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紫龍

    自古以來,開國皇帝都非常清明,懂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整治吏制對官員也有很嚴格的監管制度,比如好官就有百姓送萬民傘的傳統,治理天下還是以民生民心為重。到了皇朝末期,逐步出現末代皇帝驕奢淫逸,官吏腐敗,刮取民脂民膏,不顧百姓死活的情況,那時候,離皇朝滅亡也就不遠了。

  • 2 # 記錄歷史人生

    士人之本無外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當他站在權力的位置,正是實現理想的最佳空間,初涉朝局,連人們口中,大奸至亂的嚴嵩在早年亦躊躇滿志,心懷天下,時勢不斷在打磨每個人的意志,堅守良知(本心)很少人能為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下百姓的苦難甘怡,權在當政者的思慮,真正也有貫徹一生的,聖賢經典,在指導其為人處世的同時,也可以只掩瑕之瑜,人是變通的,當一個聲音蒼蒼而誓,你只能從行為中窺得真相,士大夫的精神,使君子能夠安貧樂道,不失節操。天地情懷 ,你可以分三部分論述, 天,地,人,何為天,何為地,人在天地中是個什麼狀態。這所涉及的是中國古時文人的終極價值,這是士大夫精神的根本所在。

  • 3 # 小空話歷史

    答案肯定是有的,在古代王朝中老百姓的生活最能體現一個王朝的興衰,老百姓們能夠安居樂業就說明遇到了明君,老百姓們吃不飽飯甚至被逼的造反,那麼這個王朝也基本是走到了盡頭。

    1.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在登上皇位後立馬減免賦稅,並且時刻關注著百姓們的生活,他懂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開創了貞觀之治。

    2.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從小父母雙亡流浪,到後來當了皇帝,他深知百姓們的不容易,所以也是減免賦稅,並且嚴懲貪官汙吏,就是為了讓百姓們過上好日子。

    3.清世祖玄燁。康熙皇帝在位期間十分體察民情,經常會出宮看看百姓們過得如何,一個皇帝可以放下面子去了解民間疾苦,可見對百姓們的關心。

    4.封疆大吏李衛。李衛此人是乞丐出身,也非常痛恨貪官汙吏。在江南的時候,經常出巡瞭解民情,發現貪官直接抓起來,也是一位為民著想的官員。

    總的來說,在古代的時候,還是有很多能夠為民著想的皇帝和官員的,小編也只是舉了幾個例子,還有很多。這些皇帝和官員也都是我們大家瞭解和熟悉的,都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從這點來看也可以看出他們當時對百姓們的關心了。

  • 4 # 父母年代記憶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有兩個挑糞的農夫,甲對已說,你說皇帝家挑糞是用金扁擔還是銀扁擔呢?

    從這個問題的角度來看,必然是把上層人與底層人放在同一個層數思想來看了,但是,神身居高位的人,豈能再放下思想甚至身段去求同存異呢,只不過視人命為草莽罷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蒼天看待萬物都是一樣的平等,但是人性就很難說了。

  • 5 # 平民心態

    人性有善惡兩面。普通人也會關愛人,更別說皇帝和官員了。他們也是人,也有善的一面,而且即使他們是牧羊人,也會有真心關心羊的一面,羊畢竟是自家的。所以,古代皇帝和官員,有統治、欺負和掠奪百姓的一面,也有真心關心他們的一面。

  • 6 # 夀輿天齊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弄清楚皇帝、官員、人民群眾到底所指含義是什麼。這三者之間有什麼聯絡呢?一切要從體現三者關係最成熟的帝國制度下談起。

    一,皇帝。

    帝國制度的最高象徵,權力的中心,一切有關帝國運轉的施政措施,都是按照皇帝的意志去完成。特別是集權與專制非常強烈的朝代,皇帝可以說是類似於神一般的存在,至高無上的。在儒釋道的幫助下,皇帝更是像一種權力運作下的永久存在。制度腐蝕著人民大眾的客觀判斷和實事求是。秦始皇兼併天下後,後世對於帝國制度的不斷改善,讓中央集權空前加強。

    二,官員。

    皇權下放的代理人。帝國太龐大,皇帝不可能事無鉅細地管理和裁決天下每個地方的軍政大事,所以為了幫助皇帝牧民和施政,官員代理治權成為了帝國制度的一個特徵。只不過官員要按照帝國機器運轉的標準去完成工作。

    官員的職業最早來自於部落聯盟時期首領身邊協助其祭祀和天象監測的巫師,跑腿的左右手,最早不是職業性質,是義務勞動。隨著社會發展,職業官員出現,直到秦始皇實行帝國制度開始,中央任命官員管理天下,成為了制度的標準特徵。

