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新聞,看到榮耀總裁趙明的內部信,其中提到“下半年榮耀將重構海外業務模式,再造一個榮耀。”想到年初華為任正非說過:“如果在國外,你們覺得雙品牌這條路走不通,也可以品牌合併。”是不是意味著未來華為在國外會單品牌運營?或者在“榮耀”之外再打造另外一個品牌專門面向海外市場?
回覆列表
-
1 # 網際網路智慧驛站
-
2 # showrice
有可能的,因為華為的晶片是自己設計的,顯然有些國家對這個比較敏感,比如美國,為了海外市場華為有可能搞一個專門針對美國或者其他敏感國家的專屬品牌,才用高通的高階晶片作為處理器
-
3 # 繆斯的月
不會。沒有必要。
榮耀和華為的雙品牌現在來看已經相當成功了:華為劍指高階,搶奪蘋果、三星的使用者;榮耀立足網際網路手機,壓制小米、魅族,獨領風騷。
趙明的這封內部信,透露了一個資訊,那就是榮耀居安思危,已經開始佈局未來幾年的發展,這說明榮耀再也不像以前一樣追隨網際網路手機開創者小米了,而是堅定的走自己的路。
榮耀對自己的定位很清晰,無論在國內還是海外,不能是第二個華為,也不能是第二個小米,做到這一點也是不容易的。
-
4 # 居然沒有好名字了
華為很有必要換個國際品牌名,從英文發音來說huawei,英文發音不是華為,我都不知道咋給老外介紹,我問過好幾個老外,他們對華為基本沒印象,一說手機老外都是蘋果三星,意外的還有人知道小米,還有人發詢盤來採購小米
你所說的這種情況不可能哦。
經過最近兩年中國產手機市場的洗牌之後,華為的發展可以說是非常迅猛的,目前在中國產手機裡面也走到了行業老大的位置,所以重視海外的發展和擴張也是必然的,不過要說重新再建立一個新的手機品牌拓展開外市場,對華為來說並不是一個最好的辦法。
首先就是品牌建立啦。最近兩年華為雙品牌的發展還是很不錯的,雖然榮耀是後來獨立的網際網路品牌,但是經過兩年的摸爬滾打,已經成功確立了行業領先的地位。
賽諾中國網際網路手機市場H1資料,榮耀領跑
今年2月,任正非在華為消費者BG年度大會上的講話就非常重視雙品牌,並表示既然選擇走雙品牌這條路,就會一直繼續往前走,而且也會不斷審時度勢來研究如何適應客戶需求。
實際上,華為消費者業務在全球範圍內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其中“弟弟”榮耀雖然年輕,但早在2015年就成功進入了馬來西亞、印度、俄羅斯、南韓、英國、德國、法國等74個海外國家和地區市場,在東北歐、西歐、俄羅斯、南太、中東、東南亞、中亞、北非、西非等地區都有榮耀的身影。
而在海外發展兩年多時間裡,榮耀又逐步聚焦歐洲、美國、日本、俄羅斯、中東、印度等幾個核心戰略國家。
華為就更不用說了,最近幾年華為在海外發布的都是中高階機型,尤其是Mate系列、P系列等高階系列在海外的銷量都是不錯的。在大中華區、西歐、東北歐、東南亞等區域的重點國家,華為在500美元以上高階智慧手機市場份額均超過或接近10%。
可以說華為和榮耀在海外市場已經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影響力,如果這個時候再去建立一個新的品牌,重新開始發展海外市場的話就太浪費時間與精力了。畢竟目前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智慧手機市場的競爭還是非常激烈的,如果放棄現有的發展比較好的品牌而去做新品牌的話,會有點得不償失了。
其次就是這兩個品牌在海外的戰績了,根據IDC統計的資料來看,在今年的第二季度,華為(含榮耀)全球出貨量為3850萬臺(份額與蘋果相差不到1個百分點)、國內出貨量達到2350萬臺,海外銷售佔比為39%,可見華為消費者業務海外貢獻了超過三分之一業績。
而目前榮耀的增長雖然主要還是依靠中國國內市場,但是題主所說的榮耀Quattroporte趙明內部信《忘掉成績,清零再出發》中,也提到目前榮耀的海外模式是嫁接在華為終端運作模式和組織架構上的,雖然跟榮耀品牌在國內的商業模式不完全一樣,但是依託現在中國市場的支撐,榮耀的海外轉型也還是有很充足的時間的。不僅要讓海外市場跟上國內市場,更是要在國外“再造一個榮耀”,預計2018年下半年海外市場進入快速發展期。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再造一個榮耀”可以理解為“再造一個榮耀式網際網路手機模式”,而非“新榮耀”品牌。
趙明內部信
近日,榮耀Quattroporte趙明在接受採訪時還表示:“榮耀芬蘭最新市場份額已超過20%,俄羅斯已經接近10%,俄羅斯市場今年跟去年相比翻了一番,預計到年底能接近10%。”這說明,榮耀正是以“年輕的故事、年輕的科技品牌”定位,在海外市場得以迅速擴張和成長。
榮耀的海外市場發展迅猛,從今年胡歌代言的榮耀9就能看出來,上個月趙明在榮耀9上市28天后宣佈這款手機全球出貨量突破100萬,其中海鷗灰版在海外的出貨率已經超過40%。這也說明榮耀的國際影響力也很大,在海外市場上的實力已經不容小覷。
由此可見,華為在海外的發展還是會以雙品牌為主,而之前任正非提到的“品牌合併”也只是在雙品牌道路走不通的情況下進行戰略轉型的權宜之計。
既然目前這兩個品牌在海外的發展十分順利,而且轉型時間又很充足的話,華為肯定還是願意讓雙品牌在海外取得更好的成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