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吃土豆的農民

    回答問題前,需要明確一點: 電視劇《雍正王朝》,是根據二月河的小說改編的,並非正史,歷史上,八爺並未獲封總理王大臣。雍正上位後,為避諱,將皇八子愛新覺羅·胤禩改名為允禩。為穩定人心,先進封其為和碩廉親王,命辦理工部事務,兼理藩院尚書。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坐穩根基後,找各種藉口削其王爵,圈禁,改名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薩保”。

    經歷了九子奪嫡的殘酷鬥爭,雍正上臺後,要打壓曾經參與爭奪太子之位的諸皇子,其實也是情理之中的。因為在雍正即位之前,可能那些參與爭奪太子之位的皇子們,誰也不會想到,最後勝出的竟然是他。在這一波“九子奪嫡”的大戲中,諸皇子最早是兩個集團:老大胤禔、太子胤礽。其中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四胤禵都是站在老大身邊的,老四胤禛則比較支援太子胤礽。後來,老大胤禔迅速失敗退出,這個集團的首領就成了老八胤禩,老九、老十四是堅決支持者。再接著太子胤礽被廢,老八胤禩一黨獨大,實力不可小覷,對於皇位志在必得,怎料最終的勝利者卻是一直低調的老四胤禛。八爺黨付出那麼多心機,豈會善罷甘休?皇位爭奪,歷來都是你死我活,成王敗寇。

    雍正登基之初,根基並不牢固,可謂內憂外患。外有西北的羅卜藏丹津叛亂,內有八爺黨的處處掣肘。加之康熙一朝,雖經濟社會飛速發展,但國庫卻並不充實,體制臃腫,政務冗雜,留給雍正的是一個龐大的帝國軀殼,稍有不慎,大廈將倒。

    攘內必先安外!八爺黨的事,歸根結底是愛新覺羅家的家事,外敵羅卜藏丹津才是整個家族整個王朝的一致敵人。此時,雍正只能集中精力對外平叛,八爺黨雖與其作對,但在大是大非面前,還是堅定的支援雍正對外平叛。在內憂外患之下,為了鞏固根基,雍正與八爺黨取得了暫時的和解。雍正也需要八爺黨的支援,於是進封允禩為和碩廉親王,命辦理工部事務,兼理藩院尚書。

    實事求是的說,允禩確實是很有能力的,他為初登基的雍正提供了很多幫助。但其奪位之心一直都在,內心深處對雍正也是不臣服。這也是導致其被清算的根本原因。雍正登基後,作為雍正的鐵桿,老十三胤祥被封為和碩怡親王,又出任議政大臣,處理重要政務。雍正元年(1723年),命總理戶部。自此即全力輔佐胤禛治理國家,胤禛亦對其十分信任。雍正三年(1725年),總理京畿水利營田事務。雍正七年(1729年)因準噶爾部竄擾邊陲,命其辦理西北兩路軍機,敘協贊功待詔增儀仗一倍。

    因胤祥對雍正朝的治績助力甚大,遂得世襲罔替的許可,為鐵帽子王。清朝有史以來第九位鐵帽子王。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陽曆6月18日)去世,時年44歲,配享太廟,上諡號為“賢”,另賜有匾額“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冠於諡前。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成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例。

    所以,雍正對老八始終不信任,進封老八和碩廉親王,只是為了應對時局的權宜之計。雍正真正信任的,只有老十三!

  • 2 # 田裡有瓜

    雍正剛剛登基,根基不穩,如果此時老八率領八爺黨對他發難,雍正的皇位能不能坐穩還不好說。此時他需要做的就是先穩住老八,同時向“八爺黨”表率,只要踏踏實實為朝廷服務,自己會不計前嫌。然後與此同時,韜光養晦,新開恩科,挑選出一批新的人才為朝廷服務。至於他與老八的恩怨,也只能等自己羽翼豐滿,時機成熟時再做出了結。

    還有一點原因就是康熙臨死前交給雍正一串佛珠,讓他善待自己的兄弟。雍正剛剛登基,給老八個官幹,也能體現出自己的寬仁大度。

  • 3 # 一條腿的雞

    首先,要說一下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是根據二月河的小說改編而成,那說到既然是小說必然和真實情況有出入的!老八其實在雍正四年就死了。

    老八名胤禩,是為康熙帝第八子,從小聰穎好學,成人後精明強,待人謙和,深得百官人心。電視劇裡描寫的也是如此,更是人稱八賢王。今天,來按電視劇裡的人物情節來說一下,為什麼即位之初雍正把老八提拔成總理王大臣這一重要職位!

    1.雍正剛剛登基,需要穩固皇位,穩定人心。重用老八可以讓其他政治對手覺得新皇寬仁大度,不計前嫌,連老八這樣的政敵都可以獲得重用。其他人即便和新皇帝有些舊怨,也會覺得在新皇帝寬宏大度,心裡已經平息了。

    2.雍正即位之初,其他重皇子,還是虎視眈眈的覬覦皇位。特別是皇14子胤題手握大軍,做了很久的大將軍王。對雍正這個新皇帝很是不服氣!雍正也知道這些情況,所以他需要時間,需要循序漸進的一個一個收拾他們。而老八一介文人,即便給他總理王大臣之職,也不會有其他可乘之機讓他翻浪!在說還有老十三這一得力干將從中監視。所以重用老八,也構不成皇權的威脅,還能讓他有一番事業,更希望他能夠從此好好為雍正王朝賣命。

    3.老八平素廣交善緣,在百官中深受愛戴,並且老八朋黨重多,在朝廷根基深厚。也可以透過重用老八,來控制他的黨羽,進而為新政的同行減少阻力。

    雍正重用老八。雖然也是用心良苦,多方感化,可收效甚微,老八和他的黨羽,為非作歹,多次阻撓新政,最後甚至逼宮謀反。當然也結束了他們的前途和命運!

