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只談書本內容。
6
回覆列表
  • 1 # 歷史百曉生

    看完這本書,可以看出,柴靜沒有刻意選取她這些年記者生涯的重大事件,而是更多地在寫那些曾經帶給她震撼、指引她向前、給予她方向的人與事,那些真正觸碰過她心靈深處的人與事,是非對錯,事件真假,都是對自己的一種思考和歷練。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柴靜對自己前半段人生和事業的小總結,每個人都應該思考,思考這個社會,思考自己與他人的社會關係。一個剛正、不願屈服,不願低頭的柴靜,便是一個偉大的中國記者形象。

  • 2 # 金融莉

    稀稀拉拉的抽了十餘天工餘時間,看完了柴靜的看見,感謝宜信區辦燕傑的推薦,可以讓我在宜信繁忙充實的工餘欣賞到這本觸控心靈的書。

    二十個章節,十九個新聞例項,看似社會問題的陳述,實則是對內心的拷問,一個個事實的背後,丟擲了我們對人性的思考,讓自己看到了怎樣去評判一些事物。也眼睜睜的看到了一個青澀主觀的女生向成熟客觀有見地思想羽翼日漸豐滿的女性很穩當的過度,這其間是一個個腳印踩出來的,有艱辛有冒著生命危險的嘗試,任何事情的變遷都是不易的,而她的變遷是冒著生命走進非典病房,冒著生命走進地震現場,看著一幕幕表象的背後深入的探究、、諸如此類,沒有看到過生命的絕望是不會去探究看似罪惡人性的各種無奈,她做到了、、

    在這裡,告訴我們一種思考方式,她不會直接告訴你一件事情的對與錯善或惡,而是不斷潛移默化裡給你心靈的震撼,讓自己去區分事情不光是表面看到的那個樣子而是可以有另一面的,在我的世界裡需要修煉的也是如此,感謝柴靜,讓我不用再用隨波逐流的眼界看世界了、、

    恰巧在看這本書的時間裡,我內心一直糾結著一個答案,一直感嘆運氣的不公,覺得想要的答案那麼簡單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討厭所謂的不知道,但細想下來,似乎我們要尊重每個人的思想、需要做好的只是自己,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唯有深刻的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複雜性有了解和體諒,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讚美的思維習慣,尊重每個人的秉性,即使藥家鑫的背後也有很多讓人心酸的故事,即使他給人毋庸置疑大惡的印象,但背後的他我們又知道多少又給多少理解呢??這份理解有了之後還忍心責難嗎?透過這份生命之重思想之輕,我汗顏了,多給別人一份理解,我們的心也許也能得以舒展、、

    08年奧運距今已有5年,還記得達娜嗎?我只知道在08奧運時有個伊拉克田徑選手很不易,在戰亂紛爭的國度裡還能參加這樣的競技,但當我知道她參加比賽運動鞋是在約旦買的二手鞋,鞋幫是裂的,她每天去巴格達大學操場上訓練都要穿越兩派交火的地區,她躺在汽車後座上躲避子彈,大學的灰泥跑道是露天的,有次狙擊手向她開槍,子彈擦過她,打在旁邊的樹上,她暈倒後,第二槍打在了地面上,泥濺在她臉上,一刻鐘後,她洗了把臉,又回到場上,她說:“如果坐在那裡不訓練,就會不停地回想槍擊的情景,當你訓練的時候才能忘掉所有的一切”,試問我們又可否具有這樣的熱愛,用生命去做自己熱愛的事情,而我們平時叫囂的苦又跟人家何值一提、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做好當下的事,同樣這種競技精神正是被大流媒體的冠軍意識所遺忘的,好在柴靜告訴了我們,精神的存在不是輸與贏,引用克里爾的詩:哪有什麼勝利可言,挺住意味著一切、、就像33歲的丘索維金娜,為給兒子看病參加了5屆奧運會,為取得報名資格更換國籍引來罵聲一片,但她背後的無奈誰又看見?若看見,就不會有流言,若看見便能理解,從她身上我們也看到,失敗不是悲劇,放棄才是,她們帶來了震撼就是堅持、、柴靜說這一年的奧運和地震把她扔到了一個以前沒有的赤手空拳的境地,但心也定了一些,她知道了自己就生活在這裡,沒有完美的世界,沒有需要等待的未來,沒有要問外界所求的理解,也不需要跟誰比較才能判斷自己,要的就是此時,就在此地,就是此身、、

