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題目就進來了,除了不是帶著孩子在父母身邊生活這一條,其他的完美契合。覺得終於有傾訴的出口了,就進來聊一聊。
我是孩子三歲的時候開始獨立帶孩子的,今年四月份夫妻異地,算算也有小十個月的時間了,疫情期間因為學校停課,婆婆過來幫忙帶了一個月的寶寶,解了燃眉之急。其他的都是我一個人獨自完成帶孩子上學且工作的。
首先我找的是一份和寶寶學校時間吻合的文員工作,沒有強制的加班,節假日可以自行請假,相對來說工作比較自由,且離寶寶學校很近。解決了很多家庭最困難的工作時間和學校時間衝突的問題。
其二,由於我是獨立帶孩子,寶寶的教育和生活習慣完全是我一人主導的,不存在一人管一人攔的情況,我很感謝雙方父母給予我的自由,同時這也是自己努力的結果。不依靠父母獨立帶孩子,日常生活中節奏會很快,每天都會很充實,而且陪伴著寶寶的成長,看著她一點一滴的變化,作為一個母親,真的很欣慰。和孩子的親密度也是與日俱增。
都說父母是不需要經過考試就上崗的職業,其實在陪伴的過程中,作為父母我們也完成了人生的一次蛻變,學會了脫離原生家庭,建立自己的小家。說可惜的可能就是孩子父親因為工作原因,不得不背井離鄉,缺席了孩子的童年,但爸爸這一塊也在努力彌補,每次的影片通話,我能發現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願意和父親開始交流,透過和爸爸的聊天,她能得到不同於女性視角的看待事物的觀點,變得越來越有包容性。
其三,獨立帶孩子避免了隔代親的現象,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是把孫子輩的當寶一樣捧在手心,孩子的任何要求只要能辦到的,統統都答應,導致長久養成的習慣容易被破壞,因為在父輩的心裡總是覺得,自己做父母的時候虧欠孩子的太多,總想透過我們的孩子來彌補。真的應證了一句話老話:水永遠是往下流的。所以如果你決定留在父母身邊帶孩子生活的話,你在享受父母給你帶來便利的同時,請你處理好親子之間、家庭內部成員之間,尤其是夫妻之間的關係,因為你還涉及到已婚在孃家帶孩子生活的部分,中國畢竟傳統思想很重,如果公公婆婆和丈夫比較開明,能理解你的難處,尚且好說,不然隨之而來的家庭矛盾可想而知。而這一切都是需要你去思考和承擔的。
其四,我也是遠嫁,一邊是安徽,一邊是鹽城,南北的差異在第一次家長見面會的時候,我就能明顯的感覺出來,但因為彼此之間早已互相確認,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就一直堅定的走到今天。但想提醒你的是,在這個嫁娶觀念還是社會主流的今天,婆家和孃家是對女人的一個考驗,結婚前幾年是融不進去的婆家,和漸漸變淡的孃家,女人的心境變化也是很微妙的。所以我建議夫妻倆只要有能力的,儘量脫離原生家庭,成立自己的小家,雙方父母身體許可的情況下,我們努力經營小家,有大家做後盾。待父母年邁,我們的羽翼已豐,可以用我們的臂膀去保護他們,我想這是我們目前90後面臨這個難題最好的選擇。
其實身邊例項很多,老家的姐姐們結婚比我早幾年,因為生活,孩子都是放在老家奶奶撫養,夫妻兩人常年拼搏在外,最多的交流就是平時的影片和過年的短暫假期,孩子小的時候還沒有明顯的感覺,今年回老家聽嬸嬸們說,姐姐們都選擇回家了,因為孩子到了青春期,奶奶實在是關不住了,為了孩子的將來,總得捨棄到城裡的工作。希望的都是父母的歸位,能換來孩子的健康成長,但現實中留守兒童中走向歧途的事例不在少數。
在我身邊,我發現更多的是,很多父母努力的一輩子,結果孩子還是再走自己的老路,我覺得這樣似乎是無效的奮鬥,年輕的時候放鬆了孩子的教育,以為金錢可以彌補一切,等孩子長大後,才發現,一輩子攢下的本錢,並不夠做孩子晉升高一等級階層的敲門磚。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有錢有閒的家庭背景,人人羨慕,但作為普通人,我們在孩子早期教育的過程裡,如何選擇,考驗的就是為人父母的能力了,能在掙錢的同時,陪伴好孩子的童年,自然是最好的,實在不行,取捨就是父母最大的難題了。希望每個做出選擇的父母和家庭都不要後悔吧,生活是越來越美好的。