  • 4 # 身為人臣

    公元1722年12月20日,清聖祖康熙皇帝駕崩,年富力強的第四子愛新覺羅.胤禛即皇帝位,即雍正皇帝。為了擺平其兄弟之間的爭鬥,雍正即位後設立總理事務王大臣職位共四人,他們分別由聖祖第八子愛新覺羅.允禩、聖祖十三子愛新覺羅.允祥、隆科多(步兵總領,雍正舅舅)、馬齊(乾隆親信,孝賢純皇后伯父)擔任。

    為穩定其情緒,命總理事務,進封廉親王,授理藩院尚書。元年,命辦理工部事務。四年,雍正以其結黨妄行等罪削其王爵,圈禁,並削宗籍,改名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薩保”。同年,亡。

    以上是根據正史記載,這點和電視劇雍正王朝比較一致。

    首先因為,雍正和老八畢竟是親兄弟,就算是政治對手,至少在外人看來兄弟不和乃是皇家大忌,雍正總是要做出點樣子以表示自己的寬仁。

    其次,老八確實有才學,在士子文人中地位很高,又在前朝就總理朝政多年,雍正剛剛登上皇位也確實需要這麼個干將來輔佐自己。

    而最主要的是,老八無論在與雍正奪嫡時,還是在雍正登基以後,都始終自成一黨,勢力很大。雍正即便登上了皇位,老八的勢力依舊還不是他想動就能動的。既然不能輕易動他,又要做樣子給外人看,還要穩定住那些曾經反對他的人心,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重用老八,讓大家都覺得,新皇上是不計前嫌的人,連自己曾經的政敵都可以重用,看來即便自己以前和這位新皇有怨,今日也已經平息了。

    同時,雍正在九子奪嫡之時,競爭對手不光只有老八,還有老三,太子,甚至是他同父同母的胞弟老十四,那可是個手握雄兵的主兒,被譽為大將軍王,統領西北兵權多年。雍正剛剛登基,根基本就不牢固,面對這些政敵,他必須要懂得循序漸進的道理。能拉攏的都會去儘量拉攏,等到根基慢慢穩固以後,再一個一個的收拾。

    那麼老八即便是人們眼中雍正最大的政敵,但他不過是一文人,手中並沒有兵權,即便給他總理王大臣的要職,其實對雍正來說也構不成皇權的威脅,反而能幫自己解決很多麻煩,那些登基之初吃力不討好的麻煩事,恰好可以讓他這個八弟去做,何樂而不為呢?

  • 5 # 文螢之

    《雍正王朝》中,當康熙去世後,持續多年的各位皇子的奪嫡之爭落下帷幕,四皇子胤禛奪得嫡位,併成功登基為帝,是為雍正皇帝。其時,由於康熙兒子眾多,各位皇子勢力縱橫交錯,朝局異常複雜。特別是八爺黨勢力遍及朝野,野心勃勃,稍有處置不當的行為,對於雍正新朝來說都可能會禍起蕭牆。不過,雍正帝畢竟是四十多年的皇阿哥,能力極強的鐵腕“冷麵王”,憑藉其過人的智慧,用高招把持住了新朝局面,其中最高的招式之一就是封了權勢極大的野心家八阿哥胤禩為總理王大臣。如題,為什麼雍正繼位之初讓老八做總理王大臣,而不是老十三呢?私以為,其中原因至少有以下四個:

    第一,封八爺胤禩為總理王大臣,是為了穩住當下局面,安撫八爺黨及其他勢力派系。

    康雍兩朝交替之際,因為九王奪嫡衍生出的各派勢力遍及朝野,其中關係錯綜複雜,對雍正新朝來說,朝局不勝明朗,各派勢力都是皇權的威脅因素,是亟待解決問題。

    可是,因為朝局不明朗,各種勢力盤根錯節,是極難處理的事情,且雍正新皇登基,很大程度上皇權之手還不夠長、不夠強,皇權還不足以調解和壓制其他勢力派系。但是,對於任何一個皇帝來說,朝局不明朗,各種勢力遍及朝野,都會對皇權造成極大的威脅,是不得不處理的問題。特別是對於雍正這樣經過幾十年奪嫡之爭才登基的皇帝,如果不想辦法平衡勢力,解決威脅因素,輕則被朝中各種勢力牽制住手腳,難以維護皇權,難以有所作為,重則被逼退位、被弒逆,身死權喪,江山不穩,後果難以想象。而且,處理朝中各派系的勢力問題,如此複雜的局面,還必須用高招,巧妙地化解問題,否則一招不當,問題將會更嚴重,就如漢景帝因削藩策不妥,激發出了七國之亂一樣。因此,擺在新登基的雍正皇帝面前權力勢力派系錯綜複雜的問題,是必須要解決的,而且要巧妙地、高明地解決。

    所以,雍正帝遵循了抓住關鍵矛盾的原則,來解決他所面臨的局面。毫無疑問,這個關鍵矛盾點就是八爺黨的首領八王爺胤禩。如何解決問題呢?這更重要要!因為雍正新登基,勢力還不足以打擊八爺黨,所以雍正就反其道行之,先安撫,徐圖之。八爺構建那麼大的勢力,還不是因為貪圖權力麼,好先給他,索性封他一個總理王大臣。

    這麼封八阿哥胤禩為總理王大臣至少有五大好處。其一,可以有效的穩住八爺黨,八爺黨穩住了,幾乎可以說其他勢力也穩住,也就穩住了整個朝局;其二,可以向其他勢力派系表明態度,那就是即便是八爺這樣的人物,雍正都樂意與他化敵為友,共治天下,自然其他敵對勢力也就不至於戰戰兢兢的了,會逐漸向雍正靠攏;其三,可以爭取到一定的時間,使得雍正去了解和化解各派系勢力;其四,將八爺黨勢力籠絡在皇權之下,便於研究和控制;其五,綜合考慮,這是一種風險最小,效果最佳的兵不血刃的方法。

    如果說,雍正一上來封的總理王大臣不是八爺,而是雍正自己的心腹十三爺,這就會將矛盾激化,至少有三大風險。其一,沒穩住八爺黨、沒朝局勢力,八爺黨沒臣服在皇權下,極有可能暗中聯絡,隨時叛變;其二,若封十三爺總理王大臣,就會向其他勢力釋放訊號,雍正在快速構建自己的勢力,要對付其他勢力,是一種秀肌肉的表現;其三,若封十三爺為總理王大臣,也就是說雍正還是一個王爺的格局,沒能站在更高的層次看問題。雍正登基後,需要的是皇帝的格局,用天下可用之才,如果還是用自己的原來心腹,那麼就很難快速構建自己的新勢力,從長遠看對雍正是極其不利的。

