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水灣33
-
2 # 王曉慶19
3歲左右是孩子“分離焦慮”最明顯的年齡,孩子可能會面臨媽媽需要外出上班,或者日後自己去上幼兒園。我家元寶今年2歲半,但在他4個月時我就開始上班了。自從他會說話開始,就會說“媽媽不上班”,有時也會哭。不過可能他從很小開始就已經習慣了,所以總體情況也還好,沒有經常哭鬧什麼的。不過在那些他哭著不讓我離開的時候,慶幸我懂得怎麼去面對和撫慰孩子,在這裡就簡單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小做法。
1.出門前提前告知孩子
“元寶,一會八點媽媽要去上班嘍,你和爸爸還有奶奶一起玩哈,想媽媽的時候就給媽媽打電話。”
“提前告知”的意義在於讓孩子有心裡接受的時間,不至於媽媽突然出門讓孩子心裡不好接受和適應。
2.同理心,理解和接納孩子不想媽媽離開的心理
這一點可能很多媽媽就做不到了,常見的錯誤做法是這麼說,“哭什麼哭,跟你說了媽媽要去上班麼,又不是不回來啦!真煩人!”孩子本來就難受,媽媽這麼一說更是“雪上加霜”,孩子很可能會越哭越兇。
下次試試這麼做:
“元寶,來媽媽抱抱,媽媽知道你現在心裡很難過,是因為你不想媽媽去上班,你希望媽媽一直在家裡陪你是嗎?”當孩子聽完這句話,心裡感覺會好一點,因為他被媽媽深深地理解了,媽媽準確地說出了他的心聲。很明顯,做到這一點並不難,唯一的難點在於對孩子的理解和情緒的接納。
3.告知孩子你回家的時間,並儘量做到。
“元寶,媽媽十一點半回家,等你玩完沙子,媽媽就回家啦。”
4.出門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一般我和老公出門上班走的時候,我婆婆會帶著元寶出去,他看不到我們走的身影也就不會哭啦。或者給他看繪本吃東西什麼的,能夠分散他的注意力就行。
5.堅定地離開
如果你和善地安撫完還是沒用,那就堅定地離開。很多孩子是哭著不讓媽媽走,真的媽媽走了他也不會再哭鬧了。
6.親子共讀相關主題的繪本
透過故事讓孩子形象和自然地理解媽媽需要去上班,下班就會回家陪他啦。
當然,還是要根據自家孩子的具體情況去應對。不管什麼方法,尊重理解和接納孩子是準則。不過,還是要儘量多陪孩子,尤其是高質量的陪伴,當孩子心裡有了足夠的安全感,也許他就不會懼怕媽媽離開了。
-
3 # 思雨yp
孩子說媽媽不要上班去,應該是想媽媽留在家裡陪他,也是一種分離恐懼,缺少安全感。我在女兒6個月時回到單位上班,剛開始上班時,女兒都是哭鬧著要我抱,後來經過一些調整,女兒開始接受了媽媽每天早上要出門晚上才回來。
1、媽媽應該提前起床,留足夠的時間陪孩子吃早餐。一般我會提前一小時起床幫她做輔食(一歲以前),準備水果,洗澡,梳洗,吃早餐,讀兩本書等,一直堅持到現在快三歲,看書、一起吃早餐這是早上出門前不可缺少的共同活動。
2、出門前一定要抱抱、親親孩子,讓寶寶在家等媽媽下
班回來,然後跟孩子說再見,這樣孩子就會知道,下班時媽媽就回來了。
3、下班回來後,大聲的跟孩子說“媽媽回來了”,跟孩子聊聊他一天發生的事情,問問孩子這一天玩得開不開心,都跟哪些小朋友玩了,玩了什麼遊戲,也跟孩子講講上班時的趣事,這樣孩子就不會排斥媽媽去上班。我家離單位10分鐘路程,每個週六孩子就會跟爸爸一起去接我下班,每當人家問她媽媽在哪上班,她都能很準確的回答出來。
4、晚上在家多陪孩子,看看書,玩玩遊戲,彌補白天媽媽不在的缺失。
5、孩子2歲多就開始懂道理了,如果遇上孩子不讓去上班,哭鬧,可以試著跟孩子講道理,或者讓家人帶孩子跟媽媽一起下樓,然後再分開,這樣給孩子也有一個緩衝,比較容易接受(我家孩子偶爾也不樂意愉快的跟媽媽說再見,一般我就是讓她爺爺帶著她跟我一起下樓,然後在樓下分開,這樣爺爺可以帶她去跟別的小朋友玩,也轉移了她的注意力)。
6、如果遇上下班不能準時回家,最好打個電話跟家裡說一聲,這樣孩子就知道媽媽在加班,要晚一點回來。比如說我家孩子習慣了我6點前回家,超過時間就會下樓在小區裡等我,遇上加班跟她講了,她就會乖乖在家先吃飯。
