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秉燭讀春秋
-
2 # 靘史宴
司馬昭的政治野心眾所周知,鄧艾作為他的潛在對手,肯定是不為其所容的。
曹魏的後期朝廷的軍政大權已經完全被司馬氏家族所掌握,皇帝已經形同虛設,司馬氏篡位自立,已是遲早的事情,只是在篡位的道路上,還有不少人是忠心於曹魏的,這對司馬昭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威脅。
鄧艾和鍾會二人,都是魏國當時的頂級人才,他們二人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倆都是忠於曹魏的,這對於司馬昭來說,是很難容忍的,可又不得不用這二人,畢竟他們倆都太有才了。當他們倆率軍滅了蜀國之後,司馬昭是既高興,又擔憂,高興的是從此天下只有魏吳了,接下來滅吳也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了,擔憂的是鄧艾他們倆會不會藉此機會,做大個人的勢力,或者是在蜀地自立門戶。
當鍾會狀告鄧艾有謀反之心的時候,司馬昭是非常高興的,因為他們二人不合,完全可以藉此來打壓和牽制他們,只是後面事情的發展,還是有點出乎司馬昭的預料,鍾會謀反被殺,鄧艾半路上被殺,他們二人的逝世,是曹魏的不幸,但卻是司馬氏的大幸,因為司馬氏家族篡位的路上,又少了一個絆腳石。
-
3 # 仁勇校尉
鄧艾是司馬懿提拔起來的老臣,雖然功勳卓著,但是從來沒有進入司馬兄弟的核心決策圈,與司馬昭的個人關係其實比較疏遠。鄧艾長期手握重兵,軍中威望極重,司馬昭時代在倚重鄧艾的軍事能力的同時,已經開始有意限制鄧艾的軍方權力。
司馬氏兄弟的核心決策圈,是一幫和司馬氏兄弟從小玩到大的曹魏功臣子弟,出身高貴,和司馬家有姻親等親密關係。出身於潁川鍾氏的鐘會也是其中之一,伐蜀前,鍾會已經是司馬昭的核心謀主。鄧艾和鍾會,在與司馬昭的私人關係方面,完全不是一個層次的。
司馬昭的伐蜀決策,更多是出於政治考慮,而非實際的軍事形勢。高貴鄉公曹髦剛烈的主動出擊,雖然身死,也給司馬昭極大的政治壓力,延續了司馬家取代曹魏的程序。司馬昭需要建立功業支撐自己完成魏晉禪代。
司馬昭的伐蜀決策,遭到了多數人的激烈反對,包括軍方資歷威望前列的鄧艾,堅決支援司馬昭的只有鍾會。最終司馬昭力排眾議伐蜀,安排從來沒有獨立統領大軍過的鐘會作為主帥。
司馬昭安排了自己的心腹主簿師篡去擔任鄧艾下屬的司馬,說服監視鄧艾執行伐蜀的決策。本來和司馬昭關係不算親近的鄧艾,在司馬昭心中親密度又下降不少。
伐蜀之役,廷尉衛瓘是整支大軍的監軍,獨立有千餘兵馬,制衡鍾會、鄧艾等將領。衛瓘同樣是司馬昭核心決策圈的人物,和司馬昭也有親密的私人關係。
原本反對伐蜀的鄧艾卻出乎意料的以偏師一路進軍成都滅蜀,成為滅蜀之戰的最大功臣。
艾至成都,禪率太子諸王及群臣六十餘人面縛輿櫬詣軍門,艾執節解縛焚櫬,受而宥之。檢御將士,無所虜略,綏納降附,使復舊業,蜀人稱焉。輒依鄧禹故事,承製拜禪行驃騎將軍,太子奉車、諸王駙馬都尉。蜀群司各隨高下拜為王官,或領艾官屬。以師纂領益州刺史,隴西太守牽弘等領蜀中諸郡。使於綿竹築臺以為京觀,用彰戰功。士卒死事者,皆與蜀兵同共埋藏。艾深自矜伐,謂蜀士大夫曰:“諸君賴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吳漢之徒,已殄滅矣。”又曰:“姜維自一時雄兒也,與某相值,故窮耳。”滅蜀後,鄧艾也表現出了極高的政治才幹,很快穩定了蜀地形勢。