    綜上,雍正封八爺為總理王大臣,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要先穩住八爺黨,安撫朝局中的其他勢力。而封十三爺為總理王大臣,不僅沒有好處,而且會將局面搞得更加複雜。

    第二,封八阿哥為總理王大臣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借八爺黨的勢力為雍正新朝效力。

    雍正皇帝新登基,一個沒當過太子,沒實習(監國)過的皇帝,在朝局如此複雜的情勢下登基為帝,雖然其個人能力強,但是勢力不夠強,且做皇帝和做王爺不是一樣的。作為皇帝,鞏固權力是一方面,帶領臣民建設國家是另一方面,而且在前者穩定之下後者才是更重要的。但是,對雍正來說,朝局不穩,內有各派系勢力盤根錯節,外有西北叛亂,且康熙晚年國庫空虛,吏治複雜,作為新登基的雍正想辦點事情是不容易的。

    雖然局面複雜,江山問題較多,但是實際上,各種派系勢力也是一種資源,如果可以協調利用的話,就可以一舉兩得。八爺黨是朝中最大的勢力,遍及百官,自然是可用的資源。雍正以皇帝的名義封了八爺為總理王大臣,不管八爺是不是真心願意給雍正辦事情,但是身為總理王大臣,愛新覺羅子孫,該表演還是要表演的,該承擔的責任還是會承擔的。而且如果不是封八爺為總理王大臣,封其他人辦相關事宜,閒置在一旁的八爺黨勢必會從中掣肘,將導致事情更加難辦。就如西北打仗期間,朝廷難麼艱難,八爺在祖宗江山面前還是能夠分得清是非的,他負責支援西北打仗,事情就辦的很不錯,如果換做其他雍正的人辦的話,不僅辦不成,而且會導致因為支援西北利益受損的八爺黨等其他勢力掣肘,甚至造反。還有,用八爺用得好,是可以將部分八爺黨的人慢慢轉化為雍正朝的人的。

    允祀:“沒錯,人家是給我氣受……可你們呢?你們讓我傷心!我不是什麼總理王大臣,我也不稀罕廉親王的爵位,可我是先帝的兒子,是愛新覺羅的子孫!十幾萬叛軍都打到家門口了,我不會因為自己受了一點氣就置列祖列宗的江山安危於不顧,更不會自甘下流,去當街丟醜!”

    另外,雖然在康熙朝九王奪嫡期間,八爺各種陰謀搞事情,沒辦什麼實事,但是不可否認,八爺確實是一個人才的,能夠辦好實事的。放著這麼一個人才不用,豈不浪費。雖然他是雍正的政敵,但是以皇帝的名義,把祖宗江山、愛新覺羅子孫這些大帽子扣他頭上,八爺自然會乖乖地為雍正新朝效力的。

    因此,雍正封八阿哥為總理王大臣是一種資源利用策略,有此資源閒置不用,豈不浪費?

    第三,封八爺為總理王大臣,更是找機會幹掉八爺,捧殺八爺。

    雍正新登基,八爺黨勢力熏天,是極大的威脅因素,是不能不除掉的。可是,政治鬥爭講究的是合情合理合法的打擊,名正言順的趕盡殺絕。八爺黨雖然勢力熏天威脅到雍正,但是“威脅”一詞實在太虛,沒有實際的罪名,沒辦法打擊,更沒辦法趕盡殺絕。隨便打擊,可能會使得八爺黨反擊,弄得雍正朝後果不堪設想,即便是雍正成功打擊了八爺黨,因為他們沒有實質的罪名,也會使得雍正留下不好的名聲。

    那好辦,給予八爺黨一定的活動空間,讓他們可以有所作為,只要做事就會出錯,辦的事情越多,出錯的可能性就越大,只要出錯就可以追責加罪,就有機會打擊八爺黨。所以就封八爺為總理王大臣,進而八爺黨就有事情做,也就有機會打擊了。這也是後面徹底將八爺趕盡殺絕的邏輯,假設八爺不是總理王大臣,沒出來辦事,也就沒機會聯絡旗主王爺搞事情,那也就不好找機會根除八爺黨了。

    因此,封八爺為總理王大臣,也是為了讓八爺做事情,抓他的把柄,打擊八爺,進而瓦解八爺黨。若是封了十三爺沒封八爺,八爺閒置在一旁沒事兒幹,老老實實的閒著,或者偷偷摸摸地搞事情讓雍正發現不了,那麼任憑雍正有多麼想搞八爺黨也是無從下手的。

    第四,十三爺是雍正的核心勢力,需要放在更重要、更合適的位置上。

    封八爺為總理王大臣,其實就是一個在宮中辦事情,聯絡聯絡其他朝臣,可以讓雍正監視的職位,看著頭銜很厲害、權力大,但是在雍正眼皮底下根本就折騰不了什麼事情,是一個雍正玩弄於股掌的職務。

    而十三爺是雍正的心腹,是帶兵的王爺,需要給予他更廣闊的天地,發揮更大的作用力,才能使其更好地為自己效力,封十三爺一個八爺那樣的職務,那就是雍正自縛手腳了。換個角度思考,以雍正與十三爺的交情,就算閒置十三爺不用,十三爺還是十三爺,不會變成威脅勢力,不會造成任何麻煩。而八爺就不行,不用就會出大問題。

    結語

    綜上,雍正初期,封八爺為總理王大臣不封十三爺,其中原因既有安撫朝局的意思,也有利用和打擊八爺的意思。總的來說,是雍正極其高明的資源利用和打擊報復的手段,是雍正高超帝王術的體現。以上是個人見解,望各位批評指正,歡迎評論交流。

  • 6 # 紅雨說歷史

    康熙末年,皇子爭儲爆發了“九子奪嫡”,阿哥們各為勢力涉及朝政六部,牽一髮而動全身。其中以“大阿哥勢力”,,“太子勢力”,“八阿哥胤禩勢力”最為強大。隨著大阿哥勢力肱骨納蘭明珠和太子勢力重臣索額圖的倒臺,大阿哥被圈,太子被廢,由佟國維,阿靈阿等一眾高官支援的八阿哥胤禩勢力開始笑傲群英。本來一帆風順,卻因為八阿哥胤禩過於著急的去爭奪嫡子導致失寵於康熙。

