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門太守
-
2 # 泰山7001
結果很可能是孫劉兩個集團先打起來,曹操漁翁得利。
曹操南下滅荊州劉表集團,是因為東吳方面派大將甘寧消滅了江夏的黃祖,暴露了東吳對荊州地區的野心,為防止東吳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曹操這才匆匆發動了剿滅劉表的戰爭。
讓曹操意想不到的是,戰爭進行的非常順利。荊州當地的官僚集團絕大部分選擇了不抵抗的態度。只有劉備、劉琦等少數人撤往夏口繼續組織反擊力量。
這時候的曹操有些飄飄然了,他的尾巴開始翹起來了,在他看來,劉備是喪家之犬,孫權是乳臭未乾,趁此大好時機,正是一舉蕩平南方割據勢力的最佳機會。於是他很快的發動了赤壁之戰,結果被孫劉聯軍大敗,到手的荊州地區也被迫放棄大半。
如果當初曹操沒有那麼急於求成,而是按兵不動,鞏固既得利益,在荊州好好的發展民生,籠絡人心,練習水軍,儘量不去做刺激孫劉兩集團的動作,那麼在我看來,孫劉兩家很有可能會互相看不順眼先打起來,就像遼東太守公孫康殺掉袁氏兄弟,或者像韓信逼迫樊於期自殺那樣,兩家為求自保或是為壯大實力對抗曹操的目的,展開明爭暗鬥。無論結局如何,曹操都可以以靜制動,或是挑撥離間,最終坐收漁人之利。那麼也許曹操在有生之年就可以重新統一全國,改變中國歷史走向。
-
3 # 知常容
如果曹操不急於發動赤壁之戰,而是採用攻心之戰的,佔領荊州之後守住荊州,然後採用大迂迴的方式進攻張魯,逼降劉璋。這樣的話孫權必定會投降,江東可能保持相當程度的自治,但是國家的名義上肯定會統一,劉備的生存空間將不復存在,三國也將不復存在。
這樣曹操就握有了絕對的主動權,有了天時地利,還有人和,這樣的曹操活著的時候就有可能稱帝。而不需要長嘆一聲,我做周文王。
當時其實曹操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因為曹操一直在北方作戰,帶領水軍作戰,可以說毫無經驗,而且曹操對孫權採用的是逼的方式,而不是緩的外交方式,逼得孫權不得不做出堅決抵抗。曹操一生熟悉的陸地戰法,到了水上自然不是擅長於水戰的孫權對手。因為到了水上不是比人多。
-
4 # mao茂mao
赤壁之戰,建安十三年孫劉聯軍在赤壁一帶火攻大破曹操大軍,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過早的發動赤壁之戰是曹操一生中非常嚴重的軍事戰略性失誤,令曹操後悔一生。赤壁之戰的失利,使得曹操統一全國的美好願望化為泡影,赤壁之戰的主動權在於曹操,孫劉是被動應戰的,但是結果卻以失敗告終,曹操退回北方,足足休養生息了五年。相反,赤壁之戰助劉備奪得荊州之地,其後一路向西發展,進而謀取益州,終形成了蜀魏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那麼如果曹操不急於發動赤壁之戰,而是藉助荊州大本營整訓士卒,訓練水軍,待機而戰,也許歷史就此改變。
如果曹操不急於發動赤壁之戰,劉備肯定不會有足夠的實力去奪取荊州的,沒有荊州的大本營,孫權絕對會對劉備虎視眈眈,曹操可以坐山觀虎鬥,坐收漁翁之利,孫劉兩敗俱傷後,曹操的水軍也訓練的差不多了,一鼓作氣揮軍南下,自然無人可擋,則天下歸魏矣。
唐朝大詩人杜牧言“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不正是這段假設的真實寫照嘛。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問到了點子上。
釐清赤壁之戰前後的一些事,可以更明白那段歷史是怎麼回事,弄清楚軍事才能十分突出的曹操為什麼一到了江面上就“找不著北”。
有人說曹操不該在建安十三年(208年)率大軍南下荊州,因為剛剛完成北征烏桓,部隊需要休整。這個說法不正確,北征烏桓數月前就已結束完成了回師,休整的時間稍微短了些,但這不是關鍵。
建安十三年(208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孫權滅掉了黃祖父子,荊州東大門洞開。這時曹操肯定很著急,孫權上升勢頭太猛,曹操知道已經過了10年和平日子的劉表父子根本不是孫權的對手,如果不趕緊應對,荊州就是孫權的了。
曹操迅速率兵南下,劉表死了,兒子劉琮投降,劉備逃跑,曹操先後佔領了襄陽、江陵等荊州重鎮,除夏口以及在孫權手中的江夏郡一部分地區外,荊州的主要地區都成了曹操的地盤,至此曹操發動的荊州戰役取得圓滿成功。
如果就此打住,曹操就大賺特賺了,夏口和江夏郡雖不在手,但可以徐圖再取,把剛佔領的荊州鞏固了再說,比如逐漸裁汰劉表的舊人,將嫡系人馬布置在荊州各郡的緊要處,發展生產、安撫百姓,將荊州打造成新的“曹統區”。
如果這樣,那劉備就徹底沒戲了,估計跑到交州都是有可能的,孫權也只能乾瞪眼,他此時還領受著朝廷的職務,名義上是曹操的下級,孫權也許心不甘,但沒辦法,為避免與曹操決戰只得將主力撤回江東,如果一切如此,,曹操在有生之年統一天下就很有希望了。
但是,奪取江陵後曹操卻突然決定發起夏口戰役,一舉消滅劉備、劉琦,當時已是冬天,曹操甚至不願意再等,就在這個不利的季節乘船揮軍東進,另派一路人馬沿漢水南下,兩支隊伍的預定會合點就是夏口。對於此戰的目標,曹操只是要消滅二劉,沒有打算與孫權決戰,曹操大概覺得奪取了夏口,荊州戰役才算結束吧。
曹操給孫權送去一封信,揚言率數十萬大軍來與孫權“會獵”,其實這並不是一封挑戰書,而是恐嚇信,意思是:我在這邊收拾二劉,你最好別插手!
但是,曹操的急進戰略把孫權逼得沒了退路,孫權不是劉璋,他的心裡從未有過投降的念頭,所以被迫與劉備聯手,在長江上冒險與曹操一戰,孫劉聯軍人馬處於劣勢,但佔有天地、地利,曹軍來得太倉促,對於對手的戰鬥決心也明顯估計不足,結果吃了大敗仗。
所謂赤壁之戰,只是曹操在建安十三年(208年)發起的荊州戰役第二階段夏口之戰中的一場遭遇戰,曹操在前面都走對了,但這一步踏了空,結果荊州的形勢鉅變,曹操短時間內統一天下的夢想破滅。
如果後面的這一仗打得再謹慎一些,不要那麼急於進兵,即使想發動一次夏口戰役,最好也放到次年春天以後再進行,那顯然會是另一個結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