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媒體透過比對發現,不少外賣線上價格往往要比線下貴20%左右。在北京房山某“香河肉餅”店,店鋪老闆表示,因為外賣平臺要扣20%,所以線上銷售只能漲價,但線下價格保持不變。線下賣10元的餅,線上賣12元。百度外賣送餐員也表示,店鋪線上加價的情況普遍存。先提價,再用滿減紅包抵扣,顧客並沒有得到實惠。一些商家也坦言,現在的食客越來越依賴外賣平臺,商家70%的營業額都來自外賣收入,不走套路,就沒有生意。
5
回覆列表
  • 1 # 兩屆通

    這個我是親眼看到過的,一碗羊肉湯,在外賣軟體上和實體店得價格差了2元。現在是年底又到了人不願意出門得季節,但同樣外賣員得工作也比以前辛苦很多,為了各項成本漲價是沒有辦法避免的。這是外賣公司的政策。

    那麼對於商家來說也是需要漲價的,第一就是天氣問題進店少了,還有就是外賣上揚的成本有一部分轉嫁給了商家。商家為了各項考慮都必須要漲價。

    還記得小時候吃早點的時候,當時的老闆都是隻要你在店裡吃不打包的話會再多給一些分量。

  • 2 # AI財經社

    外賣套路太深,本社長也是招架不住啊,先提價再降價就不對了,畢竟還是要做個誠信的外賣家。

    據社長所知,當前的外賣平臺並沒有明確的盈利機制。幾家知名的外賣平臺,美團,餓了麼存在競價排名的情況。也就說商家透過付費買進排名靠前的位置。社長擔憂外賣的質量怎麼管?會不會出現刷單的情況,送到我們手中的外賣與實體店的差距有多大。

    還有最核心的一個問題,先提價再用紅包降價。我們領紅包的錢原來不是白給的,都是套路。要知道天上不會掉餡餅的。如今外賣行業,急於探索網際網路+的餐飲新興行業,急於盈利用來擴大自己的版圖,但是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已經付了打包費和送餐費,如果還需要減量和提價,那麼就是一種不誠信的表現。

    國家相關部門針對外賣的衛生問題,配送問題提出了嚴格的規定,對於外賣的質量問題,例如份量,使用者的要求等還需要靠行業誠信做外賣,提高行業的服務質量,才是生存的王道。否則就會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

    最後,社長建議大家,以後別再迷信這種套路了。

  • 3 # 京悅說法

    即將過去的2017年,線上訂餐人數已經超過兩億,一片欣欣向榮中,大家的日子卻都不太好過。經歷了補貼返現時期,平臺推廣時挖的坑也跟著外賣行業走過了五個年頭。對入駐餐飲商家的扣點越來越高,收費名目越來越多,平臺在燒錢大戰後似乎達成了某種默契,競爭的壓力和補貼的成本轉嫁到了商家頭上。在同質化競爭越發嚴重的情形下,補貼返現的模式沒有變,但平臺出的錢變少了,商家為了盈利,只能再壓縮轉移成本到消費者頭上。

    三天後,也就是2018年1月1日,《網路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就將正式實施,為督促外賣平臺嚴格落實《辦法》的有關規定,食藥總局召開網路餐飲服務平臺負責人集體約談會議,要求外賣平臺確保入網商傢俱有實體經營門店,線上線下餐食服務同標同質,壓力又回到了商家身上,所謂外賣潛規則曝光成了商家和消費者在定價過高和缺斤少兩中互相拉扯,而壓力來源也就是外賣平臺,此時彷彿隱身了。

    其實歸根到底,是外賣平臺太過於強勢,缺少牽制平衡的力量,商家進退兩難:退是在網際網路+潮流中的逆行,進卻像是在給平臺打工,被捲入了惡性競爭迴圈,消費者更是沒有任何話語權。因此,除了要求商家同質同量外,相關部門也需要關注一下外賣平臺的遊戲規則是否太過霸道了。

  • 4 # 公司法江湖

    分享有用的法律知識,提供免費的法律諮詢,提出精準的解決方案

    一、爭議焦點之門店究竟算不算欺詐?

    該案當中說門店有欺詐,其實比較困難,因為至少在外賣平臺中,門店的各項類目費用均是予以註明的,而且門店的價格也是實際標明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外賣的方式確實節省了客戶的時間,所以差價部分可以說是一種變相的便利代價,而且客戶在知曉外賣價格和實際門店價格存在差異的情況下,可以說難以認定外賣平臺存在欺詐,因為客戶均是知曉差價事實的。

    所以這一塊目前還是存在爭議的。

    二、外賣平臺有無與商家約定餐飲類目上線價格要求或其他承諾

    如果門店在外賣平臺中保證其門店價格低於或等於外賣價格的情況下,顯然其採取不同定價機制的行為就涉嫌侵害了消費者的額權益;

    其次如果門店和外賣平臺有約定定價機制以門店為準的話,那麼門店自然與平臺之間存在違約的情況發生,同時對消費者而言也是損害了其利益的行為。

  • 5 # 模擬小c

    對於這種行為是外賣的賺錢鏈,有的外賣做起來越來越虧,不得不採用這種方式,說明外賣行業的對金錢的越來越渴望,不去走套路,就賺不了多少錢,然而外賣行業又是一些人必不可少的。

  • 6 # 流年的大桐

      您說這個問題,先提價再降價,這個問題確實是有的,但是大部分還是在20%-30%的一個合理的範圍之內,至於您說的貴一倍,那隻能說那家店也幹不了多久了。

      造成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我覺得還是被外賣平臺給綁架了,現在除了個別的大型飯店以外,大部分的商家都被逼上了外賣平臺,畢竟大型飯店可能面對的是紅白喜事等這些大型聚會,而中小型的店基本靠的還是客流量。現在使用手機APP在網上訂餐的人越來越多,如果不用外賣平臺,就會與社會脫節然後就是客流量下降,收入降低。所以很多商家其實是被逼著上的車,上車容易,想下車就難了。

      開始的時候為了推廣平臺,讓更多的商家進駐,平臺燒錢,給商家補助,還要給送餐員發薪水,所以那個時候是賺錢的,但是隨著業務量的增長,給商家的補助沒有了,而且還要做滿減吸引客戶,無形中就把利潤降低了,由質向量的轉化,為了生存,變的開始一味的追求流量,漸漸的,平臺的費用越來越高,商家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就開始把平臺的費用轉嫁的客戶的身上,所以就有了這個情況,漲價之後再滿減,再加上送餐費,這樣才能使店繼續經營下去,其實說白了,也都是無奈之舉。

      其實我特別佩服臺灣的小吃攤,一家幾代人在做,不送外賣,不上平臺,照樣每天門庭若市,生意興隆。我們現在缺乏的是精益求精的精神,傳承的文化。被一時的利益矇蔽了雙眼,降低了產品的品質,最終導致的必然是失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梁山好漢並非都是真英雄,那麼水滸為何仍為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