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檔案館

    和丘吉爾沒關係,冷戰始於第2次世界大戰後初期,終於1991年蘇聯解體,持續四十多年。在這段時期內,冷戰成為國際關係的主旋律,對世界各國乃至整個國際格局的演變產生了重大影響,至今餘波猶存。

    1.冷戰的起源

    對冷戰研究,起源問題是重中之重。中外學者圍繞冷戰起源,就各大國應負何種責任、起了何種作用、誰是主動挑起者等問題展開討論。西方有學者認為,蘇聯是冷戰的發動者,正是因為蘇聯追求和擴大勢力範圍,企圖透過世界革命使蘇聯式的共產主義統治整個世界,美國才做出必要的反應,以防止“極權主義”的蔓延,從而保障“自由世界”之安全。

    在中國,學術界關於冷戰起源主要有四種觀點。

    其一是“美國霸權論”。有學者認為,造成冷戰緊張局勢的根源在於美國推行霸權主義的全球戰略,美國必須對冷戰承擔主要責任。從兩大陣營形成的基本過程看,也反映出美國是冷戰的責任者。因此,冷戰是由美國醞釀和發動的,蘇聯只是被動的應戰者。這種觀點曾長期是中國學術界的主流觀點。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相繼提出了下列其他不同觀點。

    其二是“美蘇共振論”。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冷戰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是雙方行為的結果,並非美國單方面對蘇聯發動的,或僅僅是由美國的政策和措施引起的。雙方在東歐、德國、黑海海峽、伊朗、東亞等問題上共振互動,矛盾愈演愈烈。從蘇聯來看,二戰後蘇聯的外交政策注重主動出擊,擴充套件勢力範圍,但由於實力所限,其主動出擊行動是有限度的:斯大林的主要目標是在二戰後利用蘇聯的實力建立一個與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對立的社會主義世界體系,而不是掀起一場全世界的社會主義革命。然而美國錯誤地將此視為向全球擴張共產主義,制訂了全面遏制蘇聯的強硬政策,冷戰因此而爆發。冷戰的爆發在相當程度上源於超級大國決策者們對二戰後世界形勢和對方行為的誤判。蘇聯與美國對冷戰的爆發一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其三是“綜合作用論”。這種觀點認為冷戰的起源是個十分複雜的問題,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導致冷戰的一些重要因素包括:美蘇在戰時的軍事合作就孕育著衝突的種子;美國政府旨在支配世界的全球戰略;美國統治階級根深蒂固的反共意識形態使其把蘇聯的對外政策目標視為謀求世界性擴張;美國的實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迅速膨脹,刺激了它到處擴張的慾望及遏制蘇聯的自信;蘇聯在波蘭問題上的大國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刺激了美國政府內外的反蘇情緒;在伊朗和黑海海峽問題上違反國際關係準則的做法成為美國對蘇聯強硬方針的一個誘因;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不同社會制度及意識形態的抗爭;蘇聯保障國家安全戰略與美國稱霸全球戰略的碰撞;原子武器的出現增強了美國的實力,加速了冷戰的爆發。還有學者從三個層面剖析了冷戰的緣起,“從國際層次上看,意識形態的差異和二戰後地緣政治因素逐漸使東西方形成戰略對峙,雙方互感‘安全威脅”’;“從國家層面來看,美國綜合國力和核武器的優勢,使美國確立了‘領導世界’的國際戰略,並首先採取對蘇強硬政策”;“從決策者個人層面看,‘政治現實主義’理論家的政策建議則是促成華盛頓選擇‘遏制’道路的重要因素”。

    其四是“英國主動論”。關於冷戰的起源,學術界一般強調美國的作用而忽視英國的影響。近年來中國學者進行了有益的探討。就西方國家來說,冷戰的主力是美國,但英國等西歐國家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沒有英國和其他西歐國家的積極響應、配合、推動和促進,美國也是孤掌難鳴的,因為畢竟冷戰的主戰場是在歐洲,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是被西歐國家請來打冷戰的。在整個冷戰形成過程中,英國政府起了三個方面的作用:一是充當美國的政治導師,鼓動美國走上冷戰道路;二是在美國舉起冷戰帥旗前擔任臨時主帥;三是在冷戰開始後做冷戰的急先鋒。有學者甚至認為,英國不僅是實行對蘇遏制政策的急先鋒,而且是西方遏制蘇聯的促成者。

    2.冷戰的影響

    學者們一般對冷戰持否定觀點,認為美蘇冷戰把世界人為地割裂為對峙的兩部分,把人類拖入戰爭的邊緣。

    但是也有學者從另外的角度闡釋冷戰的影響。有學者指出,作為20世紀最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冷戰是和平狀態與戰爭狀態的一種交叉與共存。鑑於冷戰並未演變為一場將全人類引向毀滅的浩劫(儘管從冷戰時期國際衝突的邏輯和人類所掌握的技術手段來看,是存在著這種可能性的),冷戰更多的是一種和平狀態,而不是一種戰爭狀態。因此,“冷戰”應被當做一種中性的歷史表述詞語,而不應被當做一種在總體上來看帶有負面含義的歷史概念。