鄧艾這時候有點得意忘形,但和鍾會不同,肯定談不上野心。鄧艾已經67歲,統領的軍隊數量不多。同時出身寒微,在高層中完全沒有支援力量。
鍾會向司馬昭構陷鄧艾時,不止是鍾會一個人。師篡、衛瓘、胡烈等人也同鍾會一起構陷鄧艾。師篡是司馬昭派過來監視鄧艾的,衛瓘是整個大軍的監軍。師篡、衛瓘、鍾會同時說鄧艾謀逆,本來就和鄧艾比較疏遠的司馬昭相信了很正常。
鍾會作亂被殺後,鄧艾的部下迎還鄧艾,但參與構陷鄧艾的衛瓘派人殺了鄧艾和其子鄧忠。隨後鄧艾留在洛陽的其餘兒子都被誅殺,妻子和孫子被流放西域。相反鍾會家族只被殺了鍾會養子鍾毅以及參與了的鐘會之亂的鐘邕的兒子鍾息,其餘鍾家人官爵如故。
鄧艾的寒微出身,使其一直是司馬氏集團的邊緣人物,即使功勞官爵再大。司馬氏集團的核心圈子,是曹魏功臣集團的二代貴公子們。到司馬氏兄弟的時代,這個上層主流還流行清談,口吃的鄧艾更混不進這個圈子。司馬懿和鄧艾還有親近點的個人關係,到司馬兄弟時個人關係也沒了。
孤家寡人的鄧艾,在高層完全沒人給他說話,司馬昭也不當他是自己人。即使功勳再高,也註定是悲劇。即使鍾會死後,高層都曉得鄧艾冤枉也還是被誅殺家人。之後西晉時代,鄧艾也長期得不到平反。
-
4 # 蕭武
鄧艾出身微賤,是典型的寒門出身,基本上是司馬懿、司馬師父子一手提拔起來的。
司馬懿死去,司馬師繼承其權力時,鄧艾才剛從城陽太守轉為汝南太守。在諸葛恪伐魏的新城之役中,鄧艾表現突出,而且料定諸葛恪無功而返,必然被誅。諸葛恪被誅之後,司馬師又給他升官,晉升為兗州刺史,振威將軍。
毋丘儉叛亂時,因為叛亂髮生在淮南地區,時為兗州刺史的鄧艾因為距離較近,所以在平定毋丘儉叛亂時,鄧艾和時為太山太守的諸葛緒都受鎮東將軍諸葛誕節制,主要任務是阻擊接應和救援毋丘儉的吳軍,表現也比較突出,擊敗了文欽,文欽被迫投奔吳國。
因為擊敗文欽的功勞,鄧艾進封為行安西將軍。雍州刺史王經被姜維圍困於狄道,鄧艾奉命幫王經解圍。之後,才被正式拜為安西將軍、假節、領護東羌校尉。因為多次與姜維在隴西地區作戰,在段谷之戰中擊敗姜維,積功又被封為鎮西將軍、都督隴右諸軍事,進封鄧侯。
到景元四年司馬昭下令大舉伐蜀的時候,鄧艾已經是徵西將軍,是關西地區職務最高的將領,資歷也最老。而且,因為鄧艾長期在關係地區駐守,又一直在和姜維作戰,對蜀漢的情況也比較瞭解。所以,如果司馬昭對他是充分信任的,伐蜀應當以他為主帥。
但司馬昭的決定剛好相反。司馬昭命令鄧艾在隴西地區牽制姜維,諸葛緒切斷姜維歸路,意圖在此徹底殲滅姜維軍團,最低限度是保證姜維不能回援漢中和益州本部。而司馬昭任命的伐蜀主帥是和他出身相同的世家公子鍾會。
鍾會也是司馬昭的親信,無論是平定諸葛誕叛亂,還是在甘露之變後的善後處理,鍾會都是司馬昭的心腹謀臣。但鍾會在此前從無任何單獨領兵的記錄,甚至連外任地方郡守的經歷都沒有。在受命出征伐蜀的時候,鍾會的本官還是司隸校尉。一直到已經開始做大舉伐蜀的前期準備的景元三年冬,鍾會才被司馬昭外任為鎮西將軍、都督關中諸軍事。
也就是說,司馬昭任命的伐蜀之戰的最高統帥是鍾會。從職務級別上說,鄧艾比鍾會高,鄧艾又是宣告久著的西陲宿將,於情於理,伐蜀之戰的最高統帥都應該是鄧艾,而不應該是鍾會。但是司馬昭仍然選擇了讓鍾會擔任最高統帥,那就只有一個解釋,司馬昭對鄧艾是不信任的。至少也可以說,司馬昭對鄧艾的信任遠遠不及對鍾會的信任。
