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之前仔細的想了一下,好像這樣的人真的很少,大家有沒有印象呢?
16
回覆列表
  • 1 # 歷史燴

    當屬范蠡莫屬,范蠡是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還是一位著名的實業家,人稱陶朱公。范蠡在輔助越王勾踐滅吳後,功成身退,與大美女西施泛舟而下,廣遊五湖四海。後以經商致富,富可敵國。後人稱之為“陶朱公”,也常把他的畫像當做財神來供奉。范蠡無論是從政功成時的急流勇退,還是隱姓埋名在社會上經商,都可以看出范蠡的大智若愚,急流勇退,不居功自傲

    ,方能善始善終也。

  • 2 # 姚說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功高蓋主,禍必降之”是透過無數的歷史事實總結出來的經驗。正如商鞅被施以車裂;李斯被腰斬咸陽;韓信被誅三族;誅晁錯以清君側;岳飛毒死於風波亭等等。

    “擁有極高權勢的臣子難以善終”似乎成了中國歷史上的一條鐵律。

    但是,萬事都有例外,雖擁有極高權勢的臣子多難以善終,但總有人可以獨善其身。

    我個人認為功臣難以善終取決於兩方面的因素:一是當朝皇帝的品行心智;二是臣子本身的政治智慧與覺悟。

    接下來我就以東漢劉秀開國功臣多以善終來說明我的觀點。

    東漢光武帝劉秀,自舂陵起兵反莽,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

    而劉秀雖是漢氏血統,卻身出布衣。之所以能成功的復興漢室,建立東漢,與他那些手下的大將們的是有著密切聯絡的,其中最為出名的是“雲臺二十八將”。

    漢明帝永平年間,明帝追憶當年隨其父皇打下東漢江山的功臣宿將,命繪28位功臣的畫像於洛陽南宮的雲臺,故稱“雲臺二十八將”。這28人功勞蓋世,地位尊貴,多得善終。

    如鄧禹,他是劉秀稱帝的首倡者,戰功卓絕,居軍師之位,封高密侯。明帝即位後又拜為太傅,卒於官位上,年五十七,鄧氏家族也累世寵貴。

    如吳漢,任大司馬率軍轉戰南北振旅榮歸,封舞陽侯。吳漢留任軍職,“以功名終”,得到劉秀“終始倚愛之親”,“吳氏封侯者五國”。

    如賈復,從徵以來身披12創,未有敗績,封膠東侯。劉秀待其“恩澤甚厚”,罷左右將軍後以列侯就第,加位特進,與公卿參議國家大事。

    如耿弇,多立軍功,劉秀稱其有勝韓信平齊之功,封好畤侯。罷上大軍將後,以列侯就國,劉秀每有徵討大事,則“召入問籌策”,年五十六得善終。

    如臧宮,隨劉秀征戰表現出色,諸將多稱讚其勇,歷任太中大夫,封成安侯。其為功臣中少有的從政者,常見任用,得善終。

    由此可見東漢“開國功臣”問題處理得相當不錯,我認為東漢開國名臣多的善終原因有二。

    其一,光武帝劉秀“策慮深遠,有杜漸曲突之明”。

    諸葛亮在《論光武》中透過分析了劉邦、劉秀對待功臣的方式,點明瞭“漢二祖”的為人。正因為劉秀“策慮深遠,有杜漸曲突之明”,深謀遠慮,早早將危險消滅在了發生之前,因此“臣不顯功”;而劉邦才能和謀慮不足,經常導致戰場上的被動,所以陳平、韓信等人只好不斷的“救火”,反而透過“救火”無意識的成就了個人威信,成尾大難掉之局面。

    其二,遠見、妥善的功臣處理策略。

    劉秀在奪取天下尚未分曉時便大封功臣,同時誠懇告誡部將,切戒放縱。因漢高祖劉邦誅殺功臣的前鑑不遠,劉秀的忠告很容易被部將接受。

    東漢成立後,光武帝十分謹慎、緩慢地實施了“退功臣而進文吏”之舉,採取收繳兵權按封就國的明智方式,將建國時以功臣為核心的武官體制,改造為以文吏為核心的文官體制,及早的解決了開國功臣問題。

    劉秀趁著大封功臣,及早地實施“上印以列侯就第“的策略”。使得尚沉浸在勝利喜悅中的將軍們願意一手繳出將軍兵權,一手接過侯爵印綬,按封就國。這樣,“退武”進行得很順利,沒有引起國家震動。

    當然,劉秀的“退功臣”做的是成功的。一方面,退功臣沒有引發政權動盪;另一方面,退功臣並沒有削弱東漢的武裝力量,因為一些年輕名將仍在軍中,此後出現的鎮壓叛亂、邊境戰爭予以了證明。這一點可與趙宋政權進行比較,為防藩鎮擁兵而採取“文臣換武臣”之策,致使弱國弱軍,苟安於半壁江山。至於“進文臣”之舉,一是採用了一批虔信讖文,進獻符瑞的儒士,降低了官吏隊伍的素質;二是尚書檯職權過於集中,遂成凌駕於百官之上的特權集團。

    總體來說,劉秀推行“退功臣進文臣”策略,以和平的方式妥善解決了功臣權重的隱患,從而熄滅權臣之慾,避免藩鎮之亂,為東漢爭得八十年百姓生息,這便是他的高明之處。

    皇恩加身,功成身退,豈不是皇帝臣子之共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女人要選擇“生孩子”,你如何看待“生孩子”這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