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貓屎咖啡

      中國食療文化,以飲食治療疾病為目的,與中醫傳統文化融為一體,是淵源流長、豐富多彩的的中國飲食文化的特殊的組成部分。而道家文化以求得健康長壽為宗旨,對中國食療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一、“藥食同源”是食療文化產生的基礎

      “藥食同源”是中國食療文化形成的基礎。這一理論認為:許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藥物,食物和藥物一樣同樣能夠防治疾病。在古代原始社會中,人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現了各種食物和藥物的性味和功效,認識到許多食物可以藥用,許多藥物也可以食用,兩者之間很難嚴格區分。《黃帝內經》言“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這可稱為最早的食療原則。唐朝時期的《黃帝內經太素》一書中寫道:“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反映出“藥食同源”的思想。

      道教產生後,許多道士兼通醫學,被稱作“道醫”。他們認為將“食療”與“藥療”相結合才是上工之術,主張把飲食養生引進治病養生的領域,將“食治”放在醫治疾病的重要位置。其中不乏名家,大家。例如莊子、孫思邈、葛洪等等。孫思邈在《千金翼方?養性?養老大例》論述了154種食療食物的內容,其中包括食物效能、食用價值、醫療效能等方面,認為:“君夫有疾,期先命食以療之,食療不愈,然後用藥,故孝子須深知食藥二性”。食治重於藥治的思想滲透其中。

      二、食療與天人合一

      道家飲食文化中始終貫穿著“人與天地參”的理論,講求“天人合一”。孫思邈的“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的觀念,強調的就是“知食宜”。所謂“知食宜”就是要順應季節的變化、環境的不同、體質的差異以及疾病的屬性,而實施“食養”或“食治”的規律。這種“天人合一”的飲食觀與中醫因人、因時、因地的治療原則是一致的。

      “知食宜”就是要懂得施以食療時適宜的氣候、適宜的環境、適宜的體質、適宜的時間、適宜的配伍等等,順應自然,遵循規律。孫思邈《攝生訊息論》對四季飲食養生有精闢的論述,認為“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益甘,以養脾氣。。。當夏飲食之味,宜減苦增辛,以養肺心氣。。。當秋之時,飲食之味,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冬月腎水味鹹,恐水克火,心受病爾,故宜養心”。將四季變化與人體五臟相對應的養生觀,符合中醫理論“四時五臟陰陽”的“藏象學說”。後世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四季五補”的治療原則,即春季升補,

      夏季清補,長夏淡補,秋季平補,冬季溫補的原則。“知食宜”之環境的認識,主要認為是地理環境。不同的生活地區,飲食調理的方法也相應不同,氣候乾燥的西北平原,應該多吃柔潤的食物;氣候潮溼的東南山區,則應多吃辛辣食物。只有因地施膳,才能祛病延年。在“食治”的實踐中,要懂得不同的地理環境易患的疾病,正確的辨因施食,才能取得好的療效。道醫認為,不同的體質對食物的調理也有不同的要求,如體胖者遠肥膩,多清淡;體瘦者遠香燥,多滋陰生津。陽盛實熱之人,宜清熱瀉火之飲食,陽虛有寒之人,宜溫熱養陽之飲食。對患有疾病的人,則根據病症的寒熱虛實、陰陽偏盛,結合食物的五味、四氣、升降浮沉及歸經等特性來加以確定。“知食宜”之季節、“知食宜”之環境、“知食宜”之體質體現了道家飲食“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觀念,至今對現代食療科學的研究和發展仍有現實意義。

      三、食療與“清淨無為”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由此可見,道家飲食觀與世俗飲食觀的最大區別,是認為其飲食的生理功能不如宗教功能,即所謂:“食為行道,不為益身”。道教以谷肉為粗鄙,其飲食的目的不是滿足口腹之慾,而是為了修行長壽。因此道家的飲食觀屬於寡慾養生型的飲食觀,體現了道家“清淨無為”的思想。

      這種飲食觀具體表現在倡導“服石與煉丹”及反對“虐生”兩個方面。所謂“服石”是指內服礦物類藥物,如石鐘乳、石膽、曾青、禹餘糧、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等十幾種石藥,古時都列為能“輕身益氣、不老延年”的上品藥。“煉丹”是指人工煉製的金丹。服石和煉丹的區別,在於所服的“石”一是自然礦物,一是礦物的人工煉製品,其目地是追求延年益壽乃至長生不老。道家學者認為,植物、動物類食物只能果腹養生,而要長生不老,必須服食“清淨”的自然金石和人工煉製的“純淨”金丹。因此,魏晉時期“服石”“煉丹”成風與道家學者追求“清淨”的求“仙”求“道”的飲食觀大有關係。道家倡導服石煉丹,是道家“清淨”思想在飲食養生中的具體體現。雖然其中有一些迷信成分,卻也不乏合理的養生因素,對後世的飲食養生頗有啟發。