益州道路艱難,和中原地區的聯絡遠不如關中或者江南方便和緊密,非常容易出現叛亂和割據。劉焉進入四川的時候,並沒有軍隊隨行,也能夠利用益州的內部矛盾建立起比較穩固的統治。劉備更是以3萬兵力就攻下了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前代的教訓對司馬昭來說當然是非常深刻的,所以他在準備伐蜀的時候,對此已經有所防範。
在伐蜀之戰的人事安排上,司馬昭可謂苦心孤詣,費盡心機。既然地位和資歷都更低的鐘會擔任統帥,這已經是預先了內部矛盾,防止鍾會和鄧艾相互勾結,割據四川。同時他又任命他的另外一位親信衛瓘擔任監軍,和鍾會一起行動。這當然也是司馬昭預先對鍾會的防範和監視。
伐蜀之戰的軍事行動開始之後,按照預定的計劃,鄧艾在西線牽制姜維,諸葛緒,負責切斷姜維的退路,鍾會在率主力部隊進攻漢中。
戰爭初期,鍾會的進展非常順利,除了漢樂二城之外,基本上佔領了全部漢中地區。鄧艾在西線的牽制任務則因為諸葛緒未能提前到達指定位置,導致姜維能夠迅速地透過橋頭,退守劍閣。並且姜維迅速會合前來增援的廖化,董厥部隊,列險拒守,讓鍾會無法繼續前進,乃至因為糧盡考慮退兵。
在這種情況下,鄧艾偷渡陰平,攻佔江油,又在綿竹消滅諸葛瞻軍,到達成都城下,迫使劉禪君臣投降。從而建立了不世之功。
成都被圍後,後主遣使向姜維告急,姜維只好放棄劍閣,緊急率軍馳援成都,鍾會率軍尾隨而進。但姜維還沒回到成都,劉禪已經率領成都軍民出降了。姜維在半路上得到劉禪投降的詔令,於是向鍾會投降。這顯然是因為姜維也看出了魏軍內部存在不和諧的情況,他可以從中挑撥,使魏軍內鬥起來,他再從中取事。
鄧艾先進入成都,這就讓鍾會和衛瓘率的主力部隊處境十分尷尬,等於滅蜀的功勞主要都成鄧艾的了,鍾會對鄧艾自然是很不滿的。
而鄧艾這時候的表現也非常缺乏政治智慧。
身負不世之功,處危疑之地,自己的主公司馬昭已經明顯的流露出對自己的不信任態度。如果是世家出身,當然知道月滿則虧的道理,越是功勞大的時候,自己的處境也就越危險,就會更加謙虛謹慎。
但鄧艾出身微賤,他以前所學明顯缺乏處理這種局面的經驗。不僅絲毫沒有謙虛謹慎,以消除嫌疑的意思,反而志得意滿,威福自作。概括起來,他這時候的狀態和表現就是四個字,不知死活。
如果他知道司馬昭任命鍾會為此次戰爭的統帥,已經是明顯的表露出對自己的不信任,當然在進入成都之後,應該馬上封鎖府庫,安定人心,第一時間派人向鍾會報告情況,請鍾會到成都來主持善後,明確表示自己一切唯鍾會馬首是瞻。同時派人報告朝廷,請朝廷派重臣來處置和安排善後工作。
結果鄧艾的做法是什麼呢?劉禪君臣投降之後,鄧艾進入成都,就開始自作主張,承製封拜,也就是先代表朝廷給劉禪父子君臣封官許願。鄧艾的官職中有假節這一項,也就是說,他確實有權承製封拜。但給你這個權力並不代表你就可以擅自動用這個權力。不僅如此,他還得意洋洋,以鄧禹自比,說如果碰到吳漢這樣的大將,成都的劉禪君臣就得遭殃了。
《三國志·魏書·鄧艾傳》:
艾至成都,禪率太子諸王及群臣六十餘人面縛輿櫬詣軍門,艾執節解縛焚櫬,受而宥之。檢御將士,無所虜略,綏納降附,使復舊業,蜀人稱焉。輒依鄧禹故事,承製拜禪行驃騎將軍,太子奉車、諸王駙馬都尉。蜀群司各隨高下拜為王官,或領艾官屬。以師纂領益州刺史,隴西太守牽弘等領蜀中諸郡。使於綿竹築臺以為京觀,用彰戰功。士卒死事者,皆與蜀兵同共埋藏。艾深自矜伐,謂蜀士大夫曰:“諸君賴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吳漢之徒,已殄滅矣。”又曰:“姜維自一時雄兒也,與某相值,故窮耳。”有識者笑之。為什麼“有識者笑之”呢?當然是因為別人都知道,鄧艾的種種做法已經是在作死了,離死不遠了。
