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真有趣兒

    演義不是真實的歷史,尤其是拍成電視劇之後,為了體現各種效果,更是對戰爭進行了藝術加工。其實真正的戰爭是並沒有這麼正大光明的對戰,正所謂:兵者詭道也!為了能贏得戰爭的勝利,統兵的將領們都是無所不用其極。

    攻城一方架雲梯、挖地道、扔炸彈、……,守城一方依靠高度優勢滾木、雷石、潑熱油、倒熱水……只要能想到的方法,能給對方造成肉體傷亡,精神造成打擊的方法基本都會用。

    那麼為什麼還會出現雙方對陣的場面呢?

    古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兩軍對陣,各方將領都不服氣,務必要比試一下,看看到底誰更牛。另外古代都是將對將、兵對兵,打贏了不止可以樹立威風,也可以在士氣上擊敗對方,更可以憑戰功加官進爵。所以很多時候守城的將軍也會主動請纓出城迎戰。

    古代的城池目的是保護軍民的生命,居民大都是城內起居生活,城外生產勞作。所以一旦有外敵來攻城,很多時候也是深溝高壘,閉門不出,任憑城外的敵軍叫陣羞辱,就是不開門迎戰。因為來攻城的軍隊都是帶著不多的輜重糧草,一旦糧草不足,勢必會撤軍,城內守軍就可以不戰而勝。但是有時候情況也會翻轉,就是城內糧草不足,城外軍需源源不斷的供應,這就需要出城大戰一場,打贏就可以自保,打不贏也可以趁亂派人出去搬救兵。

    所以說在攻城守城戰爭中如果必要的話都是先見面交戰一番,然後再決定採取什麼方式進行防禦或者進攻。

  • 2 # dennisdsy

    所謂柔不可守,剛不可久。在很多時候出城接觸是對對方攻城部隊的一種試探和情報收集,士氣,軍略,戰鬥素養等。另外完全龜縮捱打不是良策,守中帶攻隨時分別在外進行騷擾是兵法在2000年前就寫上的

  • 3 # 瘋不覺251720271

    是為了衝散陣型啊,攻城放有很多限制了,一般炮灰衝鋒前要站在城外百米左右弓箭射程之外,而且攻城也不是你有多少人就上多少人,一般都是一波幾百人幾千人那麼往上頂,人多了也擠不上去還妨礙前鋒退路,而且攻城的炮灰都是步兵不可能騎馬的,這時候守城方如果衝出來一隊騎兵把這隊炮灰衝散甚至就是砍死砍傷一部分也能讓敵方亂了陣腳,等地方騎兵趕到,防守方已經撤回去了,這時候進攻方就需要把屍體和傷兵換走還需要重新組織一些炮灰補上缺口,就耽誤了很多時間,久而久之攻城方不會在不做好準備就進攻先是把防守方這支奇兵逼出來打服了,然後再準備攻城

    再發展下來就變成像這樣,指揮官站在百里開外視野好的地方,進攻方也築起簡單的城防就是安營紮寨,然後再不斷的派炮灰去衝擊城牆和城門,如果防守方打退了進攻方,進攻方也可以退回去防止防守方追死,時間久了這種方法對進攻方已經沒有了威脅,但是如果不這麼做只會讓進攻方的進攻更加順利,戰術嘛就是變著法的噁心對方,所以這種決鬥就變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互相噁心對方的套路,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像曹仁守荊州時候用一隊敢死隊直接把東吳陣腳衝散然後直接把吳軍先鋒打敗了,再有就是三國演義裡趙雲受徐庶指揮把曹仁的八門金鎖陣破了這可能是杜撰的,但是如果這支部隊的戰鬥力足夠強能夠破壞進攻方的一部分攻城器具那也算物超所值了

  • 4 # 知常容

    這叫寫小說鋪墊,你想一想看,如果他直接就攻城,你就會想這軍隊哪裡來的?怎麼突然冒出來一支軍隊就馬上攻城了?觀眾的適應度會降低,會感覺很彆扭,不符合他們的常規邏輯。

    正常的符合他們的常規邏輯就是守城的軍隊先出來打一架,打輸了,然後回去守城,或者說打不過了,然後回去守城。

    這樣可以把鏡頭對著重點人物進行描寫。語言的智慧啊,策略啊。而且你看了之後也會覺得很不錯。

    嗯,電視也好,電影也好,脫胎我們以前的戲曲,雖然現在明顯的痕跡已經找不到了,類似的延續,但是你仔細看看那些過程手法還是一模一樣。

    終究還是戲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笛卡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