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做電商的胖哥

    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以前小的時候鐮刀鋤頭都是鐵匠打的,現在都是工業產品了,現在人工成本太高了,機器代替人是一種必然,以前我們開淘寶都是人工撿貨打包,現在都是人工撿貨機器打包了。

  • 2 # 林鄉人剛子

    揭秘那些逐漸消失的老行當——打鐵匠

    左手握榔頭,右手持鉗子,在光線昏暗的小屋內,將一燒紅了的鐵塊放在鐵砧上,錘子落下的剎那間,火星綻放……曾經熟悉的打鐵匠,如今已隨叮叮噹噹的打鐵聲,漸漸在人們的生活中遠去。但在白沙的老街上,仍有人堅守著這門老手藝。

    古街內的老鐵鋪

    綿延了2公里長的白沙古街是常寧舊時商業繁榮的見證,光滑的石板路,幽深的小巷,斑駁的牆壁,古舊的貨臺,都讓人忍不住回想過去的時光。同樣從舊時光裡走過來的打鐵鋪,也在這古街內。

    “叮噹——叮噹——”清脆的打鐵聲已沿著長街傳來,又飄出去很遠。

    爐內通紅的火光映紅了王淑成黝黑的臉龐,也將一道道皺紋映得格外真切。儘管年愈50,王淑成看上去依然是個壯實的漢子,手臂粗壯,手掌粗糙,掄著重重的錘子有力地砸在燒得火紅的鐵塊上,渾身都是力量。

    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內光線昏暗,貨架上、灶臺上落滿了灰色、黑色的鐵灰,裡側擺放著一個大鍋爐。屋外的光線透過窗戶射在靠外側的貨架上,可以看到小屋到處擺放著打鐵需要的工具和各種半成品:錘子、鉗子、榔頭、鐵砧、菜刀、鋤頭……密密麻麻。

    王淑成沒有給鐵鋪命名,可方圓10裡的人們只要誰問起打鐵的,都準能找到他家。

    打鐵三十三年,造出的器物不計其數

    這熟悉的鍋爐和清脆的打鐵聲,已經伴隨了王淑成整整33年。

    1982年,年僅18歲的王淑成跟著當地一位有名的鐵匠學打鐵。

    都說“世上有三苦,撐船、打鐵、磨豆腐”,家人怎麼會忍心讓他去學這麼苦的手藝?“當時家裡窮,我沒讀書就去幹活了,務農、修水庫、砍柴,各種活都做過。”苦水裡泡大的孩子,從來不知苦是啥滋味。“體力上的累是小意思,只要能吃飽飯,還能掙錢,我就願意幹這力氣活。”王淑成說。

    談起當年學藝經歷,王淑成記憶猶新。剛剛拜師時,由於什麼都不懂,只能在一旁幫忙拉拉風箱,遞遞工具,有時候還會跟著師父走村串戶,到外面嚐嚐新鮮感。隨著時間的推移,好學的王淑成很快就成為師父的得力幫手,還主動擔起“扛大錘”的重任,每每打鐵時,師父只要把鐵塊燒紅放在板上,王淑成便舉起雙臂將大錘重重地砸下去,火星四濺。也就這樣日復一日,王淑成也“百鍊成鋼”,練就了一身結實的肌肉和巨大的力氣。

    30多年的經歷,早已讓他養成面對火花面不改色的習慣。30多年來,王淑成打出的鐵器不計其數,鋤頭、耙、鐵鉗、菜刀、鍋子……生活中大部分用鐵製成的器件他都制過,街坊鄰居也都喜愛他打出來的鐵器。

    行業萎縮,擔心後繼無人

    隨著科技水平提高、先進裝置的使用,原來許多需要雙手作業的行業,如今已都被機械取代,王淑成的打鐵生意也逐漸一日不如一日。

    種田的人少了,鋤頭、耙頭、刀具等工具自然銷售不出,即使偶爾進城叫賣,也很難賣出幾樣。

    王淑成很懷念過去的時光。那時村裡農活多,幹活少不了農具,經常使用自然就鈍了,過段日子就要請鐵匠重新打一下,那時的鐵匠鋪煞是熱鬧,“我做出來的鋤頭、耙、犁,主要是農民有需求。農民用慣了本地的工具,所以特意過來買。”

    令王淑成同樣懷念的,是過去打鐵這一行業的火熱。“那時候打鐵算是個頗有收入的行當,雖然累點,但窮人家也都願意讓孩子學習。而現在,這一行業已無人問津。

    王淑成總共帶過三個徒弟,如今三人均已另擇手段謀生,就連王淑成自己也動過關閉鐵匠鋪的念頭,想想這跟隨了自己一輩子的營生,他終究還是不捨。只是,再也沒有人像當年他那般揹著包袱真誠地登門學藝,王淑成擔心,這門從中華農耕時代走來的手藝,終將失傳。

  • 3 # 楊美春862

    工業化的時代許多手工業註定要退出歷史舞臺,不光是鐵匠,古時所說的七十二行都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被淘汰或革新、消失。

  • 4 # 吉祥如意

    隨著電子化、自動化和工業化程序的加塊,一些傳統手工業的消失再說難免。過去人們在一些小城鎮常見的許多行當已經很難再見蹤影,是文明的進步還是其他原因,現在一下子還很難說清楚。

    儘管從政府層面已經開始著手搶救一些,被冠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定有身懷絕技的人作為傳承人。但勿用否認的是,有些專案的經濟價值低,付出的勞動成本大,在市場經濟的大潮衝擊下,連學徒都招不來,如何傳承就成了最大的難題。

    正如題目所言,過去小城鎮上的鐵匠鋪,絕對是一項很不錯生意。民間在很久以前曾經有這樣一種說法:開了藥鋪打過鐵,各樣生意都不熱。也就是說凡是從事過這兩種生意的人,再去幹別的工作,其收入的穩定性都是不可比擬的。原因是這兩種行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是緊密相聯的。

    由於受工業化的衝擊,不少過去與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密切相關的傳統手藝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類似於打鐵的還有小爐匠、編筐簍、補鍋和修桿秤等等。這些個行當,尤其是打鐵和補鍋的,勞動強度非常大,工作環境非常惡劣,高溫燻烤,火星四射,加上煙塵和體力消耗極大,現在的年輕人一般是沒有人還願意再學這門手藝的。再加上大工業所生產的產品物美價廉,對純手工產品在價格方面的衝擊可以說是無利可圖。

    純粹手工藝的失傳,可以說是技術方面的進步,但從文化方面來思考未免有點可惜。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先進的技術取代落後的,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2020/02/02)

  • 5 # 閒人在路上

    大家好,我是東陽杜姐,很高興,受到邀請回答問題:如何看待一些小城鎮鐵匠的消失? 鐵匠的消失是社會產業鏈發展的必然結果。鐵匠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行業,古代鐵匠行業攸關國家安危,鐵匠在兵器打造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還有各種農具和生活用具都離不開鐵匠。隨著現代工業化的迅猛發展,機械化,人工智慧替代了大部分鐵匠,淘汰了傳統汙染重和效率低的小作坊,另一方面也讓真正做手藝的鐵匠更加精益求精。雖然又苦又累又髒的鐵匠並沒有消失,只是生存空間很窄,這也是許多傳統技藝消亡的原因! 謝謝大家!再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逾期三天會上徵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