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不是廣東才有嗎?
5
回覆列表
  • 1 # 田野風123

    百萬人口的瀏陽,地處湘贛交界,操湘方言,贛方言,客家話。因大山阻隔,其中為分佈最廣的為贛方言,包括瀏陽縣城也操贛方言,所以我們常說的瀏陽話,是以縣城為中心的贛方言地區的語言,方言學上被稱為贛方言宜(春)瀏(陽)片。

    俗話“瀏陽土地輕,十里有三音。”瀏陽方言的複雜程度,不敢說全國絕無僅有,但也是為數不多。方言學上通常把中國分為八大方言片區,分別為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閩南方言,閩北方言,瀏陽一個縣,僅百萬之眾,八大方言中的三種都是瀏陽縣的主要語言,其語言體系的複雜,確實讓人有些驚訝。以瀏陽縣城為中心,瀏陽有東南西北四鄉之分。瀏陽人概念中的西鄉話是湘方言地區,南鄉和東鄉的山地人口操客家話居多,平地人操贛方言居多,北鄉和瀏陽縣城操贛方言。四鄉話又有語音差別明顯的小類別,其差別程度之大,只能這樣表述。

    其成因與歷史和地理有關,因地處湘贛交接,瀏陽與長沙之間又有大山阻隔,使得古代與長沙的人文語言交匯不暢通;後至明洪武年間,朱元璋血洗瀏陽後,使得四周均向瀏陽大量移民,其中以江西移入最多。當地多數族譜記載均顯示為洪武落業瀏陽。客家方言從此便落入瀏陽地區。

    現瀏陽城區以及南鄉、北鄉、東鄉所通行的“瀏陽話”屬於贛方言宜(春)瀏(陽)片,為瀏陽主體通用語言。宜瀏片的特點是有入聲,但不分陰陽,“百白綠六”等字聲調相同。去聲也不分陰陽。豐城和萬載入聲分陰陽,陰入低,陰入高,屬例外情況。宜瀏片除新餘之外,聲母送氣都不影響調類分化。宜豐、上高、新淦、萬載四縣聲調有變音現象,變音為高升調,表示小稱、愛稱,鄙稱等感情色彩。

  • 2 # 山西在他鄉

      客家人的歷史是漢民族形成歷史的縮影,充滿了辛酸傳奇的色彩。據專家統計,在全國10多個省區180多個市縣和世界80多個國家及地區大約有8000萬的客家人。從閩粵贛交界的客家核心地區,搬遷出去的大家熟知的有四川、廣西、臺灣的客家,但是你知道嗎?在湖南的瀏陽這塊通行瀏陽話(贛語的一種)的地方也有相當數量的客家人呢!

      以前只是聽說湖南的東部山區瀏陽市有客家人的分佈,但是學界至今還沒有很清楚的報告。究竟有多少人?分佈在什麼鄉鎮呢?他們是從哪裡遷來的呢?為了填補瀏陽客家調查的這一空白,我以廣東客家人的身份於2001年6月初對瀏陽客家進行了初步的調查瞭解。

      當地的長者告訴我,瀏陽的客家人大多都是在明末清初遷來的。現今瀏陽客家基本上是以江西為跳板來到這裡的,該市20多個鄉鎮有客家分佈,大約有20萬人口,主要集中在東鄉和北鄉(瀏陽的東部和北部的鄉鎮)。

      東鄉和北鄉都是山區,其中東鄉是靠近江西南昌,北鄉臨近岳陽。東鄉大約有10多個鄉鎮有客家人的分佈,如張坊、小河(包括原來的鳳溪鄉)、大圍山、七寶山、達滸、沿溪、永和、古港、三口、中和、文家市等鄉鎮,客家人數在15萬左右;北鄉有社港、龍伏、沙市、山田、淳口等鄉鎮,家人的數量大約有5萬。除了上述以外全市範圍內還有一些零散的分佈(如南鄉的一些鄉鎮)。客家風情比較濃郁是東部的張坊鎮和小河鄉。

      張坊鎮是瀏陽市客家人的數量最多的鄉鎮之一,全鎮流行客家話。張坊鎮位於瀏陽市最東部,與江西省銅鼓、萬載兩縣毗鄰。全鎮轄21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30820人,90%為客家人;被譽為"湘東一顆璀璨明珠"的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橫跨該鎮,是聞名於世的瀏陽河發源地;1854省道貫穿全鎮,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基礎設施完善,文化生活豐富。在張坊鎮所在地張坊村是一個比較純的客家村,全村大部分人都姓張。村子裡有一個張氏宗祠,入口處還有一座已經倒塌的牌坊,似乎在陳說當年張家榮耀發達的事蹟。最顯目的是在宗祠大門兩邊有字聯,左邊是"申之以義,馬場恢先業",右邊是"事乎其先,宗祠舉冬蒸"。一位老人告訴我說,他們的祖先張興貴公是來自於江西修水,已經有三四百年的歷史了。他們也去過修水尋根,老人說他也想去,就是沒有機會。這裡的村民非常崇敬祖先.每家人的大廳裡面都掛著自己祖宗的畫像,為了繼承祖先的先業,他們建了這一座祠堂,現在他們姓氏有成就的人也不在少數。而張坊鎮禹門村(也是一個比較純的客家村)的張氏、林氏、傅氏都是來自廣東梅縣的,已經有20多代了,這也證實了羅香林先生的《客家源流考》裡面記載的"廣東東江和北江的客家,這時期(清初)也有逾越而居於湖南宜章、汝城、郴縣及瀏陽、平江等縣"是可信的;從客家地區遷來時間最長的是羅氏,已經有六七百多年的歷史了,口碑傳述說來自於梅州的平遠縣榕樹下;陳氏則是來自江西萍鄉,也有二三百年;此外還有瀏陽本地的小遷徙,一般歷史不長,例如李氏是來自於瀏陽的鳳溪鄉的,只有幾十年的歷史。據當地的一些知情人介紹,張坊鎮其他村莊的客家人不是來自廣東就是江西,大多都在同一時期遷來的。

