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用詩歌點亮生活
-
2 # 一葉苦艾
說實話,自我接觸自媒體以來,聽說最早最多的就是這個咪蒙。
首先,咪蒙的文章,可讀性還是很強的,不說文章本身有多少養分,就她的文章結構、編排、用詞乃至介面,都是不令人反感的,她最大的能耐就是,不管她說的對錯,她都有那個魅力吸引你將文章一口氣讀完。
其次,咪蒙的團隊確實是做自媒體的天才,當然她的粉絲主要是家庭婦女、在職女性、在校女大學生、高中生乃至初中生,她的粉絲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女性,她的文章主體與後臺互動也是女性為主要訴求物件而展開的,所以的她的文章不能代表這個完全的全部。受眾群體的限制與需求,決定了咪蒙文章創作的傾斜方向。
最後,咪蒙很能自黑,自黑到臉可以不要,自黑到別人替她臉紅。
粉絲群體的心理大抵如此,成功如咪蒙之流在現實中也是如此不堪,何況我等?她們似乎在咪氏的文章裡找到了知音,找到了人生前進的方向,找到了無所不能的法寶。所以她們痴熱,她們痴狂。
但她們不知道,咪蒙說這些的時候,是在故意迎合她們,討好她們。不知不覺間,人家數十萬元乃至數百萬元的廣告費已經進了咪氏的口袋,過著人間天上的日子。而那些讀她文章的人,放下手機還得為孩子的奶粉錢操心,為下一頓的油鹽苦惱,其實自己的日子與人生與讀不讀咪蒙的文章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你是你,她是她。
咪蒙是成功的,但我並不看好,因為她的文章只能新鮮一瞬,轉過身船過水無痕。
抓住了心理,拿捏得火候,那是她的長處,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咪蒙的從業經歷在那擺著,這裡就不用多說了。
最後不得不說,咪氏團隊為了吸眼球,一直延用擦邊的伎倆,屢試不爽,吸粉無數,但前段時間還是越了雷池,被禁一個月。
所以象這種為錢而生的一種東西,只能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怪胎,不可長生,不足為賞,不會留下任何印跡。
-
3 # 自在流雲輕似夢
最初進入自媒體,第一個聽到的“大神”級人物就是咪蒙,在自媒體界裡神的存在一樣,想必激起過很多腥風血雨!於是出於強烈的好奇心,搜尋關注了她,並迫不及待地翻來她的文章閱讀!卻不料,連讀十來篇下來後,就覺得一般般吧!功利性太強,商業味較重,為寫作而寫作,為了吸引目光擬很誇張的題目!不外如是罷了!不過我相信,咪蒙能取得那麼多讀者的膜拜,想必當初肯定也是代表了大多數人的心聲的,只是功成名就之後,思想不一樣了,增加了更多利益相關的東西在裡面!真正的好文章,不需要多麼浮誇的標題,內容耐人尋味,發人深省就足夠了!
-
4 # good莫尼
先說下咪蒙的寫作能力。其實算不上華麗,算不上有深度。看一篇,打滿雞血,看多了,一個套路。她宣揚女權,但是看她文章的絕大多數女性都是得不到女權才去她的文章中YY的。所以咪蒙替廣大婦女罵,罵各種社會對女性的不公。看著很爽,很解氣,那麼看完了呢?起作用了嗎?沒有!
