”,全部是在歌頌秦朝帝王。⑩

    ♦ 泰山刻石拓本

    有學者如此評價秦始皇的這種做法:

    “秦滅六國之後,本該順應時勢,採用簡便的隸書。但是秦國為了保持征服者的尊嚴,竟然採納李斯的主意,斷然逆歷史的潮流而動,下‘書同文’之令,以早已過時的小篆作為標準字型強迫推行,並以嚴刑峻法作為後盾。……秦亡之後,各級政府迅速改用隸書作為通行文字,足以說明秦的‘書同文’非但不是功勞,而且是逆歷史潮流而動。”⑪

    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靠著強力解決。秦始皇死後,秦帝國土崩瓦解。早已用慣了隸書的秦吏們,迅速投入了新王朝的懷抱。在新時代,是隸書,而非秦始皇鍾愛的小篆,實現了真正的“書同文”。

    ①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②許慎:《說文解字·序》。

    ④《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8月第1次印刷,第44頁。

    ⑤王立群:《千古一帝秦始皇(下)》,大象出版社2016年版,第320頁。

    ⑥王蘊智:《殷周古文同源分化現象探索》,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35頁。

    ⑦殷偉仁:《隸書之源非小篆》,《江海學刊》1995年第3期。

    ⑨馬超、胡長春:《六國文字與隸變關係的再思考——黃惇先生<戰國竹簡墨跡的筆法問題>一文闡微》,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

    ⑩王祖龍:《楚簡帛書法論稿》,湖北美術出版社2016年版,第213頁。

    ⑪史式:《皇權禍國》,萬卷出版公司2013年版,第24頁。

  • 2 # AH_HN_WYH

    如果秦始皇不“書同文”,後期的中國就不會大統一,現在的中國很可能像歐洲一樣四分五裂。“書同文”是一種很強的凝聚力!怎麼能說是失敗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說說你們心目中最厲害的斷案高手,狄仁傑?包拯?宋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