      與江西緊鄰的小河鄉也是一個客家鄉。小河鄉位於瀏陽市的東南部,東、東北與張坊鎮接土壤,現與江西萬載的白水、黃茅兩鎮毗鄰,西、西北與七寶山相連。全鄉總面積109.14平方公里,人口15308人,轄22個行政村,184個村民小組,大約有一萬三千客家人,客家話是這裡的主要方言。問起他們祖先搬到這裡來的歷史,村民說在搬來以前,這裡曾經出現了一場瘟疫,這裡的人死的死逃的逃,沒有人住,於是上祖就從不遠的江西,就近遷了過來。現在該鄉基本上被客家人所佔據,也有一部分來自瀏陽其他地方遷來的本地人和從江西遷來使用贛語的人。在小河鄉有一個叫做橫嶺村(前叫皇埤村),是一個純客家村。這裡有1O多個姓氏,其中陳氏羅氏都來自於江西九江的,已經有二百多年了;肖氏則是來自於江西萬載,他們的先祖是廣東惠陽淡水人,其後裔在江西住了三百多年後,再搬到了這裡,也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鍾氏人數最少,是在8O多年前來自江西宜春,到現在也只有幾戶人家。在該村有六百多人的黃氏歷史算是最長也是人數最多的姓氏,一位老人告訴我說他們來到這裡已經有2O多代了,是從廣東嘉應州(今梅州)的仁義村遷來,現在他們的子孫有很多,不但在本村就佔大部分人,而且在其他的鄉鎮的客家黃氏也有不少從這裡遷出去的,最突出的是大圍山的黃氏。在路邊我還發現,有一座比較典型的客家圍屋,這是清末建築,坐東北朝西南,面積達到五百平方米左右,這就是大部分瀏陽人所熟知的黃氏家廟(黃五美祠),這是宣傳革命真理的地方,1932年在附近客家民眾的支援與配合下在這裡召開了瀏陽縣第六次黨員代表大會,主題是:反對歐黨右傾會主義,提出鞏固蘇維埃根據地等口號,對軍事問題作出了決議,祠堂內儲存有大量的標語。該祠現為瀏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圍屋裡還居住著四五戶人家,都是客家人。

      除了張坊鎮和小河鄉的客家風情比較濃郁外,還有大圍山的客家風情也讓人見了耳目一新的。大圍山也是客家人比較聚居的鄉鎮,大圍山大約有一萬多的客家人,那裡還儲存有傳統的客家民俗,也還儲存有客家文藝,如《要涯唱歌也不難》是在大圍山甚至在瀏陽客家地區廣為流傳的客家山歌。

      據瞭解,客家先民大量入住瀏陽的原因大多都是原籍人口膨脹,為了生存只能夠外遷,也有的是在和江西人發生衝突後為了避免矛盾的再次激化而外遷,他們大多都在江西住過,這些客家先民來到瀏陽以後,大部分都是聚族而居,也有一部分人和本地人雜居,有一些不稱自己為客家人,而稱自己是廣東人或者江西人(從那裡搬來的就稱為那裡人),其中有一部分老人只知道自己說的是客家話而不說自己是客家人,年輕一代倒似乎都知道客家人這個說法。他們來到這裡以後,主要還是從事農業生產,靠山吃山,現在他們有的是靠種植花卉、栽培盆景為生,普遍都還沒有擺脫貧困。雖然他們來了幾百年了,但是也沒有和當地人發生過什麼大沖突,他們在一起生活的很和睦,共同為瀏陽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的近現代史上更有一些瀏陽客家人(或者客家後裔)創下了豐功偉績,他們的英名千秋永存,這些人中最傑出的有中國第一位女將軍李貞,華人民志願軍司令員、上將楊勇,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等。

      同時也讓人感到驚奇的是瀏陽的客家話和粵東的客家話沒有什麼差別,兩者之間還可以進行流利的交際,基本上沒有什麼障礙,這也驗證了客家人"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的傳統。在客家人居住的鄉鎮的本地人大都能夠聽懂客家話,也有不少能夠說客家話,客家成人一般也都能夠說本地話。由於客家人在瀏陽是屬少數(在瀏陽130多萬人口中,客家人只佔15左右),客家話只在一些客家鄉鎮通行,這些客家人外出一般都說瀏陽話或者普通話,客家話在非客家的本地人聽起來是怪聲怪調的。

      瀏陽的客家人在保留著自己的語言的同時也還保留著客家人獨特的風俗。據我的初步觀察,瀏陽客家人的風俗和廣東客家人的風俗差不多。那天正好碰見了客家人的婚禮,他們告訴我,這裡也叫賣妹子,先是介紹人去女方家,男方再女方家送聘金(當地叫放線線),尾數一般也必須是九,即"酒"的諧音,如果女方收了就表示同意,他們也只有在女方同意以後,男方才挑酒肉去女方家,也就表示過訂了(即訂婚),在結婚的時候同村同姓的人家都會被邀請去參加他們的婚禮。葬俗也基本是實行二次葬,其他的風土人情也是和廣東客家差不多,特別是在大圍山鎮還儲存有傳統的客家風俗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怎麼看待“連鎖經營營銷”這個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