看到題目就進來了,除了不是帶著孩子在父母身邊生活這一條,其他的完美契合。覺得終於有傾訴的出口了,就進來聊一聊。
我是孩子三歲的時候開始獨立帶孩子的,今年四月份夫妻異地,算算也有小十個月的時間了,疫情期間因為學校停課,婆婆過來幫忙帶了一個月的寶寶,解了燃眉之急。其他的都是我一個人獨自完成帶孩子上學且工作的。
首先我找的是一份和寶寶學校時間吻合的文員工作,沒有強制的加班,節假日可以自行請假,相對來說工作比較自由,且離寶寶學校很近。解決了很多家庭最困難的工作時間和學校時間衝突的問題。
其二,由於我是獨立帶孩子,寶寶的教育和生活習慣完全是我一人主導的,不存在一人管一人攔的情況,我很感謝雙方父母給予我的自由,同時這也是自己努力的結果。不依靠父母獨立帶孩子,日常生活中節奏會很快,每天都會很充實,而且陪伴著寶寶的成長,看著她一點一滴的變化,作為一個母親,真的很欣慰。和孩子的親密度也是與日俱增。
都說父母是不需要經過考試就上崗的職業,其實在陪伴的過程中,作為父母我們也完成了人生的一次蛻變,學會了脫離原生家庭,建立自己的小家。說可惜的可能就是孩子父親因為工作原因,不得不背井離鄉,缺席了孩子的童年,但爸爸這一塊也在努力彌補,每次的影片通話,我能發現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願意和父親開始交流,透過和爸爸的聊天,她能得到不同於女性視角的看待事物的觀點,變得越來越有包容性。
其三,獨立帶孩子避免了隔代親的現象,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是把孫子輩的當寶一樣捧在手心,孩子的任何要求只要能辦到的,統統都答應,導致長久養成的習慣容易被破壞,因為在父輩的心裡總是覺得,自己做父母的時候虧欠孩子的太多,總想透過我們的孩子來彌補。真的應證了一句話老話:水永遠是往下流的。所以如果你決定留在父母身邊帶孩子生活的話,你在享受父母給你帶來便利的同時,請你處理好親子之間、家庭內部成員之間,尤其是夫妻之間的關係,因為你還涉及到已婚在孃家帶孩子生活的部分,中國畢竟傳統思想很重,如果公公婆婆和丈夫比較開明,能理解你的難處,尚且好說,不然隨之而來的家庭矛盾可想而知。而這一切都是需要你去思考和承擔的。
其四,我也是遠嫁,一邊是安徽,一邊是鹽城,南北的差異在第一次家長見面會的時候,我就能明顯的感覺出來,但因為彼此之間早已互相確認,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就一直堅定的走到今天。但想提醒你的是,在這個嫁娶觀念還是社會主流的今天,婆家和孃家是對女人的一個考驗,結婚前幾年是融不進去的婆家,和漸漸變淡的孃家,女人的心境變化也是很微妙的。所以我建議夫妻倆只要有能力的,儘量脫離原生家庭,成立自己的小家,雙方父母身體許可的情況下,我們努力經營小家,有大家做後盾。待父母年邁,我們的羽翼已豐,可以用我們的臂膀去保護他們,我想這是我們目前90後面臨這個難題最好的選擇。
其實身邊例項很多,老家的姐姐們結婚比我早幾年,因為生活,孩子都是放在老家奶奶撫養,夫妻兩人常年拼搏在外,最多的交流就是平時的影片和過年的短暫假期,孩子小的時候還沒有明顯的感覺,今年回老家聽嬸嬸們說,姐姐們都選擇回家了,因為孩子到了青春期,奶奶實在是關不住了,為了孩子的將來,總得捨棄到城裡的工作。希望的都是父母的歸位,能換來孩子的健康成長,但現實中留守兒童中走向歧途的事例不在少數。
在我身邊,我發現更多的是,很多父母努力的一輩子,結果孩子還是再走自己的老路,我覺得這樣似乎是無效的奮鬥,年輕的時候放鬆了孩子的教育,以為金錢可以彌補一切,等孩子長大後,才發現,一輩子攢下的本錢,並不夠做孩子晉升高一等級階層的敲門磚。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有錢有閒的家庭背景,人人羨慕,但作為普通人,我們在孩子早期教育的過程裡,如何選擇,考驗的就是為人父母的能力了,能在掙錢的同時,陪伴好孩子的童年,自然是最好的,實在不行,取捨就是父母最大的難題了。希望每個做出選擇的父母和家庭都不要後悔吧,生活是越來越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