最後說下咪蒙的寫作風格。經常讀的讀者肯定發現了,咪蒙總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罵!是的,是罵。因為只有罵才能聯合起一片的擁護。你很冷靜的陳述,沒有人覺得你說的在理,有感染力。那麼,罵就有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細水才能長流,詛罵的洪流,終究維持不久的。你需要罵的越來越大聲,越來越極端才能吸引觀眾持續看。所以上面說到咪蒙的選材越來越走歪路,就不足為奇了。
當然,不得不承認咪蒙很了不起,她是自己的代言人,她把自己扒給觀眾看,黑給觀眾看。她很勤奮,熬夜,手術後立馬復工,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她很會抓熱點,抓人心,這就是努力之後的天賦了,我們是否具備這種天賦,先要努力看看。
最後說下,原本想要模仿咪蒙的我,已經決定堅持做自己。
-
5 # 紅豆亂
在閱讀咪蒙文章頻率的問題上,11人會經常閱讀咪蒙的文章,佔比22%;21人偶爾閱讀咪蒙文章,佔比42%,18人完全不看咪蒙的文章,佔36%。由此可見大學生偶爾閱讀咪蒙文章的人數最多,比重最大。有資料可知,經常閱讀和偶爾閱讀咪蒙文章的人有33人,佔比64%,比完全不閱讀咪蒙文章的人多。
大學生對咪蒙文章的看法
在調查大學生對咪蒙文章印象的問題上(多選題),排第一的是咪蒙文章的內容,有33名同學,佔66%;其次有27名學認為是咪蒙的表達方式,佔比54%;最後是咪蒙文章的形式,有13名學生,佔比26%。由此可見咪蒙的文章是以內容見長,並以此吸引了大量的讀者。
在對咪蒙文章觀點的看法問題上,排在前三的態度分別是無所謂,不怎麼認同和比較認同,佔比分別為46%,22%,22%。還有6%的學生非常認同咪蒙文章的觀點,另外4%的學生完全不認同咪蒙文章的觀點。
1、咪蒙在選擇內容議題的時候,就充分考慮到了傳播內容的共通性。咪蒙每次在釋出文章之前都會進行選題會,大家會討論今日的熱點事件。如果想做出熱點文章,就要求傳者必須要傳播與受眾相似或有共鳴的內容,這樣才能使受眾理解自己傳播的資訊內容,從而達到較佳的傳播效果。咪蒙的文章之所以受大家喜愛,在於它有很好的受眾內心的分析,知道受眾關注、想看什麼,什麼才是能吸引受眾的。在本次調查過程中,一半以上的大學生都對“咪蒙”文章的表達方式和內容有深刻的印象,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咪蒙”的文章影響深遠。
定位的明確直接影響到了文章內容的選擇。“咪蒙”的明確受眾定位使其文章內容更加貼合青年女性,以便取得更好地反饋。而90後年輕女性多愛關注娛樂八卦。她的文章可以分類為:情感類、勵志類、影評類,此外還有必要的軟文出現,其中情感類佔大頭。當今社會大多數人因男女關係、同事關係、親友情誼處理不當而倍受折磨和糾結,咪蒙的情感類文章剛好滿足了這類人的內心訴求,“咪蒙”恰好迎合了這部分使用者的社會心理,用娛樂的文風表達她對情感、生活方式、社會熱點等方面的看法,道出了他們的心聲,還指出瞭解決情感問題的方法。
“吐槽”作為一種亞文化,是網路社會中一種新型的話語表達方式,採用諷刺、抬槓、挖苦等手法娛樂化地排解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咪蒙”營造的這種“吐槽交流圈”不僅能夠使得粉絲在玩笑中獲得認同和歸屬感,還能使粉絲覺得你的文章對我很有“用”。
3、咪蒙文章的語言風格也是其傳播的一大策略。縱觀咪蒙的文章不難看出其語言是以徹底的大白話、口語化的方式來講故事,營造出一種與讀者聊天的氛圍,在這樣輕鬆的語境下,讀者絲毫不會費解,讀起來沒有任何壓力,迎合現代人對輕鬆愉悅的閱讀追求。其次咪蒙文章的語言有時風趣幽默,帶梗,且廣泛運用網路用語,使得文章接地氣,能與讀者打成一片。有時則運用機警犀利的語言,乾脆利索的指出某人或某事的不合理處。令讀者在閱讀時能夠獲得閱讀的快感。