    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八阿哥胤禩勢力將奪嫡重任放在了團體二號人物十四阿哥胤禵身上。後來十四阿哥胤禵順利當上了大將軍王,在西北屢立戰功,八阿哥胤禩勢力信心百倍的時候,康熙老爺子突然駕崩,接替他位置確是能力優秀卻在平時不露鋒芒的四阿哥胤禛。

    胤禛剛剛繼位也就是歷史上的雍正皇帝,面對康熙晚年,因為“九子奪嫡”留下的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比如“吏治腐敗”,“國庫空虛”等等問題,他需要及時的 行之有效的解決。但是競爭對手老八和老十四虎視眈眈,再加上他們的勢力遍佈朝野地方,一旦發難,很多政策不能夠有效推行甚至適得其反,新朝失了威信,給投機者有機可乘。

    綜合考量,雍正在軍機處成立前在朝廷設立總理王大臣四位分別為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隆科多和馬齊四位,這件事被明確的記載在《清世宗實錄》中。

    所以題主的問題有失偏頗,八阿哥胤禩和十三阿哥胤祥都是總理王大臣,八阿哥主管的是工部,涉及國家財政大權的戶部卻由十三阿哥胤祥主管並且胤祥身兼多職全力輔佐雍正。可見雍正對於胤祥的看中遠遠高於胤禩,並不是如題主所說的一樣。

    總理王大臣全稱大清總理事物王大臣。總理王大臣的稱呼在《雍正王朝》中多次出現,在劇中只有雍正這樣稱呼過八阿哥胤禩,估計題主的出題方向就在這裡。

    電視劇自然有很多和歷史事實不相符合的地方,電視劇中雍正給了胤禩很大的權力,不僅僅是胤祥,隆科多,張廷玉,馬齊等輔政大臣之首更是把新朝鑄幣等重要的事交給胤禩去做,可以說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即使最親近的胤祥開始的時候也經常附議八阿哥胤禩的觀點。影視劇和文學作品都是為了突出主要人物,凸顯主要矛盾。顯然雍正作為主要人物的勤政大度要表現,八阿哥胤禩作為主要人物的最大對手,自然要有著相當的實力與主要人物抗衡。

  • 7 # 達摩說

    首先必須指出,這是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的情節,不是真實歷史。真實歷史上,八阿哥胤禩在雍正繼位後並沒有當過總理王大臣,只是被晉封為廉親王,奉命辦理工部事務,兼任理藩院尚書。雍正四年被削去爵位,圈禁,撤去黃帶子,改名為阿其那,不久死去。

    而在《雍正王朝》中,八爺胤禩在雍正繼位之初被委以重任,擔任了總理王大臣,其地位之高甚至超過了雍正最為倚重和信任的老十三胤祥,這是為什麼?

    劇中的胤禩在康熙朝晚年便形成了利益關係盤根錯節的八爺黨,其勢力之大,就連康熙都要畏懼三分,不惜以重錘加以打壓。康熙去世之時,胤禩已經控制了京郊的豐臺大營,甚至差點控制了九門提督隆科多,要不是鄔思道運籌得當,康熙生前收服了隆科多,勢單力孤的雍正恐怕也很難順利繼位。

    這就導致雍正繼位之初,前朝的政治局勢是十分複雜的,很多大臣都是八爺黨的黨羽,為胤禩馬首是瞻。雍正雖是皇帝,但根基不穩,無力控制八爺黨,更無法完成權力的集中。除此之外,康熙去世前留下了一個爛攤子,國庫空虛,吏治腐敗,亟待推行新政加以改革。而在外部,羅布藏丹曾蠢蠢欲動,西北外患仍未徹底解決。

    可以說,雍正繼位時的形勢是內憂外患。

    所以,繼位之初的雍正必須抓住主要矛盾,先保證內部的團結,才能逐步解決內憂外患,推行新政,以至集中權力,最終達到大權在握的局面。於是,雍正一繼位便許以胤禩總理王大臣的高位,其目的在於安撫好龐大的八爺黨勢力,令其能為新朝出力,減輕其整頓吏治、推行新政的阻力。

    實際上,胤禩此番晉升,完全是位高權輕,真正與雍正君臣一體,辦理機要的還是老十三胤祥、老臣張廷玉等幾個人。但是,雍正對胤禩的提拔,也的確起到了安撫胤禩的作用。

    所以我們看到,在被封為總理王大臣後,胤禩一度也是勤勉辦差,尤其在西北用兵之際更是嘔心瀝血,置辦糧草軍餉,還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八爺黨與雍正之間的關係。但隨著雍正整頓吏治、推行新政不斷深入,當權者的既得利益不斷剝奪,胤禩還是坐不住了。最終,他勾結了關外鐵帽子王,以推行八王議政為由向雍正發難,企圖架空雍正,奪取皇權。

    但此時的雍正不是繼位之初的雍正了,他已經基本完成了權力集中,不再需要安撫胤禩以維持朝政的平衡局面。所以,雍正便果斷抓住機會,以此為由,徹底剷除了八爺集團。

  • 8 # 小馬談古今

    雍正繼位之初為什麼讓老八做總理王大臣,而非老十三?

