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微民視野
-
2 # BioReport
整體來看,洋博水平稍微高一些。
第一,從生源質量,洋博更高
在比較好的985大學裡,最優秀的本科畢業生基本都去了國外讀博士,以清華為例,30%的人選擇出國留學,而70%的清華博士生,來自二線的985大學。這樣的事情在二線985也在發生,普通985最好的學生大多都出國了。而現在在我本科母校讀博的,大多都是211考上來了。
原因很簡單,國內博士生補助才1200人民幣一個月,國外博士津貼大多都是20萬每年,金錢的吸引力是很大的,錢多當然生源更好。國家現在也不太重視科研工作者的待遇,是極其不好的。
我也不是說211本科一定比985本科差,但從第一學歷的重要性看出,頂尖211畢業生與頂尖985畢業生,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第二,語言。
無論國內外,現在評職稱,拿獎金都是以發文章為標準。而現在優秀的學術期刊基本都是英文的。在我跟國內讀博同學的交流過程中,感覺英語水平比洋博還是有一定差距。在現在英文佔主流的國際學術界,英文不好絕對是一個不小的劣勢。
隨著中國科技的迎頭趕上,會有一定緩解,但無法顛覆英文的統治地位。
第三,眼界。
我們國家很多領域的研究已經做到了世界第一梯隊,但大部分研究領域還是和國際前沿有一定差距的。我有不少同學在國內讀博做的研究並沒有很大創新性,因為接觸的學術大牛比較少,閱讀最新文獻的機會也更少。在美國排名一百的大學都有機會師從諾貝爾獎得主,但在中國,基本不可能。
但師夷長技以制夷才是我們引進洋博的最終目標,以中國未來科技獎得主施一公,潘建偉為首的一堆洋博,在國外學到最新的技術後回國,正在快速拉近中國與外國的距離。我相信隨著國家的發展,土博與洋博差距一定會越來越小。
-
3 # TLeeBio
兩個群體之間基本沒有什麼太大的差距。
兩個群裡之間的差異性曾經存在,而且差異很大,但目前這個差異在逐漸消失。
中國的科學研究起步比較晚,所以在上個世紀,乃至這個初,中國的科研水平都遠遠落後於國外,在這個時期,如果你問我哪個群體好,我會毫不猶豫的說是洋博士,因為在那個時期,中國從基礎設施到導師團隊都太差了。
但隨著中國對科研力度的投入不斷加大和重視,目前中國的科研基礎建設已經位列世界第一梯隊,越來越多的學者選擇回國效力,國內外的科研水平的差異逐漸變小,有的學科甚至領跑世界,這個時期,我覺得兩個群體的差異性幾乎沒有。
兩個群裡中生源幾乎無差。
我不大認同說,洋博士的生源會比土博士要好。
中國的教育體質越來越完善,以中科院、清華、北大為領導的科研單位,目前對於國內很對985,、211大學的學生同樣具有非常大的競爭力。當然,自然也存在在985、211大學裡讀博士的第一學歷很差,但這種現在也同樣在洋博士中體現。
但洋博士仍然存在優勢。
英語是世界的第一大工作語言,而且科研論文的發表以及科研工作的宣傳介紹、同行之間的交流都需要英語。洋博士在國外的學習生活,造就了熟練的英語口語,在交流和寫作中相比於土博士更勝一籌。
此外,雖然國內的科研水平已經可以和國外匹敵,但由於國外的科研起步比較早,具有更高更遠的前瞻性,所以洋博士在國外的訓練中,更加具有前瞻性,但這也不僅僅是洋博士獨有的,整個國內的科研體系以及國家對科研的大方向把控,也有很多是在參考美國。
也分哪個國家的洋博士,也分哪個學校
籠統的說洋博士,而不區分國家和學校,真的沒有可比性。
-
4 # 資深教育專家心裡諮詢
洋博和土博如果廣泛來說區別真的太大了,因為在國內一些有權的,有門路的,智商雖然沒有讀博的料,而且這些人除了缺少博士這塊金字招排以外,什麼都不缺,以致他們用盡常人無法想象的辦法,去讀個土博,他們也想去讀洋博,他們深知到國外會把褲衩都要丟到國外去,這就走土博比洋博差點的原因。
如果細分的語,一些透過自己努力,一心想做科研的土博和洋博的區別真的沒多大區別。
-
5 # 池昭新一城市新模式
不管是土博還是洋博,都不能證明他們有水平,在科學領域,人才水平的高低有6至9成由天賦的差別決定,只有1至4成由學歷決定!本人一貫強調天賦比學歷更重要!人類科技歷史中的大量事實也證明了創造天賦比學歷更重要!全人類歎為觀止的相對論創始人愛因斯坦,僅有本科學歷,眾所周知的屠呦呦、袁隆平的學歷也不高。在電學、光學、熱學、數學與政治活動中均有傑出貢獻,併成為百元美元鈔票頭像的富蘭克林,一生只在學校讀過兩年書!僅有初中文憑的華羅庚留學劍橋時被贊:每篇論文都可得一個博士! 與低學歷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一些擁有留洋博士學歷的人,居然不知道角動量為何物,公開宣揚量子糾纏,還宣稱單個光子可以穿越1200多公里大氣層完成光量子密匙分發,嚴然是一副小學生的表現!在博土行列中,僅有少數天賦高的人有創新成就,大多數博士是一生在崗位上按步就班、平淡無奇!