當然,司馬昭這時候的第一反應是先穩住鄧艾,以防止出現新的亂子。所以,在得到報告之後,一邊下詔通報表揚,給鄧艾戴高帽子,以安其心,一邊馬上給鄧艾加官進爵,進封鄧艾為太尉,食邑二萬戶,鄧艾的兩個兒子也封為亭侯,食邑千戶。
這還不夠,鄧艾還沒有意識到危險離自己越來越近了,還在給司馬昭出謀劃策,如何威脅吳國,迫使吳國不戰而降。如果說這還可以理解為他是一片忠心,沒有什麼私心,那麼他請求司馬昭封劉禪為扶風王,而且要把劉禪就放在扶風郡,劉禪的幾個兒子也一起放在那裡。
這時候重要的就不是鄧艾怎麼解釋自己的所作所為的問題了,而是司馬昭怎麼看的問題。在司馬昭看來,如此要求朝廷厚待劉禪父子,當然是在收買益州人心,又任命自己原來在隴西時的下屬在益州到處任官,控制益州形勢,這問題就比較嚴重了。
司馬昭終於忍不住了,讓監軍衛瓘提醒鄧艾,無論你功勞多大,你都不能擅自封拜除授。鄧艾還表示不服,引用春秋之義,上書自辯。
《三國志·魏書·鄧艾傳》:
文王使監軍衛瓘喻艾:“事當須報,不宜輒行。”艾重言曰:“銜命徵行,奉指授之策,元惡既服;至於承製拜假,以安初附,謂合權宜。今蜀舉眾歸命,地盡南海,東接吳會,宜早鎮定。若待國命,往復道途,延引日月。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專之可也。今吳未賓;勢與蜀連,不可拘常以失事機。兵法,進不求名,退不避罪,艾雖無古人之節,終不自嫌以損於國也。”鍾會、胡烈、師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變釁以結。詔書檻車徵艾。雖然鄧艾認為自己“雖無古人之節,終不自嫌以損於國也”,但他沒有搞清楚的是,這國是誰的國,你認為有利於國家,國家真正的主人可未必這麼想。所以,這時候鍾會也看出來司馬昭對鄧艾已經很不滿了,認為機會來了,於是和胡烈、師纂上書,告發鄧艾。朝廷就坡下驢,就下詔讓把鄧艾檻車囚送到洛陽去。
鍾會到成都後,馬上發動叛亂,很快被平定,鄧艾手下士卒把鄧艾從監獄裡搶出來,這對鄧艾來說,就更加說不清了。加上告發的時候,有鄧艾最信任的大將師纂一起署名,衛瓘怕鄧艾率領他手下計程車兵造成更大的叛亂,就派鄧艾曾經的部下田續率兵討伐鄧艾,在綿竹擊敗鄧艾,鄧艾和兒子鄧忠一起被殺。
鄧艾被殺之後,他在京城的幾個兒子也都被殺死,妻子和孫子被髮配西域。一直到魏晉禪代完成之後的泰始九年,司馬炎才下詔,給鄧艾的孫子鄧朗一個郎中的官。
而按照《三國志·鍾會傳》的記載,司馬昭不但不信任鄧艾,也不信任鍾會,早在他們伐蜀之前,他就已經準備好兩人都不活著回來的打算。
所以,鍾會囚禁鄧艾之後,本來還想讓姜維率兵出斜谷取關中,沒想到司馬昭棋先一招,預先讓他的心腹賈充率軍一萬自斜谷入漢中,佔據樂城要道,司馬昭自己又率十餘萬人,親自到長安作為後援,準備武力消滅鍾會。
至於鄧艾自己,只能說,在滅蜀之後志得意滿,不知謙退自保,反而志得意滿,不知死活,只能說他是自作孽不可活。鄧艾也不想想,如果他這時候的主公是曹操甚至是司馬懿,他可能還問題不大,因為他們也不懼怕鄧艾真造反,而鄧艾碰到的是司馬昭,司馬家的權位是怎麼來的,司馬昭心知肚明,自然不會讓鄧艾把司馬懿的故事再重演一遍。
-