    康熙在位60年,在其執政期間,他的兒子們也紛紛長大,在朝中有了自己的勢力,權力之爭日益嚴重,加之太子被廢,皇子爭儲達到了高峰。康熙末年,終於引發了歷史上著名的“九子奪嫡”。

    阿哥們各為勢力涉及朝政六部,牽一髮而動全身。其中以“大阿哥勢力”和“八阿哥胤禩勢力”最為強大。隨著大阿哥勢力肱骨納蘭明珠和太子勢力重臣索額圖的倒臺,大阿哥被圈,太子被廢,由佟國維,阿靈阿等一眾高官支援的八阿哥胤禩勢力開始登上舞臺。本來一帆風順,卻因為八阿哥胤禩過於著急的去爭奪嫡子導致失寵於康熙,後來輪到雍正做了皇帝。

    胤禛剛剛繼位也就是歷史上的雍正皇帝,面對康熙晚年,因為“九子奪嫡”留下的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比如“吏治腐敗”,“國庫空虛”等等問題,他需要及時的 行之有效的解決。但是競爭對手老八和老十四虎視眈眈,再加上他們的勢力遍佈朝野地方,一旦發難,很多政策不能夠有效推行甚至適得其反,新朝失了威信,給投機者有機可乘。

    綜合考量,雍正在軍機處成立前在朝廷設立總理王大臣四位分別為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隆科多和馬齊四位,這件事被明確的記載在《清世宗實錄》中。

    所以雍正初期,八阿哥胤禩和十三阿哥胤祥都是總理王大臣,八阿哥主管的是工部,涉及國家財政大權,戶部卻由十三阿哥胤祥主管並且胤祥身兼多職全力輔佐雍正。可見雍正對於胤祥的看中遠遠高於胤禩,並不是如電視劇中所說的一樣。

  • 9 # 牧狼人人人

    1、政局需穩定。雍正剛當上皇帝,力量不是很強,此時用老八做總理王大臣,可以拉攏把八王爺派系勢力,至少保持現狀的穩定;

    2、並非所長。老十三可以帶兵,從政不是他的所長,他是俠王,鄭春華的事情就可以看出來,他對兄弟下不了狠手,在剷除異己方面下不了狠手;

    3、圈禁多年。老十三在電視劇裡被圈禁多年,在奪嫡的時候也是拖著病體的,實在不適合。

  • 10 # 御史大夫001

    雍正讓老八當這個總理王大臣還是有很多方面考慮的

    老八和老二太子,還有老大在當時是鬧的最洶的。老大有明珠的支援,太子有索額圖的支援,老八自己單一個體系,勢力滲透六部和地方督府。

    隨著太子和老大的倒臺,老八一時間成了太子或繼承皇位的熱門人選。很多官員都爭著去依附老八。老八辦事也比較低調,不太張揚,暗中發展勢力。當時號稱是八爺黨。但是讓人沒想到的是到了最後一個冷門的老四當了皇帝,就像一匹黑馬從草叢中突然串出來一樣。

    雍正讓老八當這個總理王大臣大有安撫之意,雍正意思就是老八別失落了,反正是木已成舟了,跟著我好好幹吧,雖然皇帝你沒當成,我也不虧你,親王爵位不說,也給你實權。把你的報復都施展出來吧。總之就是為了安撫老八。

    第二個原因就是老八這個人真的有料,很有才華,懂的治國之道,宰相之才。像老三那樣的文人只懂得寫書作詩畫畫,給他個總理王大臣也幹不了。

    第三個原因就是圖好看,當了皇帝,又和兄弟們和諧,得到眾兄弟們的大力支援,兄弟齊心,其利斷金。這景象多好看,多和諧。

    至於為什麼不讓老十三當這個總理王大臣,原因更簡單了,十三是武將,在軍中有聲望,剛當皇帝能掌握軍隊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十三爺的位置比這個總理王大臣重要多了。在借給雍正一個膽子他也不敢讓老八去掌管軍隊的

  • 11 # 歷史巴

    康熙六十一年,四阿哥胤禛在暢春園繼位,史稱“雍正皇帝”!

    不久,雍正為了便於管理國家,特意成立了總管全國事務的總理王大臣,由自己的弟弟八阿哥胤祀來擔任!

    我們都知道,胤祀是雍正皇位最有力的競爭者,也是站在雍正對立面的人。而十三阿哥胤祥卻不同,他不但是雍正的盟友,而且在雍正繼位之初以及繼位之時都給予其很大的幫助!按理說,這個總理王大臣非十三阿哥莫屬,可雍正為何最後卻選擇了自己的對手八阿哥胤祀呢?

    拉攏老八以及八爺黨的人為自己效力,防其從中作梗

    雍正繼位之初,百廢待興,很多事都需要有人來做!而自己素有“冷麵王”之稱!門生故吏除了年羹堯,就剩下康熙留下來的張廷玉,隆科多等人,使用起來根本就是拙荊見肘!怎麼能讓朝廷順利的執行呢?雍正想到了素有“賢王之稱”的八阿哥胤祀!

    胤祀俗稱“八賢王”,其團隊除了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四阿哥胤禵,還有上書房大臣馬齊以及各地省,道,府,縣各地官員!按照胤祀自己話說,不是皇帝勝似皇帝!

    從康熙三十七年開始,八阿哥就被人冠以

    為人非常親切隨和,待人處事體貼細緻,靈活溫潤,不拘泥於規制與名分!

    所以,八阿哥在朝廷廣結善緣!到了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康熙另擇太子時,盡有佟國維、馬齊、阿靈阿、鄂倫岱、揆敘、王鴻緒等眾百位官員聯名保舉八阿哥為儲君,只是後來康熙臨時變卦,才沒有讓八阿哥得逞,否則就不會有後來的雍正皇帝了!

    雖然胤祀奪位失敗,可其黨羽卻沒有任何損失,除了佟國維被以煽亂朝綱之罪罷官在家,其他大部分都還是位及各地中樞,如果八阿哥一呼百應,從中作梗,那雍正也夠喝一壺的了!所以在看到這一點後,雍正率先下手,早早做了防備!

    雍正元年,雍正成立了總管全國事務的總理大臣,分別由總理大臣廉親王胤祀,總理大臣怡親王胤祥,上書房大臣馬奇,上書房大臣隆科多來擔任!廉親王作為總管全國事務首位,被雍正稱為總理王大臣!

    胤祀被封為總理王大臣,對雍正會有哪些好處呢?首先,解決了雍正用工荒的問題!

    八爺黨的成員遍佈京城以及全國各地,而且這些人,都唯八阿哥馬首是瞻!雖然雍正是皇上,可也沒辦法改變這樣的事實,所以,俗話說,擒賊先擒王,只要雍正讓八阿哥聽自己的,這些官員自然也會聽八阿哥的,這樣一來,雍正也就間接的獲得了上百名官員為其效力!這也解決了雍正用工荒的難題!

    第二,穩住了八阿哥,就是穩住了雍正自己的根基!

