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惟適之安

    那就不得不提建安七子之首的孔融了,妥妥的公知大V吧,結果死於話多。

    對,就是那個四歲讓梨的孔融。

    貼一個我自己寫的孔融來回答:

    孔融投奔漢獻帝后,日常工作只有一個,有事沒事罵丞相。畢竟在他看來,罵曹操就等於匡扶漢室。雖然他的吃穿用度,全是曹操給的。

    文化人就是文化人,罵人都不帶髒字的。

    曹操攻下鄴城,兒子曹丕趁亂強娶了袁紹的兒媳甄姬,孔融專門寫信給曹操稱“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

    罵了曹操,曹操還沒反應過來不解其意,繼而虛心向他請教:“大文豪,你這話典故從何而來?”

    “我瞎編的。”

    你曹操不是自比周公嗎?你兒子娶了甄姬,以此反推,不就等於周武王伐紂後把妲己賜給了周公?

    曹操徵烏恆,這可是掃平異族,難得的正兒八經的匡扶漢室。他也要來一句,“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昔肅慎不貢楛矢,丁零盜蘇武牛羊,可併案也。”

    翻譯一下:領導辛苦了,親冒險阻出差去這鳥不拉屎的地方。不過還有兩個小部落,一個不進貢箭桿,一個盜竊蘇武放牧時的牛羊,不如連這兩個部落都一併討伐了,才值得您不辭辛苦跑這麼遠。

    曹操因為糧食緊張,喝酒誤事,要禁酒。孔融又跳出來吐槽:古今聖賢喜歡喝酒的多了去了,譬如帝堯千鐘不醉,建立太平天下;孔子百觚不倒,才能稱作聖人;劉邦醉斬白蛇起事等等。

    曹操反駁到,夏桀、商紂都是因為好酒而丟了天下。

    呵呵,陳韙,董卓都奈何不得的三國第一槓精孔融,馬上用強力一擊終結了這次辯論:“夏、商亦以婦人失天下,今令不斷婚姻。”

    夏朝商朝都因為女色丟了天下,按丞相您這邏輯,是不是要禁止婚嫁啊?

    饒是曹操一代奸雄,心淵似海。也差點被孔融這位鍵盤俠給噴到吐血,試想一下,你東征西討,天子在手,大權在握,雄心壯志要一統天下。可是你手下偏偏有這麼一號人,不管你做什麼,他都會跳來喊一句,我反對!這個人文采斐然,說又說不過他。同時這個人名氣太大,負天下之望,殺又殺不得。就問你難受不難受?

    不知是長期生活在怨望中,還是因為喝酒喝高了。孔融居然發表了一番類似精神分裂般的言論:“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

    這話大概意思就是,父子之間,有什麼親情可言呢?不過是發洩慾望後的產物,母子之間,就如同東西儲藏在罐子裡一樣,出來後就分離了,不再有任何關係。

    在以孝治天下的漢代,作為儒家至聖孔子的後代,居然說出這樣大逆不道的話來。這簡直是把刀親自遞到了曹操手上,於是,“大逆不道,宜極重誅,下獄棄市。”

    臨刑前,曹操特意給棺材板釘上了最後一顆釘子,“世人多采其虛名,少於核實,見融浮豔,好作變異,眩其誑詐,不復察其亂俗也”

  • 2 # 正能量小豆比

    萬曆初年,大太監馮寶和首輔高拱不和,就廢了高拱扶持張居正(因此張居正被後來的東林黨稱之為“閹黨”),張居正進行改革,然後就有了萬曆朝的中興,然後提拔李成梁、戚繼光等人,就有了平東南倭寇和著名的“萬曆三大徵”(1592-1600),此時的明朝可謂相當強大。但是1604年,明代“公知”群體東林黨正式登場,這是一批對朝廷不滿的文人結成的政黨,以抨擊朝政來博取名聲、自命為正義代言,引領著當時的輿論(其實是想自己當權,嗯嗯)。在隨後,他們主導了妖書案、紅丸案、梃擊案、移宮案等等,總之就是折騰,弄得國力越來越差。一直折騰到天啟朝,皇上實在受不了,啟用了另一名大太監魏忠賢,魏忠賢對農民進行減稅,對災民進行免稅,但對工商業收重稅,這種“劫富濟貧”的稅制體系使得他和代表東南工商業利益的東林黨徹底鬧翻。然後,到了崇禎朝,魏忠賢倒臺,“公知”重握大權,恢復東林“劫貧濟富”的稅制體系,廢除工商稅,重新對農民收重稅,特別是重啟了針對農民的“遼餉”(遼餉使農民承擔的稅負直接翻了一番!),然後,活不下去的農民開始全國範圍造反,李自成、張獻忠們登場了。然後明朝跨了,崇禎在煤山上吊的時候,人格高尚的東林黨們一個不見,全跑南方儲存實力去了,只有一個太監陪著他。然後,東林黨人一邊號召全國抵抗滿清,一邊全力爭奪南明大權,和非本派系的馬士英等人都鬧翻了。最後,到滿清圍攻南明都城南京的時候,東林黨的領袖錢謙益、趙之龍等人獻城投降。此處還有一典故,城被圍攻時,“公知領袖”錢謙益的老婆名妓柳如是曾勸他一起投水殉國,然後錢謙益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水太冷,不能下”。

  • 3 # 名人史學談

    我來回答:

    歷史上有這麼一個人叫楊修,此人自負聰明伶俐,因為話多而被曹操處死,具體有如下幾個典故:

    第一個是曹操看見曹娥碑文,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問楊修什麼意思,曹操想了半個小時才想到,而楊修當時就想了出來,這令曹操心生佩服,這是故事的開始,即猜字謎事件。

    第二個是楊修任魏武帝曹操的主簿一職,當時正在修建相國府的大門,剛剛建好屋椽屋桷,曹操就親自來視察了。看完之後,叫人在門上題了個“活”字就離開了。楊修看見後,就立刻叫人把門拆了。建成以後,他說:“門裡加個‘活’字,是‘闊’字。魏王正是嫌門大了。”這個屬於完全的自作聰明,使得曹操更警惕這個人了,這是闊字事件。

    第三個是有人送給魏武帝曹操一杯乳酪,曹操吃了一點,就在杯蓋上寫了一個“合”字給大家看,沒有誰能看懂是什麼意思。按順序傳到楊修那裡,楊修便吃了一口,說:“曹公教我們每人吃一口啊,還有什麼好猶豫的?” 這麼明目張膽的分吃曹操的東西,估計差不多了,此即合字事件。

    第四個是著名的雞肋事件,嚴重影響了曹操大軍的軍心,典型的妖言惑眾,曹操估計不下手都不行了。

    總結一句話就是:做人要低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綠松石除了松石珠子外,還有哪些更值得我們收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