    想起雙城創傷,一個個孩子的離奇自殺,被巫咒籠罩了的事實,根是什麼呢?無人探究,人們愚昧的總喜歡把解釋不到的事情歸咎到超自然上,而又可否想起站在一個角度去理解受傷者的心路揭開謎團??雙城裡我看到了感性的靜用理性解開謎團用人性去探究答案,那份累與暢快是並行的,要想知道就要理解,要想理解就感同身受,人能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韌性,若能理解還會有那麼多悲劇的發生了嗎、、在這裡發現最大的謎是孩子的內心世界

    通篇下來,我瞭解了對中國老大難問題的土改問題,竟然是82年憲法的遺留問題,認識了表象問題的背後都要有些我們看不到的一些東西所以不要妄加評論,其實我們都是很好的聽故事的人,有時候我們對事情的感受和判斷不同,只是跟講故事的方式有關,正義不能一概而論,只能在個案實現,而我們是否又具備了當一個客觀人的標準??

    送給自己一句話:只有完人才有資格給罪人扔石頭,但是,完人是沒有的、、、

    最後引用陳虹的一句無關於全文的話:不要因為走的太遠忘了我們是為了什麼出發,如果哀痛中我們不再出發,那你的離去還有什麼意義、、

  • 3 # 七爺1215

    平淡不加修飾的文字是新聞人的作風,感動不加掩飾是觀眾的反饋.柴靜用最平實的語言敘述了一個個不曾關注的現實,也用一次次的採訪詮釋著什麼叫職業精神.

  • 4 # 愛藝術的喵小瑾

    《看見》——看見了許多的不曾看見

    在讀柴靜的《看見》這本書之前,知道她其實是個飽受爭議的人,有的人喜歡她的人情味,而有的人卻說她矯情做作。柴靜是在我剛進大學的那段時間裡火起來的,而自己又剛好在一個未來可能從事新聞業的專業裡,所以“柴靜”二字,在耳邊提起得越來越多。出於好奇,也出於對做新聞的過來人經歷的探索,我翻開了《看見》。

    有人評價《看見》:比心靈雞湯接地氣,比紀實讀物有情懷,比明星圖書更實在。而在我看來它更像是柴靜的一本日記,是柴靜成長的心路歷程,這其中,我更能置身於記者的身份去感受這個世界。從她的視角,我能看到新聞背後更多的故事,看到善者與惡者背後更深層次的東西,正如盧安克追逐心靈上的教育但也同時從充滿哲理思想歸於順從愛情放棄義教只剩柴米油鹽的平庸,也正如藥家鑫的家庭教育讓他犯了錯時選擇了更嚴重的處理方法,又正如虐貓女的影片錄製者所問“如果給你更多的錢呢?你會不會做這樣的事,你的底線只是沒有我這麼輕易的動搖而已。”“電視節目習慣把一個人塑造為好人,另一個是壞人,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沒有好人和壞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螢幕上的人的優點和缺點總是被擴大化,甚至有的被誇大的塑造為聖者,或者有的是進入十八層地獄都不為過的惡人。但在現實世界中,他們大部分的還是普通人,他們或愚昧,或狂妄,或無恥,無論怎樣,都是實實在在的,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而柴靜在文中所做的,是從和當事人的交流和其他側面情況的瞭解中,看到更多站在不同立場的話語,把他們更普通、更真實的一面呈現出來。

