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都是為了衛星國作戰,戰前雙方暗地交鋒多年,甚至已經非正式動用過武力。開端都是不宣而戰,中局海軍都被悶在家裡,岸炮都沒動。結局都打成了一次像樣的反擊,然後火速“議和”。最終都以更換軍機大臣告終。 這是翻拍嗎?
6
回覆列表
  • 1 # 不沉的經遠

    題主這個說法並不完全正確,中法戰爭和甲午戰爭的起因是有點相似,不過其中戰爭過程還是有很大不同,而結尾更是完全不一樣,假如說中法戰爭最後的鎮南關之戰為清政府挽回了一點顏面,那麼甲午戰爭就是徹底一敗塗地了。

    中法戰爭和甲午戰爭的起因確實都是因為法國和日本窺伺清政府曾經的藩屬國,進而引發兩國之間矛盾激化,並最終演變為戰爭而且兩次戰爭都是對方先動手,多少都帶有不宣而戰的味道。

    出現這麼多的相似點其實並不奇怪,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的虛弱本質暴露無遺,吸引了眾多列強的目光。他們都希望藉著瓜分中國的機會漁利,因此無論是中國自身還是其原來的藩屬國都成了列強的目標。法國和日本只是這些列強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而在這一過程中,實力佔優的列強佔據著主動,自然可以選擇動手的時機。而清政府自顧不暇,結果就變得被動挨打,往往被人打了以後才能做出反應。

    不過中法戰爭法國的目標僅僅是奪取越南,加上它自身和德國的關係緊張,因此投入的力量並不多。在整個戰爭期間,清軍還是得以依靠自身絕對的兵力優勢,最終在鎮南關擊退前來進犯的法軍,並趁勢奪回了諒山,總算扳回一分,沒有敗的太難看。

    而甲午戰爭則不一樣,日本的目標是奪取遠東地區的霸權,因此全力以赴,動員了24萬軍隊,是自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面對的規模最大的一次對外戰爭。加上雙方戰鬥力上的差距,因此甲午戰爭爆發以後,清軍節節敗退,根本沒有形成像樣的抵抗。

    實際上在簽署《馬關條約》之前,日本已經開始計劃直接攻擊北京,並在旅順集結部隊。根本不存在題主所說的還有反擊一事。

    所以中法戰爭以後,清政府還能維持以下遠東大國的顏面。而甲午戰爭以後其虛弱本質就暴露無遺,此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新一輪高潮。

  • 2 # 超哥侃古今

    第一結局不一樣,大家都知道清法戰爭清朝勝利,而清日戰爭清朝慘敗。第二朝日,法越關係不一樣。北韓李氏一直仇視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完全是清朝這個宗主國太弱雞。而越南阮福氏則對法國態度很複雜。當初廣南阮福氏被西山阮氏打的亡國。乾隆皇帝保的是早已腐朽的後黎朝。只有法國是真的出錢出槍幫助阮福氏打了回去。那是對人家有復國之恩的。而且法國最後做的也很地道,日本是直接亡了北韓李氏的宗廟社稷。而法國一直保留越南阮朝的法統,越南阮朝君主享有的自治權要比統監時期的所謂大韓帝國還要大點。並不是完全的傀儡。所以最終阮朝站在了法國一邊還真不能怨人家薄情寡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適合油皮夏天用的爽膚水哪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