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熊貓醫學
-
2 # 生命召集令
很多人在服藥治病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現,在很多藥物說明書中會有類似這樣的說明“腎功能不全者慎用此藥”或“長期服用此藥對腎臟會造成損害”。所以,很多病人在需要長期服用某些可能造成腎損害的藥物時,醫生會囑咐其要定期複查肝腎功能,一旦肝腎功能受損,就要調整用藥。也就是說,藥物是引起腎損害的原因之一。
腎臟獨特的結構是造成藥物性腎損害的基礎,具體來說是:①腎臟血流量佔心博出量的25%左右,這對於僅有拳頭大小的腎臟來說是相當可觀的。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吸收入血的藥物能夠隨著血液快速地流經腎臟。再加上其特殊的結構--腎小球的濾過和腎小管的濃縮和重吸收,這樣腎臟在藥物中的的暴露率遠遠高於其他器官,所以更容易受損害。②腎臟內有多種大量酶類參與藥物的代謝過程,在旺盛的代謝過程中某些藥物被降解而產生毒素,損害腎臟。③腎小球就好比一個篩子,起過濾作用,所以會造成活性物質在此滯留。而腎小管濃縮的同時有些活性物質會沉積下來,更是增加了藥物對腎臟的損害。
我們最常見的會造成腎損傷的藥物就是抗生素,此外還有非甾體類抗炎藥、抗腫瘤藥、抗病毒藥、他汀類、磺胺類、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等等。所以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用藥,且長期用藥者應定期複查腎功能。
本期答主:蘇紅,醫學碩士
-
3 # 家庭醫生線上
一般情況下,藥物進入人體後,都有吸收、分佈、代謝及排洩的體內過程,不論口服還是注射,給藥的途徑如何,也不管藥物的代謝情況怎樣,最終藥物及其代謝產物都要排洩出去,而大多數藥物的排洩,主要經過腎臟代謝,當然也有少部分是透過糞便、呼吸、汗液和乳汁排出體外。
由於腎臟是最重要的藥物排洩器官,多數藥物的大部分甚至全部都經腎臟從體內排洩消除,而腎臟對藥物的排洩方式主要為腎小球濾過和腎小管分泌,腎小管重吸收是對已經進入尿內的藥物回吸收再利用。因此藥物在治療疾病過程中,多少都會對腎臟產生一定影響,比如,大部分抗生素主要經腎臟排洩,如青黴素類、頭孢類,其尿藥濃度可達血藥濃度的數十倍時甚至數百倍,可損傷腎近曲小管細胞,使用時應注意其腎毒性。
許多解熱鎮痛藥物,也就是非甾體類抗炎藥,常見的有布洛芬、雙氯芬酸等,健康人合理應用一般很少引起腎毒性,但流行病統計學表明,長期服用有慢性腎炎、腎乳頭壞死等可能。腎血流減少或損傷腎小球功能的疾病,可以使藥物的濾過減少,也影響腎小管的重吸收和主動排泌功能。在腎功能不全時,藥物對腎臟的損害就會更突出。因此臨床用藥需要謹慎,很多藥物對於腎功能異常患者來說,都是慎用甚至禁用的,而不同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會影響藥物的排洩,對腎臟造成損傷。
-
4 # 吳一波
總結來說,腎臟特別容易受到藥物損害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種:
腎臟血流量豐富,進入血液的藥物成分更容易對腎臟造成影響;腎臟中含有的很多酶類會將藥物降解為有毒的代謝產物;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會使藥物在腎組織中聚集等。
引起腎損傷的機制也有很多種,例如藥物直接造成腎損害、藥物及其代謝產物在腎臟內發生梗阻、藥物引起的代謝紊亂和免疫反應等等。一般的藥物性腎損害的主要表現為急性腎衰竭、急性間質性腎炎、腎病綜合徵等。
據文獻記載,容易造成腎損害的藥物主要包括大多數抗感染藥物(例如氨基糖苷類藥物、頭孢菌素類藥物等)、NSAIDs(即非甾體類消炎藥)、抗腫瘤藥物(較為典型的是順鉑)和免疫抑制劑等。
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藥物性腎損傷對機體帶來的損害,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首先,治療時儘量選用無腎毒性或腎毒性較小的藥物,避免兩種及以上腎毒性藥物的合用;其次,對於腎臟有疾病的患者(腎功能不全、糖尿病等),應及時向醫生反映情況,慎用具有腎毒性的藥物;再次,服用此類藥物期間可以多注意一下自己的尿量與平常相比是否出現了改變,若感覺不是應儘快就醫;最後,服藥一定要遵醫囑,不要隨意更改服藥量以及服藥時間等,同一種藥物在一天中的不同時間服用藥效和毒性可能會有很大不同!