5 # 不可道人
滅蜀正處於司馬氏取代曹魏的衝刺階段,司馬師必須牢牢控制兵權,不允許任何潛在對手出現。從這個角度說,司馬師其實誰都不信,對誰都會提防。
鄧艾奇兵襲蜀,迫降劉禪,實乃三國以來最大之功勳,而這個功勳與司馬氏並無多大關係。事實上,伐蜀用兵以來,司馬師故意打壓鄧艾,使其處於並不重要的位置。如今,鄧艾反而因處於偏師地位,建立了不世功勳,不能不讓司馬師又喜又憂:喜的是打下了蜀國,憂的是鄧艾與司馬氏又走遠了一步。
正巧,鍾會的舉報材料來了。這份黑材料中,最狠的是鄧艾依鄧禹故事分封蜀漢大小臣工,這幾乎是說鄧艾正在學習劉秀。這份舉報直接擊中司馬師最敏感的神經,他最怕的就是鄧艾一般的大將擁兵自立,依託蜀地搞出另外一個反對黨政權來。
於是,防患於未然,鄧艾的結局已經註定。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是這樣的。鄧艾是沒有政治頭腦。他在蜀國所做的事讓司馬昭產生了懷疑,比如他沒有經過請示就私自授予劉禪驃騎大將軍的職務。還有私自動用蜀國軍隊。加之鐘會從中挑撥。司馬昭就相信了。但鄧艾覺得身正不怕鞋歪,想回到魏國再解釋,可是半路上被衛瓘殺死了。具體過程如下:
鄧艾當初被殺主要原因是與副將鍾會和監軍衛瓘的矛盾,鄧艾作為攻蜀的主帥,他透過觀察和研判,主張領兵從小路也就是陰平之地偷襲成都,他這一計謀確實厲害,蜀漢丞相諸葛亮命斷五丈原時,囑咐姜維留意陰平之地,現在鄧艾一眼就看穿了目標。但是鍾會和衛瓘卻主張一步步推進,穩打穩紮。
鄧艾不聽他倆的話,自己從小路偷襲成都並且最終成功,接受劉禪的投降,那麼一來,滅蜀的功勞就就被鄧艾一個人搶佔,要知道主意是鄧艾一個人出的,偷襲的時候也是鄧艾親自領兵,根本就不關鍾會和衛瓘兩個人的事情,所以鍾會和衛瓘白忙活了,說不定還要受到司馬昭的懲罰呢。
所以鍾會和衛瓘商量不能讓鄧艾這麼瀟灑,必須整他一自從鄧艾進入蜀國之後,姜維還帶著十萬大軍在外面周旋呢,這股勢力必須平定,加上蜀華人心惶惶的,鄧艾必須立刻平定蜀華人心,所以鄧艾就以天子的名義和劉禪定了一些合約,其中包括分封蜀國大臣,讓姜維帶兵投降等事宜,而這些事情就被鍾會和衛瓘兩個人抓住大作文章。
鍾會兩個人說鄧艾這麼做是謀反,是想在蜀國自立為王,司馬昭聽了果然勃然大怒,派人把他抓了起來。但是鄧艾覺得自己忠心為國根本就沒有二心,所以並不怕司馬昭懲罰。想要自己跟人回去向司馬昭解釋。於是鄧艾放棄兵權,被一輛小車拉著回了魏國如果鄧艾這時候回去,跟司馬昭解釋一番也沒問題。
但是事情到這裡並沒有結束,姜維回來之後,不甘心蜀國就此覆滅,於是就給鍾會合計,想讓鍾會自己在蜀國當王,鍾會被姜維一忽悠,心說我手裡的軍隊加上姜維手裡的軍隊,兩夥人憑藉蜀中天險,應該能抵抗魏國大軍,更何況天下名將只有鄧艾、姜維加上自己,現在自己跟姜維聯手,天下誰能阻擋?恐怕到時候倆人想打天下,都沒問題,想到此,鍾會欣然答應。
想不到是下面計程車兵不幹了,天下亂紛紛太久了,人人思安,早就不想打仗了,這時候一聽說鍾會想要造反,所有士兵著急之下發動了兵變,衝到大營裡,把鍾會、姜維兩人一通亂砍,就這樣殺死了二人,同時派人把鄧艾接回來,因為這些人心裡面,鄧艾才是他們的主帥,鄧艾對待士兵很好,大家跟著他有盼頭這時衛瓘害怕了,鄧艾迴來之後重掌兵權會不會追究自己的責任?想到此他派人半路截住鄧艾把他殺了。一代名將就此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