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戰敗後,李鴻章前往日本進行談判期間被日本浪人襲擊,這是為什麼?
9
回覆列表
  • 1 # 布夫舟

    熟悉日本歷史都知道日本有著很悠久的“下克上”傳統,比如說一群日本武士覺得自己想法是對的,自己是愛國的,會去刺殺高階官員,比如有名的二二六。自日本維新時代開始,很多日本高官早期也是革命志士,或者說是憤青,心中有著自己的理想,早期也是為了國家,為了民族,專門幹著刺殺的事情。

    比如和李鴻章簽訂條約的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出身德川幕府末期長州藩士。1853年(嘉永六年),伊藤博文寄宿於寺院,後入松下村塾,受教於改革派下級武士的領導人吉田松陰門下,深受吉田器重。1862年(文久二年)12月12日夜,伊藤與久坂玄瑞、高杉晉作等十幾名志士,潛入品川御殿山新建的英國公使館周圍,沉醉於攘夷的狂熱之中。

    比較諷刺的是,伊藤博文最後也是被刺殺的:

    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伊藤博文在哈爾濱受北韓愛國義士安重根刺殺而身亡,享年68歲,死後日本政府為其舉行國葬。

    所以說,日本下層武士刺殺是很常見的。因為當時有著悠久的武士傳統,很多人從小接受武士訓練,這些刺殺的習慣還影響了早期民國革命志士。當時,也是各種刺殺清朝官員,比較有名的就是後來做了大漢奸的汪精衛。

    前面說的很多,那麼刺殺李鴻章的原因是什麼呢?

    無非就是當時日本武士覺得不應該和大清議和,應該趁著這次機會去吞併大清,所以他覺得李鴻章死了,中日就會重新開戰,所以就。。。

  • 2 # 海研會

    李鴻章赴馬關議和時,日本大本營已經在著手實施甲午戰爭中的終極作戰計劃——直隸平原決戰,而且其勝利完全可以預期,此時李鴻章來到日本議和,尤其是首先提議雙方停戰,事實上是打斷了日方的這一作戰計劃,因而日本社會乃至政府高層很多人都把李鴻章前來議和一事看作是妨礙了日本在戰場上獲得更大的勝利。

    (李鴻章在馬關談判期間,需要從住地引接寺透過一條小路前往談判會場春帆樓,1895年3月24日的刺殺事件就發生在這條小路上,現代這條路被命名為“李鴻章道”。陳悅拍攝)

    試圖刺殺李鴻章的兇手小山豐太郎被捕之後,對他的行刺動機曾經有過口供,這就是本問題最好的答案。小山豐太郎稱,他之所以刺殺李鴻章,就是認為如果殺死了李鴻章,中日兩國之間的議和就會破裂,而日本就可以繼續進行對華戰爭。

    要更充分地理解這一原因,有必要對甲午戰爭中日本大本營制定的直隸平原決戰計劃加以瞭解和把握。

    直隸平原大決戰

    1894年7月,日本戰時大本營決定對中國發動戰爭時,制定了指導戰爭行動的綱領《作戰大方針》,其中對甲午戰爭的終極之戰,設定為“陸軍主力登陸渤海灣,於直隸平原實施大決戰”,計劃一戰徹底擊潰清軍的主力,從而奪取北京,迎明治天皇進北京。

    1894年8月1日,中日雙方正式宣戰後,日本軍隊的一系列活動,其實都是緊密圍繞著上述的作戰總目標而開展,為實施直隸平原大決戰鋪平道路。

    根據中國北方沿海地區的氣候條件(秋冬季節渤海灣部分地區會結冰),日本大本營在8月末認為無法趕在1894年秋冬季節到來前實施渤海灣登陸、直隸平原決戰計劃,於是確定了等到1895年春季實施直隸平原決戰,而在此之前,日本的海陸軍要為直隸平原決戰創造條件,其要點就是消滅中國的北洋海軍,使海上運兵渤海灣沒有後顧之憂。

    由此,1894年9月17日黃海大海戰之後,因為北洋海軍尚有一定戰力,日本陸軍第二軍在海軍聯合艦隊的配合下,於1894年10月24日發動花園口登陸,直撲北洋海軍的維修基地大連灣、旅順,意圖在旅順全殲北洋海軍。由於北洋海軍已提前撤離旅順,日軍的這一作戰並未達成目標。於是第二軍改組為山東作戰軍,冒險於1895年1月登陸山東半島,進攻北洋海軍最後一個軍港威海,在聯合艦隊的配合下,於1895年2月17日徹底完成了消滅北洋海軍的總目標,為實施直隸平原決戰徹底鋪平了道路。