    然而,在集權制度的荒謬和矛盾中,最有資格進行監督的人民無權監督,最該接受監督的政府不受監督,夾在中間的官僚集團便可上下其手兩頭通吃。即使有限制他們的上級領導和監察部門,問題是這些人也是官,他們和被監督官員本質上是一樣的。這就等於是讓大狼狗監督牧羊犬,其效果可想而知。事實上監察官員手上的權力也可以贖買和出租,辦法是監督者與被監督者坐地分贓。所謂官場陋規,實際上就是對這種分贓行為所作的一種不成文規範。自從有了這種規範,牧羊犬在盤剝百姓時更加得心應手和膽大妄為。

    三,天下百姓。

    一群最無助但又是屬於社會主要推動力的階層。這個階層的可以簡單稱呼為被統治階層,與皇帝、官員這一統治階層逐步走向對立。

    可是,每個政權都是統治者透過駕馭軍隊巧取豪奪而來的,並不是從人民手上直接授權而來的。因此,政權既非經民授,當然治下之民也就沒有了民權,沒有了民權也就沒有了人權,沒有了人權也就沒有了獨立意識和自由意志,專制愈發嚴重。

    人民群眾又是帝國的生存來源,沒有了人民去納稅和發展生產,開墾戍邊,帝國頃刻間會崩塌。天下百姓為了生存,為了發展農業,就必須集體出錢贖買帝國的武力,以尋求保護,以保衛生活環境,以保障農業生產和收成。而天下百姓的生存需求和發展方向卻又是帝國統治者施政決策的來源和依據。

    結論:這麼說吧,拿一句魏徵的名言可以形容 “君是舟,民是水,水能載舟,也能復舟”。但我還得加一句,官員是水和舟之間掌握進度和方向,力量尺度的槳。水、舟、槳,關係互相依存又互相影響,非常複雜。

    哪有真心與不真心一說,完全就是以上的關係。

  • 7 # 愛吃柚子的姐姐

    我覺得一定程度上看來,古代皇帝還是關心百姓的。如先秦儒家思想的民本觀念就能很好的體現:孔子提出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孟子提出民貴君輕,荀子提出君舟民水。其民本思想的提出很大程度是能夠反映出統治階級為緩和階級矛盾,對老百姓的重視與關心的。

    西漢董仲舒提出“君權神授,天人感應”,認為君主的權力來自於上天,天和人同類相通,如果君主作惡過多,上天會予以懲罰警示,君主積善,上天予以祥瑞褒獎。此種思想一定程度上能夠限制君主的權力,從而也能讓他們反思要約束自己,否則上天會懲罰自己 ,從這也是能看出對百姓的重視的。

    再比如歷史上很多皇帝當碰到國家大的災難,如地震,蝗災等時,他們都會下罪己詔,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一方面想要爭取上天的原諒,估計另一方面就是希望爭得百姓的諒解。

    從根本上看來,古代皇帝雖然始終維護的是封建地主的利益,但是從自身利益出發,也不得不對普通百姓作出妥協,去維護老百姓的自身利益,以此維持政權的穩定與統一。

  • 8 # 文史閱微

    中國很早就產生了民本思想,重視人民的作用,以民為本,不管是出於維護統治的目的,還是出於真心愛護百姓,統治者很早就意識到了人民的重要性。《尚書•泰誓》記載了周武王出兵討伐商紂王之前釋出的總動員令,其中有句話:“民之所欲,天必從之”,這是中國民本思想的起源。

    周武王帶領5萬軍隊討伐商紂,商紂緊急拼湊了70萬的部隊在牧野迎戰。但人們已經恨透了商紂的暴政,臨陣倒戈,武王的軍隊勢如破竹,一直打到了商的都城朝歌,商紂王縱火自焚,商朝統治覆滅。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牧野之戰,這場戰役使人們看到了人心向背的重要性。

    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了"為政以德”的思想,強調統治者要以仁德治理國家,統治人民。孟子進一步提出“仁政”的思想,他還提出“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的思想。戰國時期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荀子還進一步提出了“君舟民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唐太宗還提出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思想……

    中國古代的統治者對百姓的關心有真心的成分嗎?從根本上說,統治者關心人民是出於維護自身統治的需要,但也不排除其中有真心的成分。

    比如明朝宣德皇帝朱瞻基,在宣德四年(1429)時,一個叫吳中的尚書上奏,請求讓山西代州的農民在農閒的時候去修築圓果寺的舊塔。朱瞻基很生氣,他質問吳中:“你是想借此求福嗎?百姓安樂就是我最大的福氣。你馬上停止,不要勞苦我的百姓。”

    他在位的十年幾乎每年都有水旱蟲災,為了及時賑濟百姓,他對制度進行了變革,嚴令官員積極賑災,可以先斬後奏,也就是先救災,後申報。他還寫了很多關心農業,如《憫農詩》、《減租詩》、《捕蝗詩》等等。這除了是出於維護自身統治的目的考慮,也是出於心懷百姓才能做到的吧。

    不管這些皇帝和大臣是出於維護統治的目的,還是真心為百姓考慮,只要他們採取的措施、實行的政策對改善民生,發展經濟,穩定社會,推動歷史的進步有益,都是值得人們稱讚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WIFI萬能鑰匙蹭網,是不道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