老話常說:“是藥三分毒”,其實這句話有一定的合理性,藥物中的化學成分在能夠治療某種疾病的同時,其本身或代謝產物也可能會對機體的其他部位造成損害。但是患者一定不能因為藥物的不良反應而遮蔽了其治療效果,一般來說,因為使用藥物而對身體造成的損害是比較小的,醫生在開藥時也充分考慮到了其中的利弊關係,放下顧慮,積極配合醫生治療才能儘快恢復健康啊。
-
5 # 陳舟醫生
因為腎臟是一個排洩器官,很多藥物都是經過肝臟代謝,經腎臟排洩的。
有很多的藥物可以損害腎臟:
目前已知的腎毒性藥物可以分為幾類:
1.抗生素:鏈黴素、慶大黴素、妥布黴素、阿米卡星、利福平、萬古黴素、兩性黴素B等2.解熱鎮痛藥:布洛芬、萘普生、對乙醯氨基酚、安乃近等3.腫瘤化療藥:順鉑、甲氨蝶呤、絲裂黴素-C、亞硝基脲類、5-氟尿啼澱等4.抗癲癇藥:三甲雙酮、苯妥英鈉等5.血管造影劑6.中草藥生活的感冒感染等疾病,抗生素和解熱鎮痛藥物比較常用,有些都濫用的一塌糊塗,利益燻心的的背後,更多無奈苦不堪言!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其實是那些鮮為人知的“最傷腎中藥”,目前已發現近百種中草藥對腎臟有毒害作用,比如:含有馬兜鈴酸成分的藥物!
-
6 # 問藥師
人的一生,無論大病小病都離不開藥物。合理用藥可以解除病痛,緩解症狀,提高疾病預後和生活質量。但一些藥物可能引起腎臟損傷,尤其對腎功能不全患者帶來腎功能急劇惡化的危險。因此,腎功能不全患者對用藥非常關心,在日常用藥諮詢中經常會遇到諸如這類問題:
藥物為什麼會引起腎損傷?
容易引起腎損傷的藥物有哪些?
如何避免藥源性腎損傷??
等等……
下面藥師就大家比較關心的幾個問題給予解釋。
大多數藥物是透過腎臟排洩的我們都知道,腎臟是人類的主要排洩器官,位於脊柱兩側,左右各一個。腎臟的基本結構是腎單位,它由腎小球及腎小管組成。一個腎臟約有一百萬腎單位。流經腎臟的血流量非常大,主要用來排出體內的廢物,調節人體的水及滲透壓平衡,維持電解質濃度和酸鹼平衡,同時還會分泌一些對人體有用的物質。服用的藥物進入血液經過迴圈系統傳遞到全身各處,大多數最終經過腎小球濾過,以原型或在體內代謝成代謝產物,隨尿液排出體外。
藥物經腎臟排洩過程
藥物為什麼會引起腎損傷?藥物引起腎臟損害的原因常見有以下幾種:
(1)藥物的直接毒性
簡單的說由於藥物在腎臟管道內濃度太高,達到中毒濃度,這時藥物會損傷腎小管,從而引起腎功能損傷。有腎臟直接毒性的藥物如果劑量過大,特別是腎功能不全患者,藥物從腎臟排洩減慢,藥物在體內蓄積,容易發生腎損傷;腎臟比較容易受到藥物損害,這是因為腎臟血流量豐富,大多數藥物要經過腎臟排洩。
另外,還有些藥物只通過腎臟代謝和排洩;腎臟中還含有很多酶,可能會將藥物降解為有毒的代謝產物;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也會使藥物在腎組織中聚集,從而導致某些藥物在腎臟的濃度遠遠高於血中的濃度。或者一些藥物在腎臟組織中蓄積、沉澱,導致腎臟組織的區域性損傷。
(2)免疫複合物
某些藥物作為抗原會引起人體的過敏反應,使機體產生抗體,抗體與抗原(藥物)結合後形成免疫複合物,如沉積在腎臟,將引起腎功能損傷;
(3)尿路結晶
有些藥物及其代謝產物在腎小管中容易析出結晶,引起腎臟損傷。
哪些藥物容易造成藥源性腎損傷?根據目前研究和臨床資料顯示,部分西藥和中藥會透過特定的機制造成腎臟損傷。常見的藥物有:
(1)萬古黴素
