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迷樓
-
2 # 明天更美好154837567
一般來說,國家機密檔案,檔案解密有年限要求,到底多少年,不知道(檔案法裡有木有?)。是不是都解密,解密道哪一些?不知道。蘇聯解體後,好多50年前的檔案一一解密,不少鮮為人知的內幕重見天日,真相大白。再過五十年?
-
3 # 折言
古代的歷史著作和史官一般來說分為三種,第一種就是對前朝的一個總結,是所謂的,蓋棺定論。二十四史裡的大部分著作都是後朝總結前朝的資料所編撰的,這類史官,大部分都是飽學鴻儒,如歐陽修,宋濂等。現代也有這類史官,就像我們看到國家編撰的黨史,軍史等等。
第二類是記錄皇帝言行論的起居注,有專門的人負責,魏晉及南北朝多以著作郎兼修《起居注》,北魏始置“起居令史”,另有“修起居注”,“監起居注”等官,掌侍從皇帝、記錄皇帝言行。隋代於內史省(即中書省)設“起居舍人”。唐宋又於門下省設“起居郎”,和“起居舍人”分記皇帝言行。個人認為現代不太可能有這類史官。因為起居注是文官集團限制皇權的一個手段,在一家一姓的古代,這個還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但是放到了官僚集團內部,這個可能不會有了,或者也有,但是不為人知罷了。就像樓上說的,有一定解密期的檔案可能屬於這類。
第三類就是民間一些野史,筆記,雜談的記錄,就像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誰也不能否認它在史學界的地位,但它並不屬於以上兩類。這類現在民間也有不少,尤其是媒體資訊發達的現代。
各個朝代都有史官,比如司馬遷、班固等,記述前代歷史。唐、宋時期在皇帝身邊都設有起居郎或起居舍人,是專門記錄記載皇帝言行的官員,他們作《起居注》,季終送史館。它既是珍貴的歷史資料,又是編撰歷史書籍的重要根據,同時還對皇帝有一定的監督作用。
過去一般是下一個朝代編纂上一個朝代的歷史,第一是顯示本朝的合法性,第二是客觀評價過去的朝代得失。比如民國設清史館,編纂《清史稿》,由於成員很多是前清遺老,多為清朝歌功頌德,使之成為穢史;本朝再設清史編纂委員會,重修清史,以今人的眼光來重新評價當時的人和事。
如今呢?情況變化了很多,沒必要再社起居郎和起居舍人了,因為現在的國家通訊社和黨報的記者天天報道領導人的行蹤,他們的作用就像起居郎(所謂新聞是歷史的草稿);而中國社會科學院設有歷史研究所和當代歷史研究所,黨內設有黨史研究室,他們的使命就是編纂當代史,為當代歌功頌德,他們能夠調動各類檔案、資料為我所用,起到了過去翰林院的作用。
為什麼二十四史的編纂都是隔代的呢?因為當代雖然記錄了當代的事情,但由於他們是吃當代的俸祿、受當代人的領導,懾於領導人的淫威,一般是隻能說好不能說壞的。所以他們的作用是記錄這些史料,供後世評價,因此二十四史都是後世編纂的比較權威。
但是,就像胡適所說:“歷史是個任人隨意打扮的小姑娘。”許多我們現在看到的歷史,實際上是被遮蔽的。歷史有兩種:一種是曾在的歷史,它客觀的存在著,又無奈地失真著,因為永遠沒有一個全在的旁觀者、記錄者;一種是後人看到的、看出的、看懂的歷史。這樣,歷史的真相只能是選擇的結果,或者說是遮蔽的存留。歷史,基本上是拼接的產物。拼接的歷史,必然是人為的矯飾物。人的社會性、政治性,決定著拼接者的立場、信念、世界觀。最終,歷史自己走遠,歷史的影子在拼接者手中隨意短長。
所幸,因為有不同人的記錄,有所謂官修、私修歷史,不同的材料經過對比、證偽、辨別,還是能逐漸露出真面目的。這就要求我們不要輕信所謂的歷史,而要用自己的眼光來去偽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