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耳朵155419464
-
2 # 野狐狸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先來看一下宋朝皇帝們的名諱變化情況。
宋太祖趙匡胤,確實沒改過名。
宋太宗原名趙匡義,趙匡胤稱帝后改名為趙光義,當上皇帝后改名為趙炅。
宋真宗原名趙德昌,後改名趙元休,後又改為趙元侃,立為皇太子後改名為趙恆。
宋仁宗初名叫趙受益,後改名為趙禎。
宋英宗初名趙宗實,立為皇子後改名趙曙。
宋神宗初名趙針(古字為“金+鹹”),封郡王后改名趙頊。
宋哲宗初名趙傭,被擁立為皇太子後改名為趙煦。
宋徽宗名為趙佶。
宋欽宗初名趙亶,後改名為趙烜,後又改為趙桓。
宋高宗名為趙構。
宋孝宗初名趙伯琮,後改名趙昚。
宋光宗名為趙惇。
宋寧宗名為趙擴。
宋理宗初名趙與莒,後改為趙貴誠,立為皇子後改名趙昀。
宋度宗初名趙孟啟,後改名為趙孜,立為皇子後改名為趙禥。
宋恭帝名為趙㬎。
最後兩位小皇帝分別名為趙昰和趙昺。
從上面的羅列中可以看出來了,宋朝皇帝是經常改名的,在封王、立為皇子或皇太子、即位稱帝等關於個人的重大事情發生時,經常會改一下名字,比如宋真宗,曾先後有“德昌、元休、元侃、恆”等四個名字。不少人是既有兩個字的名字,又有單個字的名字。
為了記述方便,我們會固定一個名字稱呼皇帝。大多數皇帝的事蹟都發生在即位以後,我們一般以即位後的名字為準。宋太宗趙光義因為前面故事比較多,也就繼續用“光義”,一旦用了 “趙炅”,恐怕會讓人誤解為兩個人呢。
經常改名字,還有一個原因是為了使皇帝區別於他人,特別是兄弟。因為,古人對同族人喜歡按照字輩來命名,比如趙匡胤和趙光義就是“匡”字輩,趙光義原名就是趙匡義,他們還有個弟弟叫趙匡美。只是趙匡胤做了皇帝后,兄弟們就要規避名諱了,趙匡義就變成了趙光義,趙匡美就變成了趙光美。後來趙光義也稱帝了,趙光美又變成了趙廷美,那個麻煩啊。
後面有幾個皇帝雖然初名也是兩個字,但其實也是體現輩分的,同輩人往往起名用相同偏旁的字。比如宋光宗名為趙惇,他還有兩個兄弟分別叫做趙愭、趙愷。宋寧宗名為趙擴,他還有個兄弟趙梃。宋末三帝趙㬎、趙昰、趙昺都是度宗趙禥的兒子。
此外,皇帝的名字變化還會受出身、即位方式等因素影響相關。總之,小名字也有大學問啊。
-
3 # 宋安之
不止是宋朝這樣之前的秦漢唐都差不多是這種情況,這種情況是因為兩個原因,一是古代講究二字為尊,二是名字二字方便百姓避諱,這些皇帝的名字一般多以生冷字為主。
像漢朝皇帝中基本上都是二字為尊,就一個漢昭帝劉弗陵為三字,這個還沒有研究通徹,漢宣帝因為成長於民間,登基之前叫劉病已,後改名劉洵;如唐朝,開國之初,唐太宗李世民是三字之後基本上都是二字,唐玄宗李隆基以藩王系入主大統,繼位後也並沒有改名,一般有的皇帝繼位後也常有改名之舉;至宋朝,延續二字為尊的傳統,除了開國時的太祖太宗二人,餘下皇帝皆是二字,至於明朝為什麼是三字,因為元滅宋以後,漢學遭受斷代式浩劫,至明朝時很多傳統已經放棄了。
避諱來說,古代皇帝是九五之尊,真龍天子,為了完美帝王印象,歷代統治者簡直無所不用其極,避諱就是其中一種方式,就是不能直呼或者書寫皇帝名字中的字,如唐太宗李世民時代,六部之一的民部與其名字起衝突,民部從此以後改名叫做戶部,避諱規矩甚多,所以古代皇帝切合實際來說,都是二字為主,並且多用生冷字。
-
4 # 風雅正
不請自來。
題主的描述不準確,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改名為趙炅,宋代另外四五個皇帝,初名也不是單字。後文將具體介紹。
先簡單說明下,中國古人命名的一個小傳統。
中國古代的皇帝,單字名(不含姓氏)的更多,這是普遍現象。因為在古代,最初人們多半起的是單字名。後來,才興起了雙字名。而在古人心理中,普遍認為過去的東西,古老的傳統要高貴典雅些,故而用單字名,被認為更為尊貴一些。
影視劇中的趙光義(圖自網路,侵刪)
然而,為何普通百姓,後來都喜歡用雙字名呢?原因很簡單,單字名容易重名。如果是名人顯貴,別人還容易辨別認識你,換作普通百姓,就沒那麼容易了。為了避免因重名帶來的麻煩,同時為了確認自己與別人不同,故而民間越發喜用雙字名了。另外,便是古代講究禮法,黎民百姓一般不太敢僭用皇王貴族的命名方式。
那麼,部分王公貴族,也喜歡用雙字名呢?原因在於,雙字名比較容易避免重名,民間的這一新俗,後來逐漸影響到上層社會。加上,部分顯貴是大姓,比如李王張劉等姓氏,繼續採用單名的話,就容易重名。如果不願用生僻字為名,雙字名就是首要的備選項了。
為何宋太祖和宋太宗的名字是三個字呢?