主要用於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導致的嚴重感染的治療。該藥可直接損傷腎小管上皮細胞造成腎損害,文獻報道萬古黴素腎損害發生率在0-40%之間。腎損傷與萬古黴素血藥濃度過高相關,因此,應在專科醫生和專業藥師的指導下使用,用藥過程中可監測血藥濃度,根據血藥濃度調整萬古黴素劑量,從而預防腎損傷的發生。
(2)氨基糖苷類藥物
如慶大黴素、妥布黴素和阿米卡星等,主要用於革蘭氏陰性桿菌所導致的感染性疾病治療。文獻報道使用氨基糖苷類藥物後約有15-25%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腎損害。因此,必須使用的患者,也可透過血藥濃度監測避免過高的濃度,並控制用藥療程、及時監測腎功能。
(3)兩性黴素B
(4)磺胺類抗菌藥物
可透過過敏反應以及形成結晶等方式導致腎臟損傷。因此,用藥期間應注意多飲水,如果長療程或大劑量使用可以同服碳酸氫鈉,及時監測尿pH、肝腎功能。
(5)解熱鎮痛藥
如布洛芬、保泰松、阿司匹林、對乙醯氨基酚等非甾體解熱鎮痛可能造成腎乳頭壞死和腎間質損害,長期大量服用會出現腎損傷,特別是腎功能不全患者應謹慎使用。因此,對於慢性疼痛、關節炎等需長期服用或反覆用藥的患者,應在醫生和專業藥師指導下用藥。
(6)抗腫瘤藥物
如順鉑、甲氨蝶呤、5-氟尿嘧啶等。可致微血管病性腎損害、類似溶血尿毒綜合徵表現。因此,用藥過程中常需要進行預防用藥(預處理),注意控制用藥劑量,加強監測。
(7)阿昔洛韋
用於單純皰疹和帶狀皰疹病毒感染的治療。用藥時應嚴格按照說明書推薦的適應症及用法用量給藥,避免用量過大、濃度過高、快速滴注。用藥後多喝水,避免藥物沉積,監測尿常規和腎功能變化。
(8)環孢素
用於器官移植和腎病綜合徵患者免疫抑制治療。用藥期間注意加強監測腎功能,定期時監測血藥濃度並根據血藥濃度調整劑量,警惕腎損傷。
(9)造影劑
用於X光或CT檢查,如碘海醇、碘普胺等碘造影劑可能會引起造影劑腎病。因此,用藥前後注意補充足量的水分,監測尿常規和腎功能變化。
(10)中藥
常見易導致腎損害的中藥有雷公藤、草烏、川烏、山慈姑、北豆根、秋水仙、細辛、澤瀉、巴豆、土牛膝、貫眾、蒼耳子、鴉膽子、土三七、馬兜鈴、關木通、廣防己、青木香、斑蝥、全蠍、蜈蚣、水蛭、蟬蛻、硃砂、雄黃等。因為中藥成份複雜,所含的腎毒性成份可能在其它藥物中也含有,因此使用過程中更需謹慎,避免濫用偏方、秘方,以免造成藥物性腎損害。如果必須使用中藥,建議在中醫師或專業中藥師指導下,有針對性的使用。
可能造成腎損傷的藥物還能用嗎?上述藥物引起的腎損傷的風險有些是可以評估的,大多數是可以預防,並能夠透過檢測尿量和腎功能及時發現並糾正的。
通常,相比腎功能正常的患者,腎功能不全患者使用上述藥物時發生腎損傷的風險明顯升高,老年人、藥物劑量大、使用時間長等也增加了藥源性腎損傷的風險。使用有腎損傷風險的藥物時,應經過醫生或藥師評估風險,如確需使用,如用於增強CT檢查必須要使用造影劑,一些嚴重感染或多重耐藥菌感染必須使用抗菌藥物。應加強腎功能監測,有些藥物可透過監測血藥濃度來指導合理使用,使用過程中,還需及時評估病情,及時停用,儘量避免造成腎損害。
如何預防藥源性腎損傷大多數藥物所致的腎臟損傷是可逆的。
因此,要減少或避免藥源性腎損傷的發生,我們在看病時應主動告知醫生既往疾病及目前用藥情況,這對於有腎臟疾病的患者尤為重要。
腎功能不全患者,切忌擅自服用藥物,包括中成藥、中藥。用藥過程中應嚴格按照醫囑用藥,切不可自行加量,如發現尿量減少,尿色明顯改變,水腫等症狀,應及時就診。以便及早發現,及時對症處理或停藥,避免造成腎臟進一步損傷。如果有用藥疑問時,可以諮詢腎內科醫生或專業藥師的用藥意見。
