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不是事的的事-

    網際網路+醫療完全可行,應為我在五年前都有這種想法,網際網路+醫療=民生,應為現在依然是網際網路為巨頭衍生~衣食住行,但是唯獨醫療這個行業遲遲不見成果,不是老百姓不用網際網路醫療而是業主沒有更好展現老百姓的便捷,比如微信是聊天,那為何不在微信上新增醫療諮詢?醫療求助?一鍵呼救?那麼QQ呢?以及其他的社交軟體呢?而現在的各大醫院只會自己只做app但是有用麼?微乎其微,老百姓不會專門去下載一個醫療app,要想做成網際網路+醫療那麼必須滿足三個條件

    1:便捷!2:價格!3:精準!這三點做到在加上推廣想不成功都難!

  • 2 # 大獅兇

    實體醫療當前都是矛盾重重, 醫鬧 醫德 以藥養醫等等問題都難處理。之前百度醫療關閉 莆田系醫院的事情就是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最真實寫照。大型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門可羅雀。做好患者的分流才是網際網路+醫療健康能玩出的事情。

  • 3 # 探索新知

    網際網路+醫療健康,首先要區分開來「醫療」與「健康」還是兩件不同的事,在網際網路+上做醫療是應該比較接近類似遠端醫療會診的應用,而網際網路+健康更多的是健康資料的採集,做為健康管理與預防的應用,要能採集有效且長期穩定資料,才能真正達到健康分析價值,現在市面上相關產品繁多,但多因老人使用習慣、資料不具備醫療級別可信度,很難有效為健康管理提供服務,目前瞭解上海上源物聯網開發的一款床腳式的感應器,唯一以不幹預、不接觸採集體徵資料,透過醫療團隊的臨床實驗證明資料可以作為診斷參考,今年產品已經取得醫療器械認證,計畫2017年開展老人居家養老健康管理服務,具訊息來源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已簽約共同投入十萬片感應器推動為獨居與高齡老人健康大資料應用專案暖身。

  • 4 # 蘇格拉底Lyx

    超越馬雲的事情再議,不過先來談談我對於未來網際網路醫療的一個創想吧。

    這是我在大學二年級時的創新競賽作品《“醫點堂APP”——網際網路醫療服務平臺》。我在其中擔任專案的主負責人。

    這個專案的靈感來源於一個發生在我身邊,卻轟動全中國的事件——魏則西同學的去世。這件事件給我的衝動很大,魏同學與我是校友,我們共同就讀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這是我更加意識到這起醫療事故的危害性。事情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搜尋引擎上給予大眾的醫療資訊的不確定性。

    所以,在這件事情對我的衝擊下,我決心做一款醫療領域的“大眾點評”。這個產品旨在打造更透明化的醫療服務市場,患者可以透過這款軟體對就醫的醫院以及醫師進行服務評價,而評價內容將對外公開。以使用者體驗與評價,來直接影響醫院的聲譽評分,從而引導患者透過這個醫療服務資訊平臺,選擇更適合自己的醫院。我想打破傳統搜尋引擎對於部分不良醫院的“神化”,使醫療領域透過網際網路,真正迴歸到平民百姓的利益層面。

    其實自己也是受困於找不到優質醫院,找不到對口醫院的困境之中,這也便是我做這款產品的初衷與思路。

  • 5 # 投資界

    “2018年之前的網際網路醫療是蠻荒之地,根本沒有路,憑著一點基礎邏輯,看著微弱的光芒往前摸索。”一位做了六七年醫療投資的合夥人這樣描述她曾親身經歷的網際網路醫療投資市場。

      2014年網際網路醫療開始興起,其間走了不少彎路,春雨醫生幾經轉型發展艱難,更有一批創業公司死在了燒錢的路上。有投資人算了一筆賬,從2014年開始,四年時間中,網際網路醫療融資總額近2000億。

      可是2000億燒完了,誰“買單”還是個問題。在整個網際網路醫療產業鏈中,醫院、藥企、保險的支付能力有限,普通人的剛性需求在於看病,而非“網際網路”。找不到“金主”的網際網路醫療目前仍看不到清晰的商業模式。

      四年燒了2千億,網際網路醫療都幹了什麼?

