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玉瑋育兒悅讀

    16個月的寶寶會叫媽媽了,這是很正常的表現,並不意味著孩子語言落後,有的孩子2歲才能清晰地叫人,超過3歲不會說話才考慮有可能是語言發育落後。當然,如果1歲多的寶寶除了語言方面的表現,還有其它方面的能力落後,需要到醫院做神經行為發育方面的測試,才能初步判斷孩子是否異常。   

    嬰幼兒期的小兒語言發育能力有非常大的個體差異,一般規律是2歲左右進入語言的爆發期,也就是說,2歲左右的小兒語言能力進步很快。對於1歲多的小兒的語言能力不要要求太高,更不要操之過急,平時多注意和寶寶的語言交流方式。

    和嬰兒說話要慢而清晰,使孩子能跟得上並模仿母親的說話。如語速過快或語音不清,使孩子不能接受這種資訊,久而久之,嬰兒會喪失學習語言的興趣。在此階段要注意不要勉強嬰兒說話,也不要糾正他們的錯誤。特別是勉強嬰兒說他們討厭的話時,反而會影響寶寶說話的慾望。當寶寶不能順利地發出“媽媽”的音時,有些性急的母親就會急著糾正“不對,說媽媽”“再說一遍”“快跟媽媽學”等等,有些母親甚至會用手指觸控寶寶的嘴唇,強迫其修正發音,這對嬰兒來說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情緒上會受到壓抑。如果這種痛苦的經歷不斷持續下去,就有可能在1~2歲時形成口吃。如果用平和、緩慢的語調與嬰兒交談,嬰兒會自然而然的接受語言資訊,並很快學會說話。

    1歲左右的孩子發音一般都不太準確,如把“吃”說成“七”,把“獅子”說成“希幾”, “蘋果”說成“蘋朵”等等。這是因為小兒發音器官發育不夠完善,聽覺的分辨能力和發音器官的調節能力都較弱,還不能正確掌握某些音的發音方法,不會運用發音器官的某些部位。大人不要把孩子不準確的發音當作好玩,有意去逗他,或故意學他錯誤的發音。時間一長,錯誤的發音就固定下來,以後很難糾正。此外,1歲的孩子說話時,語句還不完善,語病很多,大人不要笑話或訓斥他。不然,孩子在人前會不願說話,造成性格孤僻,影響智力發育。

    對孩子說話時不要用方言、土語,更不應說粗話,從小培養語言美,使孩子懂得舉止談吐優雅。事實證明,父母早年給孩子創造的語言環境對孩子語言能力,甚至將來的學業成績都有巨大的影響。那些接觸過更多詞彙,置身於更好的、標準語言環境的孩子,他們的詞彙更豐富,能理解的詞語更多,因而對語言的掌握也更出色。

  • 2 # 京城早教師奶爸Andy

    寶寶一歲多能說的詞還是很少的問題,我看樓上的帖子已經從醫學方面給您解釋的很清楚了。

    的確,孩子在2歲8個月之前語言能力如果沒有明顯的特別落後那麼不用太擔心,但是超過2歲8個月之後還是語言爆發期沒有來到,那麼就要考慮去醫院先做身體方面檢查,這個我之前也在別的帖子裡詳細寫過。

    這裡簡單說一下寶寶語言能力差的原因,您來看看是不是符合您家寶寶的情況,如果有那麼可以及時補救一下。一 老人代養孩子(沒足夠精力陪伴孩子的父母也是一樣):

    1、老人和孩子互動太少,很少逗寶寶說話交流。老人帶孩子更多的是讓孩子自己躺著,而老人自己做自己的事,只要寶寶睡好吃飽,不哭不鬧就行。

    2、老人帶寶寶,一般都是很規律的在每天的各個時間段就直接把寶寶生理需要的東西都準備好,並第一時間給到了。在寶寶一歲開始語言發育的時候沒能讓寶寶自己說出自己的訴求。

    二 不同語言的輸入:

    現在家庭一般老人說方言居多,那麼寶寶的爸媽又多是以普通話或者地方普通話來交流。那麼孩子在語言開化階段,就會面臨同一種意思不同語言表達形式的輸入,於是孩子就會輸入混亂,最終導致輸出變慢。(這種情況也會出現在高學歷家庭,爸爸說英語媽媽說中文一起教孩子等等)

    三 寶寶本身的代養型別:

    在兒童早期教育領域裡,我們把寶寶的氣質分類為:易養型,難養型和慢熱型兒童三種。那麼其中難養型兒童的一個特徵就是言語發展比其他氣質型別的孩子要晚,同時的表現狀態為對於身邊的玩具等新事物會較快的厭煩,失去興趣。對於代養環境和條件非常挑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狗狗,貓貓會染上冠狀病毒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