    還有學者指出,冷戰是20世紀下半葉的一場影響著世界的美蘇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決賽”。最後,蘇聯式的社會主義及其國際關係模式徹底失敗。不過,冷戰對美國國際地位的影響也有另一方面:多半出於冷戰的需要,美國在二戰後寬待德國和日本,促使中西歐一體化起步,在客觀上有力地促成德、日成為世界一流經濟強國,成為美國的競爭對手;源自冷戰的軍備競賽和一定程度上源自冷戰的反美恐怖主義勢力,實際上結束了兩個世紀以來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給予美國的不易受傷害性。歷史有可能最終證明,冷戰的真正結果並非美國的真正勝利。

    3.關於意識形態及其在冷戰時期國際關係中的作用

    冷戰從一開始便表現為兩種對立的意識形態——共產主義與自由資本主義之間的交鋒。冷戰期間兩大陣營的劃分,意識形態是一個重要的標杆。它們之間的衝突,並不僅僅是一場決定雙方力量孰強孰弱的爭鬥,更是一場涉及雙方制度孰優孰劣的競賽。一般認為,冷戰的結束以蘇聯的解體為標誌。然而,這種解體並不是蘇聯在經濟上全面崩潰或在軍事上為西方國家所戰敗的結果。就其深層根源而言,造成蘇聯及其陣營解體的原因,是蘇聯和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在經歷了冷戰時期近半個世紀的國際對抗後一種思想行為上的“內在投降”。在這裡,起決定作用的並不是物質的力量,而是思想與意識形態的力量。

    以往一些學者認為,在冷戰時期決策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決策者們對於國家“至關重要的安全利益”的考慮,而不是意識形態承諾。但是,隨著冷戰的結束,越來越多的學者提出,意識形態因素在冷戰時期國際關係演變中起到了重大的、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具有相同或相似意識形態信仰的國家會由於意識形態的因素而結合到一起,也會出於意識形態的原因而分手。意識形態為決策過程和結果提供合法性的依據,信念和信仰構成的道義作用有時超過了純粹的物質力量。

    但是,意識形態因素的作用是有侷限性的,它的力量會隨著人民對它支援的減弱而消退,在政策制訂與實施過程中的影響力也必定會不斷減弱。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為什麼冷戰越發展到後期,意識形態因素在國際關係中所起的作用在總體上越來越不突出的原因所在

  • 2 # 咖哩咖哩醬

    丘吉爾的鐵幕演講的目標之一就是動盪的美蘇兩極格局,這已經達到了大英帝國再次統治世界的格局,但這只是其中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的影響力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她不再是野蠻無知的沙皇俄國,而是擁有強大軍事實力的紅色帝國,可以統治整個世界的一半。面對紅色洪流帶到西歐的力量,英國和丘吉爾一直顫抖。自古以來,資本主義就壓迫工農,壓迫窮人。現在,這批工人階級軍隊已經變得更強大,可能沒有動員其國家的工人階級,這引起了國家動盪。面對來自蘇聯的強大壓力,英國不得不依靠強大的美國作為盟友,在柏林牆的西端共同抵抗這一壓力。英國更不會激怒美國和蘇聯之間的冷戰,而是更傾向於穩定社會和國家。在美國,出現了由美國控制蘇聯霸權的兩層結構,對英國的國家安全非常重要。寧失去霸權,保護國家政治。

  • 3 # 鐵血大何講歷史

    丘吉爾鐵幕演說的目的之一,就是動盪美蘇兩極格局,已達到大英帝國重新主宰世界的格局,但這只是其中之一。二戰結束後,蘇聯的影響力迅速擴散到全球,她已不是那個野蠻無知的沙俄了,而是軍事實力雄厚,可以稱霸半個世界的紅色帝國,面對紅色洪流湧向西歐的威機,英國以及丘吉爾無不瑟瑟發抖,自古資本主義壓榨工農,壓迫窮人,如今,這群工人階級的軍隊強大起來了,未必不發動其國家的工人階層,從而引起國家的動盪。面對蘇聯的強大壓力,英國不得已不借助強大美國作為盟友,一起在柏林牆的西端抵擋住這股壓力,比起挑起美蘇冷戰,英國更傾向於穩固社會,國家,所以,一圖拉攏美國,出現以美強蘇霸的兩級格局,對英國的國家安全來說非常重要。寧失霸主,保全國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極限挑戰》第三季沒有前兩季有意思,該如何才能走出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