      2014年網際網路醫療迎來了爆發期。據中商產業研究院資料,2011年網際網路醫療融資額約20億美元,投資機構約315家,而到2014年,對應數字分別為70億美元和602家機構。之後,又快速冷卻,到2016年,融資額降到39億美元。

      “這四年可以說是網際網路醫療發展的探索期,粗略統計的話,期間投向網際網路醫療的錢有近2千億。”上述投資人表示。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燒的BAT的錢。

      當年,BAT的投資策略各有千秋,最後取得的效果也存在很大差異。2014年1月,阿里聯合雲峰基金耗資10.37億收購中信21世紀,正式吹響進軍醫療行業的號角。2014年9月2日,騰訊耗資7000萬美元投資醫療健康網際網路公司丁香園,重新整理了國內網際網路醫療行產業單筆融資記錄。“騰訊的投資路線就是買買買,基本當時行業內裡最好的投資專案,騰訊都投了一遍。”一位業內人士笑稱。

      百度是最早入局的,可是卻沒有成為網際網路醫療第一大入口,原因是“做掛號”這一戰略定位的失誤。2017年,成立僅僅兩年的百度醫療事業部宣佈裁撤,中國網際網路巨頭進入醫療領域的一次新嘗試已失敗告終。

      巨頭尚且如此,創業企業更是幾經波折。成立於2011年的春雨醫生,趕上了2014年的網際網路醫療熱潮,但是其深陷在自身商業模式困境中一直無法擺脫。“企業最大的道德就是能夠盈利。”這是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生前曾說過的一句話。從做付費問診被證偽,再到推行線下診所失敗,之後又重新聚焦問診,春雨醫生一直找不到穩定的盈利點。

      春雨醫生還能翻盤重來,部分走錯路的企業再也沒有走回頭路的機會了。“有些創業企業想學習美國模式,把社交元素融入到網際網路醫療中,為患者或醫師打造線上社交網路平臺,但這種模式並不符合華人的傳統心理。”一位投資人表示。2015年開始,此前做社交的大部分公司都死在了燒錢的路上。“因為中國不具備這方面的土壤。”

      商業模式不清晰,“羊毛出不了豬身上”

      時隔四年之後,網際網路醫療似乎有重振之意。5月4日,平安好醫生在港交所掛牌上市,成為今年香港資本市場第一隻“科技獨角獸”。不久,微醫也被曝出正在拆分“微醫療”,或於今年年底登入港股。

      不過上市光鮮的背後,是網際網路醫療依然面臨盈利困境的現實。平安好醫生連續三年虧損20億,招股書顯示,2015年至2017年,平安好醫生分別虧損3.24億元、7.58億元、10.02億元。虧損額度逐年增加,上市首日平安好醫生市值一度超過600億港元備受質疑。而微醫斥資1.5億在寧夏打造的網際網路醫聯體則前景莫測,“醫聯體怎麼聯”這個問題仍在探索中。

      在該投資人看來,這是“羊毛”到底要出在哪的問題還沒有解決。“醫療領域真正具有支付能力的主體有三個,醫院、藥企和保險公司,其他主體支付能力比較弱。普通老百姓看病主要靠醫保,真正自己花錢看病的話負擔相對重一些。”她表示。

      鼎臣醫藥諮詢創始人史立臣也曾表示,目前中國的網際網路醫療處境都很艱難,主要原因是中國百姓已經養成了看病不花錢的習慣,這種思維讓醫院、網際網路平臺都很難盈利。

      相對封閉壟斷的中國醫院系統,決定了想從醫院收錢的模式可行性不高,網際網路醫療企業開始尋求和醫院更多的良性互動。張銳的接班者張琨上任後,將春雨醫生此前“顛覆醫療”的戰略調整為“擁抱醫療”,定位“賦能醫院”,即把春雨的網際網路技術和運營能力賦予實體醫院。

      對盈利模式的繼續探索已成為網際網路醫療業內共識。健康160CEO羅寧政稱,“目前行業還處於極早期”。好大夫線上CEO王航也同意這一觀點,“網際網路醫療的收穫期還遠著呢。”

  • 6 # 寵物專線

    網際網路醫療網際網路醫療平臺的主要連線物件包括醫院、醫生、醫藥和健康資訊四大類,功能包括診前諮詢、預約掛號、線上醫療、線下陪護、送藥上門等。

    主要的網際網路醫療類創業專案有微醫、39就醫助手、百度醫生、春雨醫生、平安好醫生、金蝶醫療、杏仁醫生、掌上醫生、好大夫線上、尋醫問藥、健康雲、小熊帶診、阿里健康、健客、U糖等。