-
4 # 皮皮羊
超級育兒師答疑
很顯然,孩子出現的這種情況是成長過程中一種叫做分離焦慮的現象,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當孩子與主要照顧者尤其是母親,嘗試分離的時候,會出現一種焦慮情緒。這是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過的必要心理成長過程。
從兒童心理學角度分析,孩子出現焦慮情緒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兩點:不安全感——不知照顧者是否還會回來、什麼時候回來;未知的恐懼——不知道分離之後自己將要面臨怎樣的處境。
面對孩子哭哭啼啼,不願撒手,有的媽媽急於脫身,常常會“速戰速決”,結果陷入了分離的誤區,給孩子留下陰影:
有些家長可能會害怕面對孩子哭鬧,採取“偷偷溜走”的方法,其實這是一種嚴重傷害到孩子對他人信任的做法,有過這樣的經歷之後,孩子會慢慢對大人失去信任感,孩子會覺得爸爸媽媽是不可信的,不知什麼時候就會消失的,不確定的,必須要每時每刻抓在手裡才可以放心的。這也會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哭哭啼啼,不願分離的情況,也會變得愈發嚴重。
“你去和小朋友玩一下下,媽媽就來接你”,有的家長因為怕說要離開一整天孩子難以接受,就這樣騙孩子,到了和孩子約定好的時間,不能夠準時遵守約定出現在孩子面前。其實這些都是大人因為自己內心的恐懼,傷害孩子信任感的做法。
“你這個孩子怎麼這樣?”、“你看看人家小朋友?!”、“你再哭,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還不快點進去?!”……這類家長因為無法理解孩子的心理,覺得孩子就是“瞎鬧”,也不懈花費精力去琢磨、思考、體察孩子的心理與感受,在面對分離的時候簡單粗暴,不行就打罵恐嚇。這樣做或許一時間可以鎮得住,但這是以傷害孩子心理為代價的。孩子會模仿習得這種粗暴的溝通方式。這會對孩子的人格發展、人際交往模式以及親密關係都帶來不良的影響。
瞭解了這些分離的誤區,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幫助孩子順利“放手”呢?
提前告訴孩子,即將要發生的分離,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具體要去做什麼、什麼時候走、什麼時候回來、誰會代為陪伴和照顧、會一起做些什麼……
到了約定的時間,父母要及時出現在孩子面前。家長每一次的信守承諾,都會讓孩子心裡多一份安全感和信任,讓孩子更快地度過“分離焦慮”的時期。
爸爸媽媽離開家的時候,孩子多數還是會有情緒,要哭一下。我們可以抱抱孩子,溫柔地向孩子保證,幾點爸爸媽媽一定會回來,然後堅定地離開。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是必須要走的。
剛開始的時候,孩子哭鬧是正常的現象,我們在幫助孩子成長的同時,也需要允許他們發洩不良的情緒。而負責在爸爸媽媽走後照顧孩子的其他看護者,也需要做好被孩子“出氣”的心理準備。
分離焦慮不可避免。每一位家長都要有心理準備,對孩子要有合理的心理預期,處理問題真誠、守信,切忌急躁粗暴。這樣不僅能夠讓這個時期更加順利地度過,還能讓孩子的心理獲得良好的成長。
回覆列表
其實這是孩子沒有足夠安全感的表現,一方面要給她找她熟悉的家人陪伴或她喜歡的玩伴,另一方面你要先鍛鍊她離開她一會兒,然後準時回來,強調媽媽只是有事會很快回來的,然後離開的時間增長,還是準時回來,讓孩子心裡有保障,也明白離開的含義;最後就是告訴她媽媽必須離開去辦事,你陪伴不了一輩子,離開是必需的,要狠的下心。溺愛教不出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