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古代運輸不方便,鹽商販賣到全國各地,鹽巴會很貴嗎?
11
回覆列表
  • 1 # 蔡道均

    一擔谷一斤鹽。其它地方不知道,聽老人說,我這地方是一擔谷一市斤鹽,十六兩。一擔大約一百斤,我就知道這麼多。

  • 2 # 中華賤恥白11

    鹽,是我們再不熟悉不過的調味品,據考證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前,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人們已經開始有了使用鹽的痕跡,但是礙於古代運輸以及提取工藝的落後,古時候的社會是非常缺鹽的,一樣東西既然是必不可少,卻數量有限,自然便有了成為商品的屬性,所以兩千六百多年前,中國就有了鹽作為商品開始流通的案例。比如上文《管子》中所提及的,當時齊國的鹽已經是齊國最重要的商品之一,也是對外貿易最主要的產品,甚至和楚國的黃金並駕齊驅。雖然那時候人們已經意識到了鹽的重要性,但是大致上過的還是比較逍遙的,直到漢武帝初年,一個名為“鹽鐵官營”的政策出現。元狩三年,既公元前120年,漢武帝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和控制私鹽、私鐵,特別是揚農抑商,打擊因鹽鐵一夜暴富的商人,他任用嗓弘羊主管財政,實行“鹽鐵官營”,既壟斷。次年,漢武帝設定專門的政府機構掌管鹽的生產和銷售。到了元封年間,已經設有鹽鐵官一職專門管理全國各地的運鹽,賣鹽等事,直接隸屬朝廷,是個十足十的肥差。

    可是鹽這個東西,你說一頓兩頓的沒關係,但是餐餐味同爵蠟,我相信很多人都是要瘋的。而且鹽鐵官營涉及的還不只是鹽,還有鐵,這會是連買個菜刀,鋤頭都不方便了,所以在《漢書》中就記載著這樣一句話。

    “敢私鑄鐵器煮鹽者,鈦左趾。”—《食貨志》

    所以重刑之下,就是再大的膽,敢於覬覦鹽鐵的悍匪也開始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了。而鹽中的獲利,也從漢武帝時起,就成為了中國封建統治者榨取勞動人民汗水,牟取暴利的重要手段之一,歷朝歷代對於販私鹽者的刑法更是等同欺君之罪,輕則殺頭,重則滿門抄斬,株連九族。這麼重要的東西,價格的變動自然也成為了平民百姓最為關心的事,所以接下來我們就簡單說一說古代鹽價的浮動是怎樣的。

    在古代,吃飯一般來說是一戶人家裡面開銷最大的一項經濟活動,所以商品的價格多數都是以糧價的升降調整而調整,而鹽價由於是政府壟斷商品,實行的是全國統一零售價,所以除了像明朝這樣直接把鹽和米嚴格掛鉤,像計劃經濟時代一樣,商人賣了多少米就給多數領鹽證(鹽憑證)的,還有就是一些實行“以民為本”的明君,知道民間對鹽的需求,實行鹽米公價的,其餘的多數時候,鹽價都會有點任性。比如在《舊唐書·實貨》中就記載著唐穆宗長慶年間,鹽鐵使(主管鹽鐵的官員)上奏朝廷,希望將原來二百五十文一斗的鹽加到全國統一零售價三百文一斗。要知道乾元元年,也就是大約60年前,當時的鹽價是110文每鬥。雖然按照當代的經濟水準以及通貨膨脹來說,60年紀就漲了一倍的售價,比起6年漲三四倍的房價來說簡直就是良心價了,但是如果是在古代那個商品活躍度低的時代,這個就有點那啥了,當然,聯想到廢物皇帝唐穆宗,又有點正常了。

    所以我們會看到,對於古代的鹽價,一般來說是受商品的供需要求所增長的,這點倒也符合經濟學。畢竟作為壟斷性商品,唐代中期的鹽價僅十幾文文一斗,期間利益差高達十餘倍甚至數十倍,但是萬一如果遇上了“昏君”,作為增加國庫重要的經濟手段,那售價就不一定了。