    當前網際網路醫療整體還處於佈局推進階段,不同的醫療平臺雖然在醫前、醫中、醫後有所側重,但從長期來看,都會趨向綜合性醫療服務平臺,除了需要線下實操部分,其他醫療資訊類業務都會向線上轉移。

    幾乎所有領域的平臺模式都在解決資訊的有效匹配問題,醫療領域的兩個問題,醫療資源不足和醫療資源不均衡分佈一定程度上可以透過網際網路平臺模式得到部分解決。但網際網路對醫療更大的貢獻可能還不僅僅實現兩邊的連線,而是大資料醫療。

    一方面是整合歸納已發生病例,一方面是對病人的資料收集,根據網際網路大資料雲計算技術,實現大資料診斷。當前的網際網路醫療更多僅限於第一階段,就是兩邊的連線,而未來真正比拼的其實是網際網路醫療的第二階段,也就是大資料醫療。

  • 7 # 是我是我就是我

    在現在的中國,網際網路+似乎已經不是一個熱詞了,各個領域都可以“網際網路+”。其中網際網路+健康,可以在養老方面玩出很多新花樣,玩出了智慧養老,智慧養老,金融養老,社群智慧養老等等,都是網際網路+健康的產物。

    還有能玩出的東西就是以此來舉辦活動,不少企業利用網際網路+健康的熱度舉辦相關的活動,就例如“2019健康養老產業創新發展論壇”,以“智聯時代下的誠信康養新模式”為主題,將艾媒諮詢(

    https://www.iimedia.cn/

    )主辦,圍繞養老機構、養老地產、養老社群,健康保險、健康運動、康護及人才培訓等領域創新發展進行探討。大會將對養老領域的企業進行獎項評選,海量網民進行投票,提升企業的宣傳效果。

  • 8 # 凱恩斯

    實際上網際網路+醫療沒有達到我們原來的行業預期,如果就是為了方便掛號,方便拿藥,省點紙,那網際網路醫療這步子也走得太小了。如今很多大醫院已經非常資訊化了,資訊化一旦已經擁有,那麼未來提升的空間在哪裡呢?個人認為要理清楚兩樣事情,一個是患者電子病歷跨醫院使用問題,另一個是患者資料被醫療機構使用的時候,是否需要問詢這些資料的所有者也就是患者的主觀意願,又或者,如何有償的呼叫患者健康資料。

    電子病歷跨醫院使用的問題:這個醫院照了CT,轉院,還要來一遍。住院的時候,一個骨科病,從血液驗到B超、心電圖。醫生說這是謹慎小心。可問題是幾天前我剛剛驗過一回,這CT是有輻射的,一年多照幾次可能問題不大,但是內心糾結一點的人群,心裡的感覺是自己體內細胞死了好幾回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如今的網際網路醫療,也就是遠端線上看病,依然是需要讓你上傳各種檢查圖,對面的醫生看不到人,也不知道之前醫院醫生的判斷,線上的醫生怎麼給建議?最終大約基本上,都是醫學常識科普為主。所以能不能讓2號醫生一開啟電腦,從出生開始的每一次入院記錄,包括遺傳病都歷歷在目?這一點很重要,當然這回損傷醫院的收入,特別是如今醫藥加成取消,診療收費為主要收費的來源。但是你也要考慮到,我們要照顧的,其實不是各種CT儀器,醫院加成照顧的本身就是醫生。讓醫生掛號費再漲一漲,而醫療器械使用更加合理不要過度,只要合理一點,這並不難。

    關於病人資料:如今的醫院都有資料中心。個人其實不知道最終這些資料有沒有交予第三方研究,至少部分基因檢測的公司是有將基因運用到科研臨床。的確,科研很重要,但是電子病歷資料,診療檔案或者基因資料有時候對於一個人也是十分重要的。當年就是某基因公司董事長說了句:“員工基因有缺陷就是恥辱。”之類的,個人立馬開始全力看空這家公司。原因很簡單,基因資料比我們的電話地址更加要命。理論上基因資料是可以製造專人的病毒的。如果不管這些科幻,就是一個基因缺陷,也足以讓你在工作生活婚姻上四處碰壁遭受歧視。況且,部分基因片段的解讀如今還很娛樂化,還有人和犯罪可能性關聯,各種精神疾病關聯。這方面,我們能夠隨意使用嗎?再說,資料本質上應該是患者的。

