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跪射俑

    應該說很糟糕,不然面對周武王的大軍,商朝軍隊被打得落花流水。

    有學者認為,應戰周武王大軍的是臨時組織的商軍,當時商軍主力在中國東部征討東夷人。商軍主力在商朝滅亡後,在侯王喜的率領下去了美洲,成了印第安人。

    有學者認為,商朝滅亡的一個原因是,商紂王為鞏固其統治實施改革,箕子等保守派商朝權貴反對改革,離心離德,商朝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重重,而周武王趁勢崛起了。

  • 2 # 君臨格史

    商紂王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帝王,簡單說說吧!

    據說商紂王被黑的挺慘的,被後世成為紂王,本身就是一種蔑稱,不過沒辦法,誰讓他是亡國之君呢。

    在商朝時,他的正式稱呼是帝辛,在任期間也是一位挺有作為的首領。南征北討,開疆拓土,周邊許多方國都服從商朝的管理。

    商朝的滅亡,跟周武王的突襲策略有很大關係。當時帝辛的大軍正在東邊作戰,周軍突然殺到,帝辛只好匆忙組織一群奴隸和囚犯與周軍對敵。這些奴隸和囚犯本就對商朝不滿,才有了臨陣倒戈的發生。帝辛寧願自焚也不願意投降,商朝滅亡。

    從這些零散的記載來看,帝辛應該有一定的組織能力,不然也不能統領大軍四處作戰。但是,他對周國太掉以輕心了,結果身敗國亡。

  • 3 # 通俗封神演義

    今人多有為商紂王平反昭雪之心,大概皆因主席曾評說:“商紂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壞人是錯誤的。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很有功勞的。紂王伐東夷,打了勝仗,但損失也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使商朝亡了國。”

    確實,主席對人與事多用辯證法的觀點來看待。而在《史記.殷本紀》關於殷紂(既商紂王)的也有記載:“帝乙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下謂之紂。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由此可見紂王是個聰明勇武、能言善辯之人。但從中也不難看出紂王剛愎自用、自以為是的一面。

    另外《史記.殷本紀》對紂王還有記載:“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於是使師涓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而盈鉅橋之粟。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益廣沙丘苑臺,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慢於鬼神。大聚樂戲於沙丘,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從中就可以知道歷史上有名的“酒池肉林”既是出自這位荒淫無度的君王了!

    還有現在關於紂王這一稱謂,也有些爭議。有個別歷史文獻記載“紂”為“受”,所以有學者認為此是通假字,而商朝可能並無給帝王上“諡號”的制度,所以是把“受”字誤傳為“紂”。但《易》、《禮》、《論語》等典籍都記為“紂”,《呂氏春秋·功名》東漢高繡注:“賊仁多累曰紂”。漢蔡邕在《獨斷》:“帝諡……殘義損善曰紂”。所以在絕大多數史學家眼中紂王絕非英主!何況還有“助紂為虐”這樣的成語,難道也是“張冠李戴”嗎?

    要說紂王的組織動員能力,那在他執政前期沒得說,一個字“強”!只看他重用的人就能“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了,其中不僅有商容這樣的能臣,還有有“仁德君子”之稱的姬昌(後來的周文王),更有孔子被稱為“殷有三仁”的微子、箕子和比干的三位仁者。但是紂王執政後期卻是:“囚姬昌、罷商容、殺比干、禁箕子、逐微子。”有這樣的組織動員能力能改變“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的命運嗎?

    最後說牧野之戰,紂王驚聞武王率周軍來襲,倉促之間武裝了大批奴隸、戰俘和守衛王城朝歌的軍隊,開赴牧野迎戰。據記載,紂王親率到牧野的總兵力有七十萬人,另有文獻記載是十七萬人,總之“殷商之旅,其會如林。”可是,這樣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能阻擋歷史滾滾前進的步伐嗎?

  • 4 # 史無止境

    關於商代的歷史,今天是很難考證的。比較靠譜的,是孔子編撰的《尚書》。

    但我們要知道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不可能具備唯物史觀。他只能透過流傳下來的文獻和自己的政治立場、道德標準來撰寫,必然出現偏頗之處。

    原因可能在以下兩點:

    一個是基礎史料很可能出現了篡改。武王滅商之後,商人並沒有消失,而是被周王族親信加以監管,結果爆發了三監之亂,所以篡改史料,防止商人造反有一定的必要性。證據也比較明顯,比如商紂王在牧野之戰倉促間投入70萬奴隸,這明顯不可能。要知道70萬人從組織起來,裝備武器,配給給養,以商代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基本沒有可能性。