9、根據問卷調查結果以及各種資料的分析,我們得出了以下結論:新的平臺產生,就有新的代表人物產生。咪蒙的故事不僅是媒體人的職業轉型,也是媒介迭代的結果。媒介與內容並非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它塑造了內容,並影響著我們感受、認知世界的方式。韓寒籌備多時的雜誌《獨唱團》的執行主編馬一木認為咪蒙能夠吸引千萬粉絲,已經無法但從技術上解釋,“這說明真的是需要一個咪蒙”。如果說自媒體是當下內容創業的潮水,那咪蒙正呈現著潮水的一種方向。
-
6 # 破破的橋
以近期最火爆的江歌一事咪蒙的文章為例吧(10萬以上贊,估計有500萬以上閱讀)。
【專業性】
咪蒙所說的日本早有先例,請願人數多達33萬,法院就判死刑,完全是違背常識的。許多法律界人士都從專業角度做了回答。這裡不在贅述。
【事實性】
咪蒙的那篇《劉鑫江歌案,法律可以制裁兇手,但誰來制裁人性》,透過強有力的感染性文風,成功地把江歌遇害案變成了“劉鑫江歌案”。最後,咪蒙還透過一條請願連結,成功地把全文推至高潮。
咪蒙在釋出這篇文章之前是一定知道自己會被罵的。她在文中寫到,“今天寫這個事,有朋友提醒我,不要有立場,有立場會被罵。但我想過,寫到粉絲千萬,就是為了支援應該支援的,反對應該反對的。我們總要為捍衛心中的正義,做點什麼吧。”
咪蒙在文章中寫
這些文字的煽動性就不說了,從事實上講。
透過《局面》採訪的原始資料的敘述。
案發當天,劉鑫跟江歌媽媽影片通話,第一句話是“阿姨,對不起。”
劉鑫一直協助日本警方到陳世峰被抓,幾乎所有重要資訊都是她向警方提供的。
陳世峰的基本資訊,也是劉鑫陸續向江歌媽媽透露的,並不是她神一般地猜了出來。
她受人詬病的是在陳世峰被抓之後,開始玩消失。
以及在江歌媽媽發公開信,遭遇大批網友人身攻擊後,發出了“停止協助警察”的威脅。
我們譴責一個人的道德問題,一是儘量地還原情境,二是一碼歸一碼,不能因為一個人有可以被指責之處,就變成了背鍋的。總而言之,適可而止。這個“可”的把握,應該是一個大資訊源的同理心和社會責任感,而不是看文章流量。
再看咪蒙寫的“劉鑫歡天喜地過大年”,這更是被人詬病的寫法。咪蒙放了一張劉鑫和同學聚會的照片。而後來的事實證明,那張照片中的其中一位同學,正是江歌本人。
在照片中把江歌頭像P掉,變成“江歌死後劉鑫出去花天酒地”,這個屬於惡意造謠作假。
作為一個專業媒體人出身的咪蒙,在王志安採訪材料齊備的情況下,事實核查並沒有完全做好,連這麼簡短的採訪都沒有聽完,為了搶流量立刻發稿。歪曲並使用煽動性的語言誤導和描述。這個是違揹我們時評作者的道德的。
讓流量大V像新聞媒體一樣做到秉承新聞專業主義也許是不可能的。但是,尊重事實也應該自媒體的底線。我相信咪蒙賺的缽滿盆滿,但這個是以突破底線為交換所得到的。當然,她並不是最惡劣的,甚至可以說是同類自媒體最無害的。比她惡劣的大有人在。在社交媒體的時代,謠言和仇恨可以收穫流量與金錢,這也是目前自媒體和大的網路資訊源最讓人擔憂之處。
有人說咪蒙的文章戾氣重,利用人性的弱點各種吸引眼球,各種噴。
有人說咪蒙的文章很現實,故事緊湊、情感充盈飽滿,對映現實的自己,共鳴強烈。
有人說咪蒙是誰?關我X事?
談談你的看法唄!
回覆列表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人做為一個高階動物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人生觀。我不把她看做另類,只把她看做探索。現在有爭議,只能說觀點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