因為他們最初並非皇家子弟,只是普通的武官而已,多半延用民間的習俗,以雙字為名。自從趙匡胤黃袍加身,攫取皇帝寶座後,開始在各方面加強自己的權威,包括他出生前後的各種異常現象,暗示或者明說其乃真命天子,眾望所歸。這些都不過是為其攫取周朝天下作辯護而已,多半是編出來的。然而,畢竟趙匡胤奪取天下時,已經年齡不小了,以改作單子名的方式來顯示尊貴,似無必要,也或許,當時沒有考慮到這一層,畢竟他還想雄心勃勃地統一天下,平南唐、收復燕雲十六州。
他的弟弟趙光義,就是後來的宋太宗,情況與他類似,也是透過個人努力(包括陰謀),成為“(皇)帝”一代,做皇帝時,年紀也不小了。當初為了避他哥的名諱,把名字由趙匡義,改作趙光義。【說句題外話,這傢伙把老哥的天下奪走了,把弟弟、侄子、兒子逼死了不少,最為不義。名叫匡義、光義,實則害義、暗義!】
趙光義以頗富爭議的方式,繼承了他哥的帝位,改名趙炅(jiǒnɡ,意為光、明亮)。雖然這廝不仁不義,不過,確實還是有幾把刷子,比較勤政,不算是昏庸無道之主。
連宋太宗都開始以單字名,顯示趙家皇帝老子的尊貴的尊貴地位,後來的皇帝,自然也以這種方式命名了。
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原本並非皇子王儲,後來撞大運當上皇帝的,本來的名字並非單字,後來被立為皇子或者當上皇帝,才改作單字名:宋英宗,原名趙宗實,後改名趙曙。仁宗無子,他的父親又早亡,很小便被接入皇宮,實際上作為養子。
宋神宗,初名趙仲針,後改名趙頊。他爹宋英宗到了三十歲才被正式立為皇子,次年即位,做了五年皇帝后掛了。他之前也不是作為皇孫存在的,因為他爹的幸運,跟著交大運了。
與宋英宗情況相似的宋孝宗趙昚(shèn),初名趙伯琮(cónɡ);宋理宗趙昀(yún),原名趙與莒。
須指出一個問題:皇帝的名字喜歡用生僻字,有人說是為了方便民間避諱。這是不準確的,哪有尊貴者避讓卑微之說?!皇帝用單字名,又不希望與草民重名,就喜歡找些生僻字,以示不同。這才是皇帝用單字生僻名的,最為重要的原因。
-
5 # 可可潘琴
《百家姓》始有家譜。之前上百幹年無。都是《史記》野傳。
之前人的名字是單名多。雙名少。宋以後有字輩了。過去諸亮亮字孫明諸葛瑾字Xx。不排的。男子弱冠取字號。隨性。曹操字夢德小字阿瞞。劉備字玄德。宋以後有了家譜。取名就細分。出生有乳名。上學有學名。一代一輩一字份。如毛澤東字潤之。毛澤民字潤連。大多單名字多雙名。如宋蘇軾和蘇轍一看兄弟。朱元璋的子孫以金木水火土被輪迴輩份。他王章金也)朱棣(木也)朱允汶(水也)朱瞻基(土也)朱由檢(木,也)。。。。清朝康熙漢學好子孫也加字輩。愛新覺羅:弘利。他兄弟弘時…兒子嘉慶叫永琰就永字輩。與康熙的孫子弘利兒子他五哥永琪一輩人一個爹生的。嘉慶兒子道光與永琪兒子同輩不是一個爹生的不一字。透過這個親疏一目瞭然。
孔子從秦始皇至今(前22o年至2o|8年)未亂過輩份。一個名人之後二字輩。這是過去傳男不傳女。後來人口少了,男女一樣了。但都一提及就知親遠的。
一
-
6 # ygrdf
古代要避諱,皇帝名字2個字的話避諱的就少!不光是宋朝,整個古代的皇帝元朝明朝清朝除外,都是2個字,比如漢武帝劉徹,唐高宗李治,明成祖朱棣!在宋朝皇帝的名字是2個字,而且取的名字特別特別生諱,很多人不認識!這樣普通百姓就沒有那麼多避諱了!
回覆列表
從商周起,貴族都是兩個字。一直延續到秦漢魏晉南北朝,五姓七門等頂級門閥均為兩字名姓,中小貴族也以兩字為榮,窮人一般有姓無名或附庸風雅取個三字名。自隋唐,五代,當政者對門閥不斷打擊下,這一傳統逐步淡化。至宋立國,趙家發達了,認為自己該高檔次一些,恢復古傳統成了兩字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