    八阿哥作為八爺黨的首領,門生故吏遍佈朝廷各個部門,如果八阿哥要從中作梗,就像我前面說的,肯定會讓雍正喝一壺的了!反之,如果八阿哥沒有從中作梗,那效忠八阿哥的那些官員自然都會老老實實的為朝廷效力,這樣一來,雍正就不會因為內亂而方寸大亂了!

    第三,可以讓雍正騰出手,幹其他事!

    雍正繼位之處,有四件事是雍正必須要解決的,第一件就是青海的戰事。因為,邊關不安定,雍正就無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國內的建設上。第二件就是八爺黨的事。第三件是吏治,第四件就是稅收!那怎麼能讓雍正騰出手幹其他事呢?很簡單,只要解決了八爺黨的事,其他事就都解決了!比如稅收,江南號稱大清的糧倉,其賦稅大部分來自江南,可江南誰在控制呢?八爺黨!我們再看吏治,這個其實就更不用說了,八爺黨門人遍地全國,以及重要崗位,而雍正呢?基本都在京城,所以,吏治問題還得需要仰仗八爺黨。而青海戰事呢?也是離不開八爺黨,因為打仗需要錢,需要人,如果這些沒有,青海的戰事也就無從談起,所以,雍正解決了八阿哥的問題,基本也就解決了其他三個問題。這樣一來,雍正也可以騰出手解決其他問題了!

    胤祀確有過人之處

    根據歷史記載,八阿哥胤祀從小就被評價為:

    自幼聰慧,且甚曉世故,從小養成了親切隨和的待人之風!

    這說明,八阿哥確實有過人之處!除了聰慧,八阿哥在書法,以及文字方面也頗有造詣,比如他精通滿文,蒙文,漢文等多種文字,而且多次受到康熙的表揚!

    康熙三十一年,康熙帶領眾皇子游獵,在捕殺獵物當中,由於八阿哥胤祀,弓馬嫻熟,獵獲的野物和大阿哥等年長的皇子一樣多,而受到了康熙諭旨嘉獎!不久,在康熙封封貝勒的時候,八阿哥作為最年幼的皇子也被康熙等同於其他阿哥,受其貝勒爵位,這在當時也是絕無僅有的一件大事!到了康熙四十七年,太子第一次被廢的時候,其他阿哥都沒有獲得康熙的封賞,唯獨八阿哥胤祀被委任為內務府總管,這說明,在當時晦暗不明的時刻,康熙唯一信任和倚賴的人只有八阿哥!不久,康熙諭旨推選新太子,八阿哥以上百名官員聯名獲得候選人第一名,這說明八阿哥的能力以及才智是受廣大官員認可的,只是後來康熙因為一個夢而取消了這次評選,否則八阿哥就有可能成為未來的儲君!

    雖然八阿哥因為這次推舉而失去了聖心,可其儒雅隨和,平易近人的風格卻受到了大家一致認同,這也為他,在後來九子奪嫡中增加了不少籌碼!只是人算不如天算,最終,四阿哥胤禛成為了康熙的繼承人!

    總結:雍正讓八阿哥當總理王大臣,而沒有選擇十三阿哥,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皇權,畢竟不管從吏治,稅收,還是其他方面都要仰仗八阿哥為自己衝鋒陷陣,否則,雍正的夢想就要推後十幾年!可這樣做,也不是一點風險都沒有,萬一操作不當,極有可能引狼入室,所以,這個時候,不但考驗雍正的政治智慧,也考驗著他的膽量和應變能力,歷史證明,雍正成功了,成功的讓八阿哥以及整個八爺黨為自己所用,而沒有出現逼宮!

  • 12 # 江湖小曉生

    八阿哥胤禩,雖然在奪嫡之爭中輸了,但是八爺黨的實力還在。雍正初登大寶,最需要的就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

    因此他不僅將總理王大臣給八阿哥做,而且還把正在西北平叛的十四阿哥胤禵給匆匆調回來,使得西北的叛亂無人管轄,愈演愈烈。

    但是從雍正的角度來說,這麼做無可厚非。先穩住自己的地位,才能再圖其他發展。如果連自己都被搞下去了,那就算平定西北,又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給八阿哥胤禩這麼重要的職位,其實就是為了先穩住八爺黨。總理王大臣,說簡單就是副皇帝,位極人臣,八爺黨成員們自然覺得扳回一局,也就不敢瞎胡鬧了。雍正的領導藝術,也就在這裡體現出來了。

    一、給你事情做,你就沒時間瞎搞了。

    在九龍奪嫡的過程中,對雍正影響最大的其實就是八爺黨。他們要人有人,要錢有錢,要權還有權,所以雍正花了大量的心思,才勉強戰勝對方。

    就算是勝利了,這個時候康熙屍骨未寒,他們都是雍正的兄弟,所以雍正一時半會兒,還真不能動他們。即使雍正想要動,人家也會趁著雍正立足未穩之際,選擇先發制人。

    因此只有靠安撫,才能真正解決這個問題。所以雍正才選擇了八爺黨的代表人物八阿哥胤禩。

    胤禩是八爺黨的領袖,只要胤禩這個人不去鬧,那麼八爺黨的成員也就不會跟著鬧了。所以雍正給了胤禩十分重要的職務,讓胤禩整個人都忙起來。

    總理王大臣,也就是常務副皇帝,全國發生的事情,這哥們都要去管,跟過去的宰相沒什麼區別,所以說胤禩一旦忙起來以後,就沒時間去找雍正的麻煩了。

    而雍正也正好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去穩固自己的地位。等到雍正羽翼豐滿的時候,八爺黨的成員也就沒有什麼利用價值了。

