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談科論普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但是這種力量“不僅取決於其本身價值的大小,更取決於它是否被傳播以及傳播的廣度和深度。”而科學家是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的發現者、生產者、建立者,他們經常被認為是“第一發球員”。也就是說科學家是科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離開科學家的參與,科普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時因為科學家處於科學研究的最前沿,在其所屬的領域裡遊刃有餘,所以同專門從事科學傳播的機構和媒體相比,他們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科學知識在傳播過程中出現差錯,保證科學傳播的正確性。科學家最瞭解最新的知識、最前沿的科學進展,而且他們最有資格告訴公眾,解答國民最為關心的熱點科學或相關社會問題,揭露偽科學。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科技創新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是習近平總書記於2016年5月30日在“科技三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提出的重要論斷。這也要求科學家要積極地參與到科普中來,把他們掌握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等傳播出去,從而讓知識的力量真正發揮出來,讓廣大公眾學科學、用科學。不過現實情況是:目前科學家對科普的參與還沒有被納入到績效評價體系中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讓很多科學家沒有把科普作為他們的優先事項。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科研成果的發表不應該是傳播的終點,而應該成為傳播的起點,甚至有調查顯示有些科研人員也是透過大眾媒體來了解本領域的發展動態的。我們每年都會發布高被引學者和高被引論文名單,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每年發表的上百萬篇論文中有很多是沒有被引用的,它們只能在文獻庫中“束之高閣”、“無人問津”,更不要說普通公眾去了解了。此外,相關的研究也表明被大眾媒體報道的科研成果其引用率會有一定程度的上升,這也可以算是科普反哺科研成果的一個案例吧。

    同時,我們也時常會看到或聽到有公眾對科學的一些誤解和曲解,而科學家也會“兩耳不聞窗外事”,“躲進小樓成一統”,長此以往,科學與社會和公眾之間的距離就會越來越遠。而浙江大學出臺的這個《辦法》也應該被視為鼓勵科學家參與科普的一種嘗試。我們應該鼓勵科學家透過大眾媒體傳播他們的科研成果,透過自身對科普的參與塑造公眾對科學的理解、推動社會進步。

    再者,我們進入了科普的“後真相”時代。人們更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而非科學事實。這樣謠言就更容易滋生,而對謠言的破除和抵制都需要科學和科學家的參與。比如,每月科學流言榜上榜名單的條目都能用科學研究的成果進行破解,而如果科學家能充分地利用大眾媒體把他們的成果更早地傳播出去,那麼有些謠言可能就失去了存在的空間和條件。這樣我們才能“創新驅動發展,科學破除愚昧”。

    有關科學家參與科普的調查顯示科學家做科普的動力不足,或者說缺乏激勵機制,那麼這個《辦法》的出臺是不是也可以視為一種激勵呢?當然,在歡迎和鼓勵科學家積極透過大眾媒體發表文章的同時,我們也要防止和杜絕空洞無物的文章,而是透過響應的措施讓他們把自己發表在學術期刊上的文章以科普的語言傳播給廣大公眾。

    當然,要寫出10萬+的文章並不容易,就像王健林把“先掙它一個億”作為自己的小目標一樣,科學家們是否也嘗試著把在大眾媒體上將自己的成果以科普的語言發表出來作為一個小目標,先不要管是否能有10萬+,至少科學家群體的一小步,會成為科普的一大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賽爾號光之子米瑞斯還有可能再次進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