    日本大本營早在甲午戰爭開戰時,就有目的地將陸軍精銳的近衛師團和第四師團留在本土待命,等到直隸平原決戰條件具備後,即以這兩個師團為主力,另加上第一、第二、第六師團,共計劃投入五個師團兵力約9萬人,組成徵清軍實施直隸平原決戰。此次作戰,原計劃由明治天皇到達中國御駕親征,後改為在3月16日設立徵清大總督府,由大本營參謀總長、小松宮彰仁親王擔任大總督代行指揮。

    1895年3月24日開始,作為直隸平原決戰主力的日本陸軍近衛師團、第四師團部隊(35000人,5000匹馬)由鐵路向廣島宇品港集結。近衛師團分乘22艘運輸船,於4月11日出港;第四師團分乘27艘運輸船,於4月13日出港,首先抵達大連灣集結。與此同時,已經在中國遼東的第一軍第一師團向金州、大連灣集結,等待乘船。在威海的第二軍部隊也從山東海運向大連灣集結。根據計劃,日軍將在4月20日在秦皇島北戴河的洋河口一帶登陸。

    而就在日方調兵遣將期間,李鴻章一行於3月19日抵達日本下關。在日本舉國為即將實施的直隸平原作戰行動歡欣鼓舞時,中國的講和使者突然來到,十分自然地在日本社會引發了戰爭可能因此而不會進行下去的感受,甚至有人憤恨地說李鴻章專行詭計,專門挑日本即將獲取更大勝利的時候用和談這種手段來阻礙日本。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了3月24日小山豐太郎刺殺李鴻章、想要破壞和談的事件。

    (設在旅順的徵清大總督府)

    作為後話,李鴻章遇刺之後,日本大本營內部的意見發生分歧。在3月26日召開的御前會議上,伊藤博文等主張與中國停戰,進行和談,最終決定同意從3月30日起,在和談期間與中國停戰21天。而軍方仍做好實施直隸平原決戰的準備。4月13日,就在中國議和代表就日本提出的苛刻條件一籌莫展時,日本徵清大總督小松宮彰仁親王乘坐“威海丸”,在海軍軍艦“千代田”“和泉”“龍田”“八重山”的護衛下,從馬關的關門海峽經過,前往中國,準備指揮預定在4月20日實施的登陸北戴河行動。據日方的記載,當時的景象是:“總督的乘船高奏著雄壯的軍樂緩緩駛過關門海峽,數萬市民聚集海岸高呼萬歲,其勇壯之情難以言喻”,“清國使臣等見之,有不勝感慨之狀”。

    (日本徵清大總督乘坐的“威海丸”途經馬關時的景象)

    (關門海峽。陳悅拍攝)

    (馬關條約簽字桌。陳悅拍攝)

    最終,在日本軍方發起直隸平原決戰的前夕,1895年4月17日上午《馬關條約》在日本下關春帆樓草簽。

  • 3 # yudi1987

    1895年3月4日,中日甲午戰爭塵埃落定,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清廷戰敗,日軍海陸並進,佔領旅順、威海,兵鋒銳利,虎視北京。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李鴻章臨危受命,被光緒皇帝正式任命為頭等全權大臣,全權負責對日和談事宜。3月13日,李鴻章一行乘坐德國輪船啟程去日本馬關,這次中日議和的地點在日本馬關春帆樓。馬關位於日本本州島的最南端,而春帆樓位於城市一座小山丘上,面朝大海,這個木製小樓並不大,最開始是一名醫生的診所,後改為家庭賓館。

    一場腥風血雨的談判即將開始,從3月20日到3月24日,中日雙方共進行了三次談判。當第三次談判結束之後,李鴻章一行走出春帆樓,準備回到驛館。就在半途中,李鴻章遇刺了,一名日本男子持槍對著李鴻章面部打了一槍。

    行刺李鴻章的兇手,名叫小山六之助,21歲,是日本右翼團體“神刀館”的成員。他不希望中日停戰,更不願意看到中日議和,一心希望將戰爭進行下去。他曾公開宣稱:“日本放棄佔領北京,是日本的恥辱,同中國講和現在為時尚早。”所以決定借刺殺李鴻章,挑起中日之間的進一步矛盾,將戰爭進行到底。被捕後,作為國事犯受審,被判處無期徒刑。然而,1907年8月,小山六之助服刑僅12年,日本當局就以“在監獄表現好”為由,將其釋放。

    而實際上,日本雖然在戰場上連戰連捷,但畢竟國力有限,戰爭帶來的巨大消耗進一步加重了日本普通人民的負擔,自1894年底以來,日本不少地方都爆發了農民暴動,社會動盪不安。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想要繼續擴大對華戰爭已經是有心無力了。所以首相伊藤博文於2月2日正式向清政府提出了和談的要求。

    但日本政府的這種窘迫的狀況卻不被底層的好戰分子和浪人們知曉,他們只看到了戰爭對其有利的一面,所以堅決反對和談,希望日軍能夠擴大戰果,佔領整個中國,於是,對李鴻章的行刺之舉,就變成了他們阻止和談的唯一選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語專業的就業方向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