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可愛的自然朋友們
-
2 # 百科千尋君
只要加了一個“或”字,怎麼說都行。
北極熊,是生活在北極地區的一種大型動物,西方媒體強行將它與全球變暖捆綁在一起。透過宣傳北極熊的艱難處境來獲得讓發展中國家延緩工業化的效果。西方國家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就不停的向大氣裡排放二氧化碳,已經排放了兩百多年,曾經美國是世界第一碳排放量國的時候,西方媒體不關心北極熊的死活,也很少提起全球變暖。後來中國工業快速發展,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量國,於是西方媒體就開始將“全球變暖”、“節能減排”等口號掛在嘴邊,並推出一系列的“形象大使”,就比如環保少女之類的東西,呼籲發展中國家減少碳排放。
這就叫“國際馳名雙標”。在學術上,西方也發起攻勢,2014年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認為,溫室氣體導致的氣候變化將使地球表面的大氣波動更為劇烈,高溫、乾旱、酷寒等極端天氣的出現將更加頻繁。
《自然》裡這種博眼球的論文越來越多之後,它的權威性就會不斷的下降,就好比之前的“香蕉將於2050年之前滅絕”一樣。
心驚報這種HJ媒體也為虎作倀,很喜歡引用西方一些不知真假的針對性學術研究。心驚報快訊(記者 謝蓮)據BBC報道,《自然》雜誌(Nature)7月20日釋出的最新研究顯示,隨著氣候變化加劇,北極熊的生存環境遭到極大破壞,這一物種或將於2100年滅絕。
這篇《自然》雜誌的論文我去找到了,題目叫《Fasting season length sets temporal limits for global polar bear persistence》(禁食季節的長度為全球北極熊的持續性設定了時間限制)。
我找到了關鍵的一段,簡單的機翻了一下。
北極熊(Ursus maritimus)需要海冰來捕捉海豹,而且隨著全球變暖和海冰流失的持續,北極熊的數量預計將大幅度下降。到目前為止,還無法估計不同亞群何時可能開始下降,因為大多數種群都無法獲得將冰資源可利用性與數量統計表現聯絡起來的資料,也無法獲得預測但尚未觀測到的低冰層極端值的先驗資料。在這裡,我們透過估計北極熊在幼崽招募和/或成年存活受到影響和迅速下降之前可以禁食的臨界天數,來確定未來人口影響的可能性質、時間和順序。將這些禁食影響閾值與預測的無冰日數(根據地球系統模型4的一個大集合估算)相交叉,可以揭示數量影響何時可能發生在整個北極的不同亞群中。我們的模型捕捉了1979年至2016年期間觀察到的數量趨勢,表明招募和生存影響閾值可能已經在某些亞群中超過。它還表明,由於溫室氣體排放量高,繁殖和生存率急劇下降將危及到2100年除少數高北極亞群外的所有亞群的持續生存。適度的減排可以延長持續時間,但不太可能在本世紀內阻止某些亞群滅絕。
前面那些我也聽不懂,我們看最後那關鍵的一句——“適度的減排可以延長持續時間,但不太可能在本世紀內阻止某些亞群滅絕。”這意思也是模稜兩可,但可以看出,並沒有明確的說明所有北極熊都將在2100年前滅絕,只說部分亞群可能滅絕,所以心驚報的文章加了一個“或”字,意思“我也不太確定,但話我說出來了,信不信由你們,說錯了你們也別怪我”。
受西方紀錄片的洗腦,很多人認為北極熊是種一到夏天就要餓死的動物,但北極熊的數量目前還有2.2萬-3.1萬頭,而且還在呈現增長趨勢,北極熊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脆弱。在上世紀50年代時,北極熊的數量大約只有5000頭,而在2015年時估計有2.2萬-3.1萬頭,根據2019年自然保護聯盟北極熊專家小組的統計,全球一共19個北極熊亞群,其中有4個亞群的數量正在減少,2個亞群的數量正在增加,4個亞群的數量趨於穩定,其餘的亞群缺乏資料。
北極熊何時會滅絕沒人能說清,要警惕西方媒體的輿論攻勢。
回覆列表
這個研究是按氣候模型預測的海冰減少來計算未來每一年北極熊要餓多久,進而影響種群的長期生存和繁衍能力。研究團隊套用的模型涉及約80%的北極熊種群,目前尚無足夠資料來研究剩下那20%居住在若干島際通道中的北極熊,這研究假設它們遵循類似的規律。這研究完全不考慮格陵蘭與加拿大北部是否能在沒多少冰的狀態下支撐北極熊。他們的研究結果是,按照目前的氣候變化趨勢,到2100年僅有少數居住在北極高地的北極熊種群倖存。
一般考慮,小學三年級語文及格水平就能一眼看出上面的結論了。
按照這樣明顯粗糙的模型估計,2100年北極熊並不會滅絕。不用管人工養殖,野外滅絕都是不可能的。
也不用那麼擔心海平面。北極圈全化了跟南極化不化沒多大關係,而且按現在估計的速度根本就化不完。不過,按照目前的計算,全球平均氣溫每上升1攝氏度,都會多出10億人在夏天經歷撒哈拉沙漠般的炎熱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