      道家認為,“為”是為了私人利益拂逆事物之理強而行之,所以是有求於人的;“無為”是聽任事物順應其自然之理而成就之。要作到“無為”就必須取法乎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在飲食養生的觀念上,對禽獸肉類的選擇、屠宰方法、飼養環境等方面,都主張尊重生命,遵循規律,善待動物。否則就會得到大自然的報應。

      道家飲食觀中的“天人合一”、“清淨無為”的思想,曾對古代中醫食療理論的形成產生過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也是中國食療文化的一大特色。古代中醫食療文化伴隨著道醫著作的廣泛傳播而深入人心,成為百姓生活的指南,引導著人們建立起積極、健康、科學的飲食養生觀。然而,在人人都享有健康保健的今天,道家“天人合一”“清淨無為”思想表達的“知食宜”、“服石與煉丹”、反對虐生”的飲食養生觀,適應了人們要“吃出健康”、“吃出長壽”的需求,順應了人們探索飲食文化、提高生活質量的精神追求。同時其本身也蘊藏著大量的科學資訊。因此,繼承學習和深入研究古代道家的飲食思想對於促進現代中醫食療科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 2 # kf有風吹過

    道家思想自上古至今,歷經數千年之發展,可以說包羅永珍,道家典作更是浩如煙海,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其中對養生的影響,更是我中華民族所特有。比如華人熱衷的各種功法,結合中醫理論產生的飲食文化等。道家思想講求道法自然,講究陰陽協調,有無相生。受其影響,華人在吃上,注重順應四季變化,比如春主生髮,夏主生長,又結合食物的溫寒屬性,結合食物產地不同特質,創造出無數的飲食規範。不一而足,無法細講。

  • 3 # 蝦吃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產生於東漢末年。道教信仰神仙,講求透過各種形式的修煉,達到長生不老、肉體成仙的目的。飲食是道教修煉的重要手段,神仙的飲食自然而然就成了道士們的榜樣。

    神仙吃什麼呢? 《莊子·逍遙遊》說:“藐姑射之山有神仙居焉……不食五穀,吸風飲露。”《神仙傳》說:“仙人者……或食元氣,或茹芝草。”可見,“食元氣”、“茹芝草”的飲食理論在實際操作中形成了道教特有的修煉方式——辟穀。辟穀也叫斷谷、卻粒、休糧。谷是穀物蔬菜的簡稱,所謂辟穀,就是不吃穀物蔬菜。

    從楚大夫屈原在《離騷》裡說:“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到道家流傳的修仙與養生思想,士大夫們在飲食上也崇尚自然之風,他們既嘲笑市井的酒肉俗濫,也鄙視豪門的奢靡,再加上中醫強調的飲食不潔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使得文人士大夫更加看重“野蔬”,主張節食與淡食,有濃厚的山林之氣,出塵且脫俗。

    被道教奉為經典的《道德經》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己。”又說:“味無味。”“五味令人口爽……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這裡可見,成大道的人是不會去追求膏梁厚味的享受的。《中山玉匾經服氣消三蟲訣· 說三尸》中認為,人體內有三蟲,也叫三尸,三尸居人脾中,是一切慾望的根源。如何除三尸呢?三尸是靠谷氣生存的,斷了谷氣就可使三尸不能生存,人就可以清心寡慾,得道長生。這就就是辟穀的思想根源。

    道教認為,人是依賴天地之氣而生的,氣存人存,主張人體保持清新、潔淨。穀物、葷腥、五辛等都能破壞氣的清新潔淨,尤以葷腥、五辛為甚,所以尤其忌魚肉葷腥與蔥、蒜、韭等辛辣刺激的食物。南朝梁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就認為應“少食葷腥多食氣。”道教的這些思想與其神仙崇拜結合起來,就形成了它的素食、節食、淡食的飲食特點。

  • 4 # 北京明道苑世恆

    道法自然,其實吃什麼並不重要,而是你的心態,上古時期人們吃的很差,但都能活到天年。

    而近代的,你食葷腥也好,還是茹素齋,活到天年的還是少數。

    道家的飲食有很多流派,早期張道陵創五斗米道,並不忌葷腥,直到內丹派的興起才能提到對飲食的影響,因為丹道修煉對人體攝入的能量非常敏感,汙穢雜亂的能量是不喜的。動物死時會產生怨氣,這股怨氣會留在體內和肉體混合,平常人吃了倒是沒什麼,因為不修煉不會影響到什麼。但修煉的人會敏感,因此內丹派茹素的道人比較多

    到了後期全真道的興起,對出家的道童很重視,雖是吃素,卻有一番獨特的飲食規律,更偏重於養生方面,每日飲食都要按照體內五行來平衡,有助日後的修煉,當然這都是對宗教人士有影響的。。。真正對社會有影響的還是中醫養生,主要是人體攝入能量的來源,和人體能量需求的研究,配合飲食。

    闢穀屬於另外一方面了,闢穀就不飲食了,和題目無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恐龍時代那麼多高大威猛的動植物,現在怎麼進化不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