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書香滿屋漫讀書

    朱姓始成於西周,是古帝顓頊高陽氏之後。古帝顓頊的玄孫陸終有6個兒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賜曹姓。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後,封安的後裔曹挾在邾(今天山東省鄒城市一帶),建立邾國,附庸於魯國。邾國又作鄒國,亦稱邾婁,有今山東費縣、鄒城、滕州、濟寧金鄉等縣地市,建都於邾(今山東曲阜東南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遷都於繹(今山東鄒城東南紀王城)。到了戰國中葉為楚所滅,邾國貴族以國為氏,就是邾氏,後邾國君主支庶子孫又去邑為朱姓。

  • 2 # 歷史來揭示

    朱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祁姓、子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朱挾為得姓始祖。

    朱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為第17位;至2013年,按人口排序,朱姓在中國位列第13位,主要分佈在江、浙、皖地區,約佔了全華人口的1.2%,總人口約有1500餘萬。

    在中國歷史上,朱姓曾經建立過兩個王朝,除了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另一個則是五代十國時期朱溫建立的後梁。[

    1、源於朱襄氏,以先祖名字為氏。朱襄氏是伏羲氏的大臣,被封於朱(今河南柘城),以赤心木朱為圖騰,後來朱襄氏成為“炎帝”,三代炎帝朱襄氏均活動於今河南柘城一帶,其後代以朱為姓氏

    2、源於朱虎,出自遠古帝舜時期大臣朱虎之後裔,以朱虎為得姓始祖。西周的隱士朱張、戰國齊人朱毛、魏國大力士朱亥、西漢中邑侯朱進等人均稱是朱虎的後代。

    3、朱姓始成於西周,以國名為氏(因得姓始祖是曹挾,該支系也被認為是源出於曹姓)。傳周武王封曹挾於邾國,建都於邾。他的遺族以國為姓,稱邾氏。戰國時,楚國滅了邾國,邾國的貴族四處逃散,為不忘祖國,因此去掉耳旁,改姓朱。

    4、源於姬姓,以國名為氏。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東省鄒縣一帶。

    5、源於子姓,以先祖名字為氏。出自宋微子啟的後裔公子朱之後,以公子朱為始祖。周成王封商紂王之庶出之兄微子啟於宋,以奉商祀。至戰國後期公元前286年,齊國滅宋。居於江蘇碭山的宋微子之裔公子朱的後代以先祖名為姓。

    6、源於祁姓,以先祖名字為氏。源自堯帝之子丹朱,以丹朱為開姓始祖,屬堯帝的嫡傳後裔。當舜敗丹朱于丹浦後,丹朱後裔分支中,有一支向中國西南遷徙,先秦時主要分佈在蒼梧之野(今湖南寧遠九嶷山一帶)。他們在社會進化演變中生存下來,在隋唐時期還發展成沛國郡的望族,並構成為今日朱氏大家族中的一個重要支派。

    7、源於改姓而來:

    ①鮮卑族改朱姓: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族諸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拓拔宏在遷都洛陽後,開始推行大規模的漢化改革政策。其中,將改北方胡人複姓為漢族單姓是一項重要舉措,這一時期,有大量的北方少數民族多將複姓改為漢姓朱氏。

    ②蒙古族改朱姓:出自元朝時期蒙古主兒乞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珠爾吉特鄂謨克氏,世居錫喇塔拉(今甘肅張掖永固鎮),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朱氏;蒙古族珠爾奇氏,世居薩爾哈佔(今內蒙古通遼),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朱氏、鄧氏;蒙古族卓爾古特氏,世居科爾沁(今吉林科爾沁),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朱氏、周氏、康氏等。

    ④源於改姓,屬帝王賜姓為氏。當明朝建立後,便有賜他姓為朱氏以示恩寵之舉。賜姓朱氏有兩類,一為賜外族夷蠻為朱氏,藉以籠絡,以示懷柔;另一種賜姓是為了褒獎臣下,以示恩寵。

    得姓始祖

    朱挾、朱興鏡、朱振等為得姓始祖。

    遷徙傳播

    朱姓發源於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一帶。西周時,周武王封曹挾於邾(今山東曲阜東南),後部分邾人南遷至安徽丹陽、江蘇丹徒等地;戰國中葉,楚宣王滅邾國,遷邾人於楚(今湖北黃岡西北)。