    其實我個人有些地方還是和柴靜有相似之處,在做新聞時會偏向情感的表達。大一的時候寫了一年的新聞稿,在寫最後一篇的時候,這個毛病還是沒有改掉,雖然時時刻刻也都在注意和不斷修改其中措詞,但是這和個人文風及性格還是有很大關係,也許對做軟新聞還是有一定可發揮之處,但對於新聞的原則來說需要的是絕對的客觀。柴靜在雙城的創傷中幫小孩擦眼淚引發的一系列輿論,這有剪輯師的刻意成分,也有將觀點呈現在眾人眼中讓事實證明一切的意味。這本書也讓我知道了同一件事情又或是同一個人總有有人贊有人噴,將它作為一個客觀事實存在即可,我們不必站在哪一邊去評判。對的自然就是對的,錯的自然是錯的;好的會在歷史上更多停留,壞的我們也不用過多貶低。糾正偏見的最好方式就是讓意見市場流通起來,讓意見與意見較量,用理性去喚起理性。在文中她也提到新聞更講究的是將事實不帶情感的表達,她之後也一直在提醒自己,不斷重複自省,但她所具有的風格始終不會改變。著名新聞人安娜說:“準確是最好的防禦。”在指責和讚揚之間,柴靜只需在關懷時尋找準確,客觀時拒絕涼薄,這也是對未來的我最好的指導。

    《看見》給了我深入社會錯綜複雜的關係網的力量,我看見了許多不曾看見的事物。在未來新聞界路途上,無論過了多久,只需記住開篇一句: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

  • 5 # 迷途加菲

    從真相中感知人性

    三年前我就看過《看見》,當時什麼都沒寫,是因為那個時候也許除了感動很多東西對於我來說太深刻,淺薄如我,無法體會或表達。

    三年後再度閱讀,還是一樣的感受。人與人、人與世界的爭鬥、妥協、再爭鬥,觸目驚心,無論是人的暴虐還是自然的報復;人性的複雜,並不是非黑即白,原來真的有灰色地帶,只是我們不瞭解;世間事,並非絕對對錯,也絕不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有圖不一定有真相。

    作者柴靜,是中國著名的新聞記者、主持人,曾在湖南廣播電視臺主持《新青年》節目,2001年到中央電視臺,先後擔任《東方時空》、《新聞調查》(記者)、《看見》節目主持人,2013年出版講述央視十年曆程的自傳性作品《看見》,入選2015年“噹噹年度影響力作家”文學貢獻榜。

    如果說餘華的《兄弟》是一部以荒誕不經的夢囈來揭露殘酷現實的作品,那麼《看見》就是用最冷靜而剋制、真實而露骨的敘述逼著我們直視現實。原來在“處處Sunny明媚”的社會里還有很多Sunny照射不到的陰暗角落。那角落裡一層人活著不見天日的人生,永遠看到的是Sunny照射下的陰影。

    可悲的是,這群活在陰影裡的人們見識的卻是最真實的人性,因為在陰影裡,沒有那層Sunny鍍上去的金邊。沒有影子,人們也就不用在意影子會往哪裡斜。

    這本書裡講述了柴靜在做新聞的路上的經歷及成長、沒有煽情,只是在敘述中,已經多次讓我落淚。比如疾病、比如地震、比如自殺、比如那些十二三歲武威孩子的內心獨白,比如殺人、虐貓背後的真相。原來事實本身就有讓人震撼、感動或鬱悶的力量,不需過多的修飾或渲染。

    柴靜在書裡分享的是她做新聞的心得與收穫,而讀者在書中獲得的除了感動還有做人的道理。

    書裡傳達著一種信念,新聞是什麼?新聞不僅僅是國家的,更是人民的,要能為人民發聲。冠冕堂皇,國家高度,老百姓不買賬。

    真正的新聞應該是純粹的、客觀的、公正的、不帶個人觀點和色彩的,讓當事者說出心裡的話,讓公眾瞭解新聞背後的真相緣由。現在的新聞很自由但也大部分都很主觀,總是在事件之後做一些很“義憤填膺”的評論,其實是譁眾取寵。每個人對事情都會有自己的看法,新聞要做的就是讓人們瞭解這件事,至於怎麼看純屬個人觀點。