    二、對十三阿哥胤祥另有重用。

    實際上胤祥也是總理王大臣,而且身兼數職,所兼管的事務,比胤禩這個總理王大臣還要多。他才是名副其實的常務副皇帝。

    由此可見,雍正在任用人才的時候,其實也是有偏袒之心的。他的確給了胤禩很大的權力,但是這些權力主要集中在建設國家方面,並沒有調兵遣將的權力。

    核心權力始終牢牢掌握在雍正嫡系手裡,雍正又不是傻瓜,最重要的兵部、戶部這些重點部門,不可能交給八爺黨的任何人去插手的。

    但是你說八阿哥胤禩沒權吧,這也不現實。人家管著全國建設製造,這也是個肥缺。不過單純可以發財,未必能夠成事。

    由此我們也就看得出,八爺黨的志向其實也就那麼回事。當初鬧得那麼兇,現在為了這點錢財,就主動悶聲發財去了,可見他們已經失去了和雍正一較高下的想法。

    三、該來的終究還是要來的。

    對雍正來說,除了外患以外,最重要的還是內憂。剛登基的時候,雍正可以給八爺黨一點面子,讓他們充當各種角色。

    可是等到雍正坐穩了這個皇位以後,排除內憂的時間也就到了,他對八爺黨的打擊,還是很有次序的。

    第一個收拾的,就是八爺黨的叛徒十四阿哥胤禵。胤禵早年是八爺黨成員,幫著胤禩奪嫡。結果胤禩沒什麼希望了,所以胤禵就自己跑出來單幹了,努力爭取到了大將軍王的職位。雍正將胤禵打發去守皇陵了,八爺黨成員會覺得活該。第二個收拾的,是八爺黨裡最有錢的九阿哥胤禟。胤禟是八爺黨核心成員,一直堅定地站在胤禩身後支援他。所以雍正先將胤禟打發到了西北年羹堯的軍營裡吃苦受辱,再弄回來的時候就老實多了。第三個收拾的,則是八爺黨的正主八阿哥胤禩了。胤禩是雍正畢生最大的死對頭,就算給他做了總理王大臣,雍正還是對他不放心。於是在雍正四年,胤禩就被削去了王爵,剝奪了一切職務,圈禁了起來,甚至被雍正改名為阿其那。同時被收拾的還有九阿哥胤禟,他被圈禁以後,改名為賽斯黑。兩個人被圈禁不到一年,就全都被搞死了。第四個收拾的,是十阿哥胤䄉。這個人比較特殊,因為他的母親是遏必隆的女兒溫僖貴妃,所以他的七八個舅舅,在朝中都有重要職務。因此雍正還是給了一點面子的,只是將胤䄉給圈禁削爵,並沒有搞死。

    所以說,就算一開始雍正給了胤禩如此高的位置,又能怎樣呢?這些其實都只是障眼法而已,雍正的目的,他們根本就想不到。

    總結:雍正最信任的,還是十三阿哥胤祥。

    胤祥在九龍奪嫡的過程中,給了雍正莫大的幫助和支援。所以在雍正登基以後,胤祥也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按道理清朝只有皇帝可以世襲,其他臣子的爵位都是降級傳承的,也就是說你是親王,那你的兒子繼承你的爵位時,就成了郡王,你孫子再世襲時就成了貝勒。

    可是清朝還有一種特別的爵位,那就是鐵帽子王。這當然只是俗稱,真正的說法就是世襲罔替親王爵位。整個清朝只有12人獲得這一殊榮。

    除了開國元勳以外,第一個獲得鐵帽子王的親王就是胤祥,現在你知道雍正最信任誰了吧?其實從踏上奪嫡之路的時候開始,胤禩就不應該抱有僥倖,直接跟雍正魚死網破,或許還有生還的機會。抱有僥倖,讓人家溫水煮青蛙,結果怎麼樣?歷史好像在不斷重複。

    參考資料:《清史稿》、《雍正王朝》

  • 13 # 滄海一粟7528

    雍正這個做法是很英明的,用一句潮流的話就是很雍正。

    首先,這是迫不得已。誰上臺都希望用自己人,這樣順手且放心。但是雍正上臺不能這樣,因為老八在九子奪嫡中,積累了不小的勢力,剛剛上臺的雍正很難與之匹敵。如果貿然把老八閒置,這些人在一邊處處掣肘不說,一旦雍正等人稍有差池,被老八等人揪住小辮子那是不可鬧著玩的。如果反過來,把老八等人高高舉起,讓他們幹事,幹好了功勞是雍正的,幹不好雍正正好問責,將他們一網打盡。

    其次來自雍正的自信,個人認為雍正的能力不在康熙之下,他相信自己有能力掌控局面,不會被老八等人暗度陳倉。最終結果也如雍正所料,在雍正積累好力量,收集好老八等人的把柄後處置他們就簡單了。

  • 14 # 充滿元氣的自強不息66

    老八的能力非常強,雍正才登大寶還沒有辦法清除老八的勢力!老十三是個衝鋒陷陣的選手,並不是一個守城的人選!所以各個方面還需要老八去維持!而且從旗人下地的事情上看看老八是想皇位,但是他根子上面是愛新覺羅的子孫,他不希望皇權受到影響,鬥而不破是他的目的,他不希望影響整個社會的安定!謝謝!個人看法!

  • 15 # 不忘初心SY

    雍正繼位之初為什麼讓老八做總理王大臣,而非老十三?

    康熙在位60年,在其執政期間,他的兒子們也紛紛長大,在朝中有了自己的勢力,權力之爭日益嚴重,加之太子被廢,皇子爭儲達到了高峰。康熙末年,終於引發了歷史上著名的“九子奪嫡”。

    阿哥們各為勢力涉及朝政六部,牽一髮而動全身。其中以“大阿哥勢力”和“八阿哥胤禩勢力”最為強大。隨著大阿哥勢力肱骨納蘭明珠和太子勢力重臣索額圖的倒臺,大阿哥被圈,太子被廢,由佟國維,阿靈阿等一眾高官支援的八阿哥胤禩勢力開始登上舞臺。本來一帆風順,卻因為八阿哥胤禩過於著急的去爭奪嫡子導致失寵於康熙,後來輪到雍正做了皇帝。

    胤禛剛剛繼位也就是歷史上的雍正皇帝,面對康熙晚年,因為“九子奪嫡”留下的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比如“吏治腐敗”,“國庫空虛”等等問題,他需要及時的 行之有效的解決。但是競爭對手老八和老十四虎視眈眈,再加上他們的勢力遍佈朝野地方,一旦發難,很多政策不能夠有效推行甚至適得其反,新朝失了威信,給投機者有機可乘。

    綜合考量,雍正在軍機處成立前在朝廷設立總理王大臣四位分別為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隆科多和馬齊四位,這件事被明確的記載在《清世宗實錄》中。