  • 3 # 洪林8866

    鹽巴就是食鹽,雖然記戴古代鹽巴價格的資料不多,但我們可以想象古代鹽的資源不是很多,加上開採技術落後,鹽的產量一定很有限,造成供少需多的情況,其價格肯定不菲,在邊遠地區,交通不便的地方更是如此。

  • 4 # 沙場秋點兵

    一、鹽是古代的冰箱

    在沒有冰箱的年代裡,食物想長期儲存,就得用鹽醃起來。如菜、肉、魚、奶等。醃製成酸菜、火腿、鹹魚、奶酷等就可以儲存數月甚至數年。它不僅僅可以讓食物的食用週期變長,最重要的是可以讓食物長途運輸。

    比如海魚可以做成鹹魚運往內地,北方的奶製品可以做成乳酪運往南方,並且醃製食品充作軍糧可以長時間不變質,當商品可以遠距離貿易。

    二、鹽促進了古代貿易系統的建立

    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時代,衣、食、住都可以靠自己解決,唯獨鹽不能,必須透過貿易才能解決。商人透過鹽的交換把大量孤立的社會系統建立起了相互連線,並且在貿易的過程中,商人還構建了複雜的物流和資料交換網路,商人、貨物和資訊就是網路裡傳送的報文。

    千萬不要小看這一點,貿易交換網路可以極大促進工商業的繁榮。而工商業對社會進步的推動力要遠遠強於單純的農業經濟。因為貿易不僅可以創造大量財富,更重要的是可以全面激發社會活力,促進思想的交流、物種的交換、商業的創新、制度的創新和科學技術的創新,實現國家系統的全面升級。

    三、大宗商品交易促進古代經濟發展

    春秋時期,齊國一度成為各國中經濟最發達的國家,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原來周武王把營丘封給了姜子牙。營丘多是鹽鹼地,並不適合農作物生長,因此當時人口不多。

    姜子牙到齊後,鼓勵紡織等手工業,大力發展魚鹽等自由貿易,很快齊國的商品就行銷天下,名國的商賈和人才開始紛紛雲集齊國。《史記 · 貨殖列傳》記載:“太公望封於營丘,地瀉滷,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漁鹽,則人物歸之,繈全而輻湊。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

    藉助魚鹽之利,齊國建立起大範圍的貿易系統,向外出口魚鹽、布匹,從中原腹地進口大量糧食、物產,而齊國都城臨淄也因為貿易,崛起為東方第一大都市。

    《晏子春秋 · 內篇雜下》晏嬰曾對楚王說:“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接踵而在。”春秋中期齊桓公時,臨淄人口達到 20 萬人,戰國中期達到 35 萬人,到了漢武帝時則達到 50 萬人。這就是當成的超級大都市,漁鹽功不可沒。

    而齊桓公則透過砍柴煮鹽,再借助於齊國商人在各諸侯國建立的龐大貿易網,實現了全天下人向齊國交稅。《管子 · 地數》“君伐菹薪煮泲水以籍於天下”。

    如官司府可以向1000 個農夫每戶徵收一文錢,也可以向 1 個鹽商徵收 1000文錢,雖然徵稅總額一樣,但徵稅成本卻有天壤之別。前者需要維護龐大的徵收隊伍,後者的成本則要低得多。

    平時每個人只消耗少量的鹽,即使漲價漲一倍,人們對價格也不敏感。最重要的是鹽稅可以隱藏在很多商品背後,絕大多數人不會意識到自己買的一隻鹹魚裡面,政府已經透過鹽進行了徵稅。透過這種隱形的徵稅手段,鹽還起到現代發票的作用!

    徵鹽稅既不需要花錢圈養龐大的徵稅隊伍,也不會因為徵稅引發官民矛盾,真是最佳的徵稅手段。《管子 · 國蓄》:“民予則喜,奪則怒,民情皆然。先王知其然,故見予之形,不見奪之理。”

    直到現代,在革命戰爭年代,偉人還說過:“寧失延安,不失鹽灣”的話,可見鹽帶來的經濟利益有多麼重要。

    綜上所述,鹽是古代重要的戰略資源,其重要程度決不亞於今天的石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家裡怎麼能養一隻平頭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