    說到底,還是患者是否能夠支配自己的健康資料的問題。網際網路+醫療,說白了就是遠端診療和治療,科幻點,可以遠距離手術,如果延遲夠低的話。但是任何治療都必須依賴各種診療歷史,這些歷史是連續的,不是一個個醫院的,而是每一個患者自己的。醫生應該是在你允許的情況下呼叫病歷,那些隱私疾病,也不應該人人可得。

    資訊管理上面的確需要加強,有媽媽抱怨,其在醫院生個孩子,母嬰產品的電話一天五六個,還好只是電話洩露了。

  • 9 # 療傷1058

    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的未來趨勢一是醫藥電商或將迎爆發:隨著處方藥電子商務銷售和監管模式的創新以及網際網路延伸醫囑、電子處方等網路醫療健康服務的應用,處方藥網售許可權有望開放,醫藥等企業也將更多利用電子商務平臺最佳化採購、分銷體系,提升企業經營效率。醫藥電商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醫藥分離的實現,透過網際網路有效降低藥品銷售對醫院渠道的依賴性,從而打造完整的購藥電商平臺生態,醫藥電商有望迎來爆發式增長。二是資本關注精準醫療,醫療大資料價值提升:中國精準醫療尚處起步階段,在國家基因庫組建、基因科普教育及基因資料安全等方面有待進一步提升。隨著資本開始關注精準醫療,醫療的大資料有望進一步提升。在這一點上恆大集團適時推出養生谷專案已經走在了很多企業的前面。三是個人健康監護更到位:隨著網際網路因素的滲透,醫療健康的發展將由臨床向預防轉變,由僅在醫院就診向健康全方位管理過渡。利用“移動醫療”讓有限的資源惠及更多民眾將成為網際網路經濟的一片新藍海。而透過醫療基礎資訊整合與共享,智慧硬體、大資料等技術的充分應用,將有效實現對個人健康的全面監護。四是移動醫療越趨個性化:針對需求人群的個體差異,融合文化、技術、產品、服務等,將會衍生出多維度、多角度的服務形式和發展機會。健康醫療呈現垂直多元化,這也相應增加了產業的參與機會。同時,健康醫療將向更加註重患者參與的方向發展,並脫離傳統醫療環境。這讓使用者不管身在何處,家裡、辦公室、健身房或是車裡,醫療與健康管理都能變得觸手可及。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用網際網路+的思路構建新的服務模式,是創新醫療的必然手段。開放平臺及服務生態的打造,將為最佳化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推動傳統醫療在網際網路+戰略下的轉型之路向前邁進。

  • 10 # AI時刻

    自2015年以來,人工智慧成為熱門風口,AI技術的革新不斷改變著我們的生活。而在醫療領域的推進更是引發國內外各界的重視和關注,成熟大企業開始帶頭深耕。

    目前來講,中國在醫療行業的人工智慧介入還是相當成功的。

    2018年5月31日,解放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餘新光、陳凌教授團隊完成了一臺將混合現實,也就是MR技術,多模態手術導航系統應用於神經外科術前定位的腦膜瘤切除術。據文獻和網路檢索,這項技術應該是國際首例解放軍總醫院神經外科團隊於術前將患者的MRI、CT等二維影像資料進行了高畫質重建,構建了患者個體化的全息三維多模態解剖影像,混合疊加到患者頭部及現實手術環境,實現了數字化的匹配,並同時應用德國博醫來(Brainlab)導航系統進行了同步對照,驗證結果顯示,混合現實多模態導航系統與德國博醫來的導航系統匹配達到100%。

    以我們現在的發展路徑,後面機器人肯定會參與到(醫療手術)過程中。我們現在的機器人,還是主從式的機器人,不會自主地去做一些動作,它最終還是需要人來控制它。然後透過混合現實的技術,把結構上的關係,讓醫生認識得更清楚,讓機器人操作的時候更準確,最後肯定混合現實技術,也要用於機器人上,其實也還是人在操作。我們可以透過混合現實的結合,來操作機器人,告訴它該怎麼做,給它一個路徑指引,讓機器人來做這個手術,或者是其他型別的操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創造了流行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