    一個是價值觀不同。孔子處在春秋末期,距離商代滅已經有相當長的時間,社會價值觀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商朝是一個奴隸制國家(存疑),奴隸制國家的特點就是外張型,需要不斷的透過對外戰爭獲取奴隸來增加生產力,而孔子處在春秋時期,中國已經轉向為農耕為主生產方式,孔子回看商朝歷史,自然就就得出了商紂王窮兵黷武,勞民傷財的評語;同樣,奴隸制國家一大特點就是奴隸主階層的窮奢極欲,奴隸主對奴隸有絕對的權利,奴隸等同於牲口,甚至不如牲口,奴隸主不會考慮奴隸的生存環境,這批奴隸壓榨死了,透過戰爭,還會有新的奴隸補充。而孔子所處的時代,作為生產力的農民相對於奴隸已經精貴起來了,地主不能像奴隸主那樣農民再當做牲口,所以在孔子看來,商紂王的做法就是毫無人性,不顧國家;夏商兩代之前是部落社會,從父系社會開始,女性的政治權利就開始喪失,但不意味著女性政治地位一開始就向後來那麼低下,商代婦好就證明了商代女性應該還具有一定的政治話語權,那麼孔子看來,商紂王的就是聽信婦言。

    《尚書》對商代記載,更像是今天很多人說清朝,清朝要是不搞閉關鎖國怎麼怎麼樣,不搞文字獄怎麼怎麼樣,沒有乾隆、慈禧怎麼怎麼樣,然後得出清朝愚蠢,斷送中國近代化程序等等的結論。這不講歷史邏輯啊!(我不是清粉,但希望更多的人客觀冷靜的思考一下,中國近代的屈辱是不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清朝中後期政策是否延承了我們內向型文明的內在邏輯?)

    至於為什麼教科書上依舊延用《尚書》的說法,因為沒有比《尚書》更為準確的說法,商代離我們太久遠了,文字記載上,除非我們發現新的甲骨文明確記載,否則就沒有比《尚書》更為貼近商代的文字佐證。物證更難以找到,早就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了。而且《尚書》的說法,我們已經延用了兩千多年,除了有顛覆性的考古發現,我們教科書上的紂王只能是昏君,這個說法至少還有《尚書》支撐。

  • 5 # 堰風來襲

    生活中待人待事, 我們往往會有一種思維定勢,比如放浪形骸,習慣跟不務正業聯絡在一起;比如地痞流氓一定花心;比如金多錢多一定三房四妾等等。對於商紂王,傳統歷史對他的印象並不友善,因為他寵幸妲己,致國於不國,致民於不仁,酒池肉林,生活糜爛,最終國亡身死,這樣的人誰還會同情?

    但是對於商紂王的信史主要是根據儒家經典流傳下來的文獻,我們都知道儒家經典的主要功能是傳道授教,約束人性,裡面很多教材看似取材於歷史典故,但也不排除虛構的成份,自古以來歷代學者早已開始說疑。

    自從甲骨文出土後,商朝歷史才逐步被揭開神秘面紗。尤其從商武丁以來,大量的甲骨卜辭記錄著商代中後期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方面面的資訊,使我們對商代歷史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也大大填補了商史空白,甚至推翻了流傳三千年的正史。於是出現了為一些反面人物平反的議論。那麼商紂王自然是特別重要的一位。

    且不說他私人生活上的各種腐敗,這個至今也沒找到甲骨卜辭類似說法,也沒有為他撥亂反正的言論,但是卜辭中卻有他征伐東夷的記錄,這與史書中“紂克東夷而殞其身”的說法相吻合。商紂王晚期,確實經歷了大量的戰爭,國力的大量消耗,加上人民的怨聲載道,這恐怕才是他喪國最直接的因素。

    卜辭記錄,商代晚期帝乙、帝辛兩代征伐東夷長達十年之久,為什麼要征伐東夷?原因很簡單,東夷是商朝的東大門,東夷集團勢力的猖獗威脅到了商朝的統治,當然也不排除開疆拓土的野心。《淮南子·泰族訓》說:“紂之地,左東海,右流沙,前交趾,後幽都。”疆域已經很大了。應該說,紂王時代,商朝的疆域空前遼闊,它的迅速衰亡跟前期毫無節制的擴張有關。

    商紂王失敗的因素暫不研究,單就軍事才能而論,商紂王是絕對有資格擔當的,不然不會有這些成就,連《左傳》中也說:“紂之百克而卒無後。”百克,就是百戰百勝,肯定了商紂王的軍事天賦,儘管左史官說這話旨在諷刺商紂王因好戰而亡國的事實。

    一個離心離德的人是不可能打勝仗的,具有軍事天才之能的人,都是擅長利用人才的人,自然也有較強的組織動員能力,若不懂得安撫部下惠利士卒的管理竅門,將士們也不可能替你賣命。商紂王的私人生活作風也許是有問題,但這個不影響他在軍事上的運籌和決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真的有外星人嗎?為什麼以前經常說飛碟,現在怎麼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