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澤澤媽歷史手札
-
2 # 白溪釣客
【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
張良(約公元前250一前186)字子房,穎川郡城父(今河南禹州市)人,南韓貴族,秦末漢初傑出謀略家。與蕭何、韓信並稱為“漢初三傑”。劉邦建漢,張良被封為留侯,後辭官歸隱,浪跡于山水江湖之間。
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
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
報韓雖不成,天地皆振動。
潛匿游下邳,豈曰非智勇。
我來圯橋上,懷古欽英風。
唯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
嘆息此人去,蕭條徐泗空。
一一【唐】李白《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
(注)唐玄宗天寶四年(745),李白南遊吳越,路過下邳(今江蘇邳縣),因懷漢代張良事蹟作此詩。
子房二句:寫張良年輕時,為報國仇而不惜傾家蕩產。
滄海: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透過倉海君,得到一名大力士,煅造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鐵錘,準備用以謀殺秦始皇。滄海亦指海內。
報韓二句:是說雖然狙殺秦皇未成功,但卻使天下英雄為之振奮震動。
黃石公:即圯上老人,曾在圯橋上把太公兵法傳給張良。孺子可教也。
嘆息二句:慨嘆張良一去,此地更無英雄也。徐泗:指今江蘇徐州、邳州、豐縣、沛縣和安徽蕭縣、泗縣一帶。
-
3 # 歷史與文化縱橫
張良者,南韓末亡貴族也。秦時天下歸一,鞭打天下,民不得生,地不得產。良嘗於博浪沙椎擊始皇,中副車。亡命淮泗,結劉邦於險途。
又傳得兵書若干,苦學孤詣。隨劉邦立功建策莫不中。功成隱居,從赤松子遊。
-
4 # 中孚鑑
張良,是個謀士,被劉邦稱為運籌帷幄之中,決戰千里之外的人物,並且和韓信、蕭何被稱為漢初三傑。張良本來南韓貴族之後,開始的時候專心輔助韓王,後來韓王死去,就一輔助劉邦,終於幫助劉邦取得天下。
張良依附於劉邦時,當時劉邦勢力並不大,但劉邦隨機應變的能力、用人的能力很強,張良能在劉邦實力很弱的情況下輔助劉邦,說明張良的觀人的能力。
而張良作為劉邦手下的第一謀士,劉邦也對張良很尊敬,對張良的建議也多數會採用,讓張良有一展胸中才華的機會。這同樣說明張良選擇劉邦沒有錯。
張良雖然帶兵打仗、衝鋒陷陣不如韓信,治理國家不如蕭何,但是張良的智謀過人,具有戰略的眼光,絕對是一個出色、優秀的謀士,所以他們三人才被稱為漢初三傑。
最後張良也是一個知進退的人物,他幫助劉邦打下天下,卻沒有幫助劉邦治天下,他知道鳥盡弓藏的道理,所以在劉邦取得天下之後,張良就離開的大漢朝的權利中心舞臺。最終張良也得了一個善終。
張良歸隱後,就專心修道,過自在逍遙的日子。雖然不如在朝廷做官的人大富大貴,但簡簡單單的生活也是一種享受。
-
5 # 旅行者無疆
要說張良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們不能單純的用一些大話來套,任何一個人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張良也是如此。
張良的相貌。有史書記載,張良的確是一個美男子,在他四十幾歲的時候,有人以為他才二十幾歲。而且,張良有婦人像,這種相貌在古代被認為是富貴,年輕的張良不折不扣是一位小鮮肉。
謙謙君子,翩翩少年的張良,在青年的時候還做過一段時間的俠客,很多人應該不敢想象,文弱的張良竟然做過俠客,可這的確是真實發生過的。
我們知道,在張良29歲的時候,南韓就滅亡了,張良失去了貴族的身份,這個時候的張良帶著國仇家恨進入社會,他會擁護由秦始皇建立的新社會嗎?當然不會。秦國可是滅了南韓。所以,早期的張良是一個反政府的極端人士,他想要透過暴力手段消滅秦國,組織起了自己的“俠客刺殺隊”,張良還有點老大的意思,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黑社會老大,他精心策劃了刺殺秦始皇的行動—博浪沙刺秦。這次的刺殺雖然沒有成功的殺死秦始皇,但我們也能看見早期的張良是一個什麼樣的心態面對秦始皇建立的新社會的。
張良在思想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道家。他的思想受到了道家人物黃石公的影響,特別善於謀略和迂迴戰術,張良一輩子都靠他的精彩的迂迴戰術前進的。
-
6 # 菩薩我想對你說
歷史上的謀士很多,但智者很稀有,在真實的歷史上,相對於專精政務的諸葛亮,西漢開國功臣張良才是智謀的象徵。畢竟,“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已經成了諺語;“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最早也是出自劉邦對張良的誇讚;“吾之子房”,更是後世君主對智囊的最高評價。
如果說張良只是聰明,那就太貶低他了,用“智慧”來形容他才更恰當。在兩千年的封建歷史上,張良的兩大素質無人能及:原本抱著復仇心態的他,能夠審時度勢,以更高的格局,轉而選擇復仇物件的政治理念。能夠抵禦富貴、權勢的誘惑,大功告成後立即急流勇退。
在劉邦的團隊中,張良是個異類。
回覆列表
張良灑脫、淡泊名利,熱血敢拼,智謀超群,有初“漢三傑”之稱的一代謀略家。
①散盡家財,博浪沙刺殺秦王
秦滅韓後,張良國破家亡,為了報仇,張良花錢僱傭殺手和他一起去截殺坐馬車出行的秦王。這就是震驚當時整個社會的“博浪沙刺秦”。
②輔佐劉邦問鼎中原
無論是他建議劉邦進軍函谷關過程的迂迴戰術,還是暗度陳倉的計策,以及勸阻劉邦復六國的提議等,都讓劉邦在和諸侯爭霸中獲益良多,以至於劉邦曾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子房功也。
當劉邦對有功人員進行論功行賞時,張良沒有坐在功勞簿上要求加官進爵,心安理得地接受劉邦封給他的三萬戶侯,反而退一步自請一萬戶侯足矣,請求封邑偏遠的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