    秦漢時期,朱姓已遍佈於中原和華東地區。魏晉時期,朱姓繼續南遷,但主要繁衍地仍在淮河及長江下游大部分地區。唐朝時,朱姓已出現在廣東。明朝是朱姓的鼎盛時期,朱姓迅速地向全國發展,居住在閩、粵等沿海地區的朱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清朝時,進而又有人遠徙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

  • 3 # 雜畿

    朱姓是人口超過千萬的中文姓氏之一,在現今中國排行第14位,在《百家姓》中排第17位。朱姓曾在中國歷史上建立過兩個王朝,分別是五代時期朱溫建立的後梁和朱元璋建立的明朝。起源

    堯之子丹朱的後代

    堯的兒子丹朱的後代,以“朱”為姓氏。丹朱,祁姓,所以這一支成為祁姓朱氏的起源。

    商朝宗室子期的後代

    商朝宗室子期封於赤鄉(一作郝,今山西太原),其後人或赤氏,或郝氏。又因“赤即朱”,改為朱姓。

    商朝末年的殷商宗室微子的後代

    宋微子啟的後代以宋為姓,後來宋國被齊國滅掉,後人遂改宋為朱(宋、朱字形相近),成為宋姓朱氏的起源。蔡邕在《朱公叔鼎銘》認為宋微子啟之子,姓子名朱,史稱公子朱。公子朱的子孫,以祖先名字為氏,此即後世子姓朱氏的來歷。

    曹挾的後代

    起源於曹姓,是周初曹挾的後代。成書於唐代的《元和姓纂》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姓氏專著,裡面記載:“朱,顓頊之後。周封曹挾於邾,為楚所滅,子孫去邑以為氏。”據今人考證,顓頊帝的玄孫陸終有六個兒子,陸終的第五個兒子名安,被大禹賜姓曹。周武王時封安的後裔曹俠於邾國,建都於邾(今山東曲阜東南陬村)。他的後代有的以國名為姓,稱邾氏。戰國時,邾國被楚國所滅,邾氏後人把邾字去掉右邊的“邑”旁,改姓朱氏。

    元和姓纂記載

    《元和姓纂》記載:“朱……一雲舜臣朱彪之後。”這裡的“朱彪”其他古代典籍多作“朱虎”,是虞舜時代輔佐伯益掌管山川草木鳥獸的大臣。不過,朱虎的後代在歷代史書中沒有記載。《元和姓纂》又稱,《魏書·官氏志》記載有鮮卑族渴燭渾氏、可朱渾氏在河南洛陽一併改為朱氏,這是少數民族朱氏支脈的起源。

    明朝賜姓

    源於朱襄氏,朱襄氏應該是炎帝系統中有影響的先帝之一,同時也是最早以朱名號才,為朱姓中最為古老的一支

    明太祖朱元璋

    分佈

    朱姓發源於今河南、安徽間地及江蘇省境。

    西漢朱質有二子:朱禹、朱卓。朱禹在東漢後期的黨錮之禍中被殺,子孫避難逃到丹陽(今屬江蘇)。朱卓的後裔由於任官的原因,主要是在今陝西、河南、湖北等省境內發展繁衍。

    魏晉以前,朱姓已繁衍到北方河南、山東、安徽等主要地區。

    唐末有朱葆光遷居湖南。

    東晉時有朱瑋自河南南陽徙居南康(今屬江西),其後朱熹僑寓建陽(今屬福建)。朱熹之孫朱銓回遷廬陵(今江西吉安),朱銓的5世孫朱章甫於南宋末年避亂徙居吉安府安福縣(今屬江西),後又遷至廣東興寧寧中鄉竹絲湖立業,成為朱氏興寧竹絲派一世祖。

    朱章甫的三兒子朱泗於元代徙居羅浮(今廣西東興各族自治縣東)徐田,此後,子孫繁衍,分佈於今廣西、廣東的許多地方。

    居住在閩、粵等沿海地區的朱氏,從明代開始陸續有人移居臺灣,進而又有人遠徙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

    朱姓在歷史上一直是中國南方的大姓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玩時間長了,為什麼會一隻眼睛看東西模糊而另一隻眼睛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