    一個合格的新聞人要有做新聞的基本素養。作為輿論的引導者,什麼事都帶著自己強烈的觀點去看去解析,會用觀點綁架觀眾綁架輿論。

    看柴靜寫的東西很過癮,一種瘡疤被揭掉,連皮帶肉鮮血直流,然而卻一邊呲牙一邊覺得痛快的愜意感,又像感冒發高燒面對一大碗薑湯咕嘟咕嘟喝下去,出一場大汗酣暢淋漓,排出毒素的痛快。新聞是什麼,是真實不粉飾,讓事件自己發聲,讓觀眾自主評判。而不是規定好了溝溝槽槽等你按著套路去趟,那就沒意思了。

    閱讀中更多的在腦海中蹦出的詞語是人性、本質、真相,在真實的面對這些東西時,一開始是恐懼和無所適從的,但透過抽絲剝繭的求證,內心有一些東西是動搖的。

    比如藥家鑫殺人案,當時聽說時覺得就是一個心理變態的殘忍兇手,然而真相是藥家鑫是一個大部分時間裡的乖孩子,促使他殺人的動機竟然是為了不讓他的父親知道他開車撞了人——“被爸爸知道,我就慘了!”一個典型的小孩子闖禍不敢讓家長知道的心理。在他心裡,父親的憤怒是他最怕的事,比殺人還甚。而殺人只是一種應激反應!殘酷的教育最終出現了殘忍的後果。

    這部書還讓我們瞭解了新聞行業的真實工作狀態,在敘述的過程中抽絲剝繭般揭示了新聞工作的真相。這是一個大部分人並不熟悉的行業,然而閱讀中我們也體味到這一份工作的辛酸苦辣,同事間的情同手足、恩怨悲喜。極富張力的文字間流淌的情感不時讓人熱淚盈眶。

  • 6 # 齊佳

    《看見》作者柴靜在自序裡告白:“我寫這本書,寫的是自己的矇昧,我怎樣試圖去擺脫這個矇昧的過程,是我自己對自己的啟蒙。實際上,我寫的是啟蒙何等困難和啟蒙永無止境。如果有人看到這書,他覺得有些共鳴,覺得我跟他有相似的境遇,有心靈上的感悟,那可能就是好的”。 

    捧讀整本書一頁一字的看過去,當合上最後一頁時, 還捨不得結束。掩卷長思,二十章,二十個故事。帶給我們不僅僅是感動和沉重,更是一次自我審視和心靈洗禮。柴靜那種“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態度,或者也是適用於我們每個人的吧。

    柴靜用坦誠的語言,陳述了自己的十年成長路, 讓我們感受到了有血有肉的作家。她深入一線,冒著生命危險給我們帶來的事件真相,她的經歷 ,她的採訪,帶給我們每個讀者震撼和共鳴。

    《看見》這本書還教會了讀者用客觀的全方位的角度去看問題 。書中那些大段大段帶著溫度和黏度的文字,詮釋了什麼叫信念、職業慾望和敬畏之心。

  • 7 # 上善若水6760792204723

    她只是象孩子一樣看見皇帝沒穿衣裳就直率的說了出來,其實另外的人也看見了。說真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算不了什麼,但如果說真話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甚至鋃鐺入獄,身陷囹圄,獻出生命的話,那麼它就難能可貴,偉大,名垂青史了!萬人敬仰!!!

  • 8 # 粵D林小哥

    揭露社會黑暗的一面,很多新聞人在收到賄賂後以不播,或者只呈現片面或顛倒黑白現象。看這書以後可以讓我們知道看到的黑不一定黑 看到的白也不一定是白 聽到的也不一定是真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月薪4000如何白手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