-
6 # 木木吃天下
隨著中國教育水平的發展,人們的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本科生、研究生早已不是什麼含油的“物種”,博士的數量大得驚人。博士一般被人為地分為兩種:洋博士和土博士。
那麼,何為洋博士和土博士呢?洋博士指的是經過海外留學,在外國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的一類人。而土博士指的是在中國本土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的一類人。
要說洋博士和土博士是否有高下之分,我個人認為,這要分開來看。我們分為兩個角度:大學角度和生源角度。
大學角度——關鍵看讀的是什麼大學:
如今,出國留學的人越來越多,彷彿不出去轉一圈,帶點“洋氣”回來就會差人一截似的。而出國歸來的洋博士手上的博士學位證的含金量多少,並不是單純的因為出國了就增高了。新聞上不乏“某某出國留學遭詐騙,去了國外不知名野雞大學”這類新聞,並不是說出國留學了,博士學位證就厲害了。關鍵要看你上的是什麼大學。倘若你來自世界前一百的大學,這個洋博士也許會比土博士要好;而若你來自不知名的三流大學,那這個博士證也許比不上國內一些二流大學的要好。
生源角度——看學生自身的含金量:
有時判斷一個人,不是僅僅依靠他的學位證含金量高低就可以的,自身的能力也是極為重要。徒有其表的洋博士也許比不上一個工作能力強的土博士,而且洋博士留學歸來,能否與本土的工作環境相適應,是否會存在有“相容性故障”的問題呢?
而洋博士和土博士之間的差異在哪裡呢?1. 學習環境不同。
國外的學習環境相較於國內的會比較開放,先進資源的獲取也相對容易。國內的大學通常是難進易出,而國外的通常為易進難出,這樣下來,畢業生的質量當然存有差異。留學歸來的洋博士在思考問題的方式上,因受國外開放的環境的影響,方式和邏輯上會比土博士更為跳脫和多方面。
2. 國內需求的偏見。如今,大多數人都覺得洋博士比土博士要更為厲害。在我的大學,我的專業老師在課堂上直接說:“現在國內211、985的大學,就像我們大學,要想進去當老師,必須得是博士,而且土博士是不要的,只要洋博士。所以你們有機會可以去國外留學,就都努力地去!”這番言論,足以見得國內對於博士的需求存有偏見。
3. 國內培養博士的水平與歐美國家存有差異。中國研究生學位教育只有40多年的歷史,第一屆博士畢業生至今年也不過30多年,而歐美老牌大學培養博士生歷史大多百年以上,中國很多功勳卓著的老科學家和現今活躍在國際學術舞臺上的大多數博士也畢業於國外名校。中國在培養博士研究生的理念及機制和學術研究能力方面與國外名校和研究機構之間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鑑於此種現狀,洋博士和土博士在學術方面是存在有母庸置疑的差距。
回覆列表
本人小學生一個,無法回答如此高深的問題,不過,個人認為,土有好,洋亦罷,關鍵看其人能力和本質,有些以為去國外跑一圈回來,就高高在上,很了不起,做事並不腳踏實地的這種人,我雖然是農民,卻看不起他,人首先是生存,用知識能力來獲得報酬是生存的工具。
土博士又如何,腳踏實地,勤勤懇懇,只要肯善於鑽研,一樣比洋博士有前途的。只是有一點,崇洋媚外是很多企業和官僚的一慣作為。所以,咱老農民只有仰嘆而已。只是想說一句,有些發明,不是洋博士,甚至根本不是博士,而是土冒渣的人發明的。肯幹肯研究才是真正的洋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