總之,藥物是一把雙刃劍,產生治療作用的同時,也可能會帶來毒副作用,包括藥物引起的腎損傷。當然不是所有的藥物都可造成腎損傷,也不是有可能造成腎損傷的藥物一定會引起腎損傷。因此,我們要理性看待藥物的治療作用和不良反應之間的關係,合理使用藥物,加強腎功能監測,才能有效治療疾病,同時避免腎損傷。
-
7 # 佳園道
主要是因為所有的藥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腎毒性,正如這句老話所說的哪樣,是藥三分毒。
藥物在人體內的過程有吸收、分佈、代謝、排洩的過程.
而排洩是指藥物原模原樣(原形)或者藥物代謝產物最終排出體外的過程.
這其中腎臟便是最為重要的排洩器官,最後透過尿液排出.當然了也有部分藥物透過大便排洩.而揮發性的藥物主要透過肺的撥出氣體排洩,另外還可以透過母乳和汗液排洩.
呋塞米、乙醯脞胺等不少藥物的大部分,甚至全部透過雙腎排洩,而最後透過尿液排出.
現在已知的主要透過腎臟排洩藥物中有
1、大多數青黴素類藥物和頭孢類藥物、氟喹諾酮類藥物 ,這幾類藥物有輕微的腎臟毒性,臨床上使用時,需要略微減量
2、氨基糖苷類藥物、萬古黴素以及多粘菌素類藥物,臨床上需要使用這幾類藥物時,則必須減量使用並監測腎功能,有條件的要監測血藥濃度
3、有腎功能損害的,磺胺類、四環素等藥物則是禁止使用。
回覆列表
有疾病的出現當然要使用藥物治療,並且不僅要使用一種藥物,很多時候許多疾病往往是需要同時使用多種藥物,那麼在使用藥物的同時,人們就需要擔心會不會有副作用,特別是對腎臟的傷害會不會很大呢。其實有這種擔心是很有道理的,這4種藥物的使用要謹慎,以免危害腎臟健康。
1.中草藥類
有許多中草藥都有非常良好的作用,但是其中的一些品類,比如常見的防己、附子可能帶有一些毒性的,當然很多醫生在使用這一類藥物的時候都會特別謹慎,要麼在藥物劑量方面予以嚴格的把控,要麼在藥物使用疾病方面予以嚴格的把控。但是當病人自己在使用的時候就需要非常注意了,一旦使用不規範不合理的話,很可能會使帶有的毒性傷害到腎臟的健康。
2.造影劑
血管造影或者增強CT掃描的時候需要使用這些造影劑,大部分需要透過腎臟代謝,所以在使用了這些藥物之後需要大量的喝水,促進腎臟對這些藥物的排洩,這樣也能保護到腎臟。
3.解熱鎮痛的藥物
解熱的藥物有很多,一類是常見的一些感冒藥,比如治療一些感冒咳嗽發熱的藥物,另外一種就是常見的治療一些炎症的藥物,這些藥物很大一部分都有可能會對腎臟的健康造成一定的損害,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損害都只是一些比較小的可逆性的損害,有可能會造成短時間內有一些輕微的變化,但是停藥之後一般情況下都是能夠恢復的。
4.抗生素類
這類藥物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平時使用的時候醫生都會很謹慎,一是擔心不良反應,二是擔心肝腎功能不好的病人會不會加重病情。
當然不管是哪一種藥物在必要的時候使用,都是需要合理的考慮其副作用的,但是如果一味地拒絕使用來保護腎臟,對疾病的治療卻沒有多大的好處,所以平時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儘量遠離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