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個著名的心理學家,他主持兒童電臺並回答孩子的問題。有一天,一個叫Alice的小孩打電話來問了一個問題。她問:我是個好孩子,我弟弟是個壞孩子。媽媽要求我們九點前上床睡覺。我每次都準時上床,可是弟弟總是耍賴要吃個蘋果才上床。而且每一次媽媽都滿足了他的願望,而我卻沒有蘋果。為什麼壞孩子卻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呢?
回覆列表
-
1 # 丫丫和豚豚
-
2 # 爸爸很棒
看來這個故事有很多個版本啊。
我先把我看到的版本的後半部分貼上來:
十多年來,孩子們有關“上帝為什麼不獎賞好人,為什麼不懲罰壞人”之類的來信,他收到不下千封。每當拆閱這樣的信件,他心就非常沉重,因為他不知該怎樣回答這些提問。正當他對瑪莉小姑娘的來信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時,一位朋友邀請他參加婚禮。也許他一生都該感謝這次婚禮,因為就是在這次婚禮上,他找到了答案,並且這個答案讓他一夜之間名揚天下。西勒·庫斯特是這樣回憶那場婚禮的:牧師主持完儀式後,新娘和新郎互贈戒指,也許是他們正沉浸在幸福之中,也許是兩人過於激動。總之,在他們互贈戒指時,兩人陰錯陽差地把戒指戴在了對方的右手上。牧師看到這一情節,幽默地提醒:“右手已經夠完美的了,我想你們最好還是用它來裝扮左手吧!” 西勒·庫斯特說,“正是牧師的這一幽默,讓他茅塞頓開!右手成為右手,本身就非常完美了,是沒有必要把飾物再戴在右手上了。那些有道德的人,之所以常常被忽略,不就是因為他們已經非常完美了嗎?”後來,西勒﹒庫斯特得出結論,上帝讓右手成為右手,就是對右手最高的獎賞,同理,“上帝讓善人成為善人,也就是對善人的最高獎賞。” 西勒·庫斯特發現這一真理後,興奮不已,他以——“上帝讓你成為好孩子,就是對你的最高獎賞”為題,立即給瑪莉·班尼回了一封信。這封信在《芝加哥論壇報》刊登之後,在不長的時間內,被美國及歐洲一千多家報刊轉載。並且每年的兒童節他們都要重新刊載一次。前不久,一位華人不知在什麼地方發現了這封信,讀後在網頁上留言說:“中國民間有一句古話,叫“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我曾經對惡人遲遲得不到報應感到迷惑不解。現在我終於明白,因為:“讓惡人成為惡人, 就是上帝對他們的懲罰。”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我覺得這個答案非常好。雖然它可能有點浪漫主義了,跟現實不太符合,但我們教育孩子,不就是要給她一顆真善美的種子嗎?我們把不那麼美好的或者黑暗現實告訴孩子,能有什麼用呢?
孩子是一張白紙,我們在上面畫上什麼就是什麼,如果我們的畫筆不是色彩斑斕的,不是Sunny明媚的,孩子會變成什麼樣?
我們用所謂的現實之筆畫出的畫,我們真的能接受嗎?
我們所謂的讓孩子早點面對現實,以免以後吃虧的想法,真的會奏效嗎?
我看未必。
作為成年人,你喜歡什麼樣的人?你更願意與什麼樣的人接觸?
當然是Sunny的、和善的、友好的、正能量滿滿的!我們不喜歡憂鬱的、冷漠的、自私的、小氣的、抱怨的、負能量爆棚的。
如果我們沒給孩子的內心種植真善美的種子,那以後他就是一個我們不喜歡的人。
哪位父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受待見呢,沒有!
所以,當孩子有了“上帝不獎勵好孩子”的想法後,一定要給與積極正向的引導,而不是告訴她所謂的慘淡現實、叢林法則,讓孩子對未來充滿希望和夢想,她才能更有力量!
上週末我帶孩子去電影院看了《帕丁頓熊2》,特別感動。其實這就是一個真善美戰勝假惡醜的故事啊,小小的帕丁頓熊從小就牢記養母的話,那些正能量的觀念讓它在面對不如意的現實的時候,能得到最好的結果。
這就是真善美的作用,這就是好孩子的果實。
今天,我也剛好看到一段話,我覺得也說得特別好:
我們選擇做一個好人,我們選擇做善良的事,不是為了回報,只是因為這是對的。成為一個好人,心中自有美好世界,這就是做好人的最大福報。成為好孩子,這就是上帝的恩寵;成為好大人,這就是人生的福報。
“上帝不獎勵好孩子”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會哭的孩子有糖吃”。
女兒乖巧懂事上幼兒園中班,幼兒園老師會給表現好的孩子獎勵貼上,女兒為了得到貼上會努力聽老師的話、遵守幼兒園規則,可就這樣也不是能每天得到貼上。
而有些表現不好的孩子卻能很輕鬆的得到貼上,這些孩子看到別的孩子有貼上而自己沒有,就會找老師要或者哭鬧,老師到最後為了安撫這些孩子還是會把貼上發給他們。
現實生活就是這樣,懂事的孩子只能認真完成任務,遵守規則,用完美的表現來爭取糖,卻完全沒有哭鬧的孩子“鬧一下”效果好。懂事的孩子,總是乖得讓人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