    所以雍正初期,八阿哥胤禩和十三阿哥胤祥都是總理王大臣,八阿哥主管的是工部,涉及國家財政大權,戶部卻由十三阿哥胤祥主管並且胤祥身兼多職全力輔佐雍正。可見雍正對於胤祥的看中遠遠高於胤禩,並不是如電視劇中所說的一樣。

  • 16 # 步武堂

    首先要說明一點,雍正繼位之初讓老八廉親王允禩做總理王大臣是電視劇《雍正王朝》裡的故事情節,歷史上的雍正朝並未設立總理王大臣。電視劇不是歷史,但是電視劇《雍正王朝》安排這樣一個故事情節還是很有深意的。

    電視劇《雍正王朝》當中,康熙的四阿哥胤禛在康熙駕崩的那個晚上取得了奪嫡繼位之爭的最後勝利,登上了皇帝寶座。但那個晚上對於四阿哥胤禛來說,成為雍正皇帝的過程還是充滿兇險,同時胤禛也切實地感受到了他的這個八弟胤禩背後不容小覷的勢力和實力。

    清康熙朝後期隨著康熙的老邁,皇位繼承人的的爭奪進入了白熱化,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九子奪嫡”局面,電視劇《雍正王朝》幾乎用了一半以上的劇集展現奪嫡之爭的兇險和慘烈,目的是表現四阿哥胤禛登基的艱難。但其實更艱難的是四阿哥變成雍正皇帝之後如何“坐穩”皇位。

    處理好兄弟們之間的矛盾,是雍正登基之後的當務之急,而重點是處理好和八阿哥胤禩以及十四阿哥胤禵之間的關係。雍正採取的是拉攏和打壓兩種方式,拉攏的是八阿哥胤禩而打壓的是十四阿哥胤禵。

    事實上,所謂“九子奪嫡”核心的實質是“三王爭位”,皇位的爭奪最後只是在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以及後來居上的十四阿哥胤禵之間展開,胤禛最為強勁的對手非八阿哥胤禩莫屬。這位廉親王被稱為“八賢王”,在朝野上下有著非常強大的勢力,被稱為“冷麵王”,在康熙朝當了“孤臣”的雍正,其實身邊沒有多少可用之人,雍正必須儘量的“拉攏和團結”老八。

    而十四阿哥胤禵在康熙選中他帶天子出征並封為“大將軍王”之前,是老八胤禩的“八爺黨”當中的核心人物之一,除了他,九阿哥胤禟和十阿哥胤娥也都是八爺黨的核心。“大將軍王”的封號讓十四阿哥胤禵動了自立門戶“奪嫡”的念頭,他脫離了老八胤禩的“團隊”,自立門戶單打獨鬥。

    其實,在他的四哥胤禛派了年羹堯出任陝甘總督之後就已經算是“敗下陣來”,只不過被封為“大將軍王”,當了撫遠大將軍的老十四被“代天子親征”的身份迷惑,固執的認為自己一定是康熙內定的皇位繼承人,雍正登基,讓這個不可一世的“大將軍王”非常惱火,他同樣固執的認為他的四哥胤禛“偷了”本屬於他的“皇帝寶座”,惱羞成怒的他選擇了“不合作”的態度。但等到年羹堯控制了西北大軍的糧草之後,這位看似不可一世的大將軍王也只能被大內侍衛領班圖理琛押解回京城,在他的背後跟隨著年羹堯的幾千人馬一路監視。

    這樣的“親弟弟”雍正怎麼敢用?所以老十四胤禵回到京城之後基本上就被雍正軟禁,後來乾脆打發他去“守陵墓”去了。雍正對待自己的這個親弟弟的態度,實質上是因為這位“大將軍王”沒有什麼真正的勢力和實力,基本上算是單槍匹馬和雍正對著幹,雍正收拾他很容易。

    但老八胤禩卻是一個有著非常雄厚的勢力和實力的對手。胤禩的身後是一個強大的“八爺黨”,這個八爺黨分佈在朝廷六部,皇親國戚以及民間士紳當中,盤根錯節,如果在雍正登基之初就拿老八胤禩開刀的話,恐怕雍正沒有把握可以把老八胤禩和他的八爺黨一舉摧毀,於是雍正放低了姿態,委任老八胤禩為“總理王”大臣,這樣的話,身為“首輔”的胤禩至少不會公開的與雍正作對。這就像很多的老師把班上和自己“對著幹”又有號召力的“刺兒頭”任命為班長大約是一個道理。

    穩住老八,拉攏老八,甚至是“牽制”老八,是雍正登基之初的首要任務,為了實現這個目的,雍正在第一次正式召開“御前會議”的時候,說了好多掏心窩子的話,並且非常誠懇的任命老八胤禩為總理王大臣,而老八胤禩儘管很不情願,但也不得不接了這個看似風光權力無限的差事,他知道一旦當了總理王大臣,他和雍正的關係就徹底的變成了不折不扣的“君臣關係”。所以,老八胤禩在“叩謝隆恩”的時候反覆強調的是“為了列祖列宗的江山社稷”而不辭肝腦塗地,那意思就是說就是我當了這個總理王大臣也不是因為你雍正而是為了“江山社稷”——儼然一副“主子的嘴臉”。

    十三阿哥胤祥一直是四阿哥胤禛也就是雍正的鐵桿心腹,雍正登基之後沒有任命他當總理王大臣最核心的意圖是不想激化與老八胤禩及其八爺黨的矛盾,也不想造成“打壓老八胤禩及八爺黨”的不利影響,但實質上十三阿哥胤祥才是真正的“總理王大臣”,背後操控六部的就是他,並且雍正把兵權交給了他最信任的老十三,同時封老十三“鐵帽子王”,這可是大清最後一個鐵帽子王了。

    這樣看來,雍正任命老八胤禩為總理王大臣其實就是“權宜之計”,他一直沒有放鬆對老八的監視和防備,他知道,這個一心要將他取而代之的八弟,絕不是一個總理王大臣就可以安撫的。

    果然,這位老八當了總理王大臣之後就處處掣肘,使邪勁,打橫炮,不斷的挖坑墊磚,最後不惜孤注一擲發動“逼宮”。而十三阿哥胤祥沒有辜負雍正,他成為了雍正朝的“定海神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魔獸世界獵人使用的弓弩槍,目前最好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