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ianxiaoqingqing
-
2 # 水說心理話
講幾個比較真實的經歷,之前從事過0-1歲嬰幼兒的早教開發和親子課程,在這個過程中,也曾經接觸到了很多母親,在這些母親中,約有60%都有和自己的孩子分離後的一種焦慮和恐慌感,只要是不影響自身的心理健康就不是什麼大問題。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的確是女性的心理根源中一直存在的一種心理反應,有了孩子之後,這種反應會更加強烈。
從你的描述來看,孩子才1歲多,其實不管是孩子還是母親,在這段時間內,都是彼此互相需要的,誰離開誰心理都不會好受,但是就於你目前的工作時間,可能還需要持續一段時間。希望可以通過幾個方法能夠讓你得到一些情緒上的寬慰:
1、既然不能回去,其實也可以透過網路影片進行見面,雖然觸控不到孩子,但是也的確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
2、別和自己的情緒做對抗,目前從你的心理過程來看,你的心理矛盾不僅僅來源於見不到孩子的這種焦慮,更有你既強迫自己忘記這種感受,又不想忘記那種和孩子在一起的溫暖的矛盾。其實,作為一個母親來說,這種心理反應是很正常的,你既不用覺得這是什麼焦慮情緒,其實也不用為這種情緒的發生而難過。你需要做的是認可自己是一名母親,認可自己的情緒是一種正常的反應,這種對於情緒的處理方式其實要比你強迫自己忘記要好的多。
也正是因為這種母性是與生俱來的,所以只要透過見面可能才能解決,但是希望這兩個建議可以幫到你。
-
3 # 心能源心理
謝邀!看到這個問題,首先我感受到的是一位母親的愛,高爾基說: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但法國有一句諺語也說道: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親卻是堅強的。從你的描述中,我看到你的堅強被與寶寶的分離造成的焦慮所替代,即便你的問題是自己的焦慮而不是寶寶的,我也想先講一講關於幼兒的分離焦慮問題:
幼兒的分離焦慮指嬰兒離開母親,遭遇陌生人和陌生環境的情況下,產生驚恐、躲避反應。這時候會出現恐懼警覺行為,痛苦、憤怒等情緒,以及求助、反抗、警惕、謹慎等行為。其處於分離焦慮階段時,身心都會受到影響,他們睡眠不好,易受驚擾,食慾不良,甚至出現行為問題。
根據概念中所講到的陌生人和陌生環境這一基本前提,你的寶寶是不太可能出現分離焦慮的。而且你的寶寶已經一歲多,從嬰兒的社會性依賴所劃分的階段來看,應該已經開始處於“互惠關係形成階段”,在此階段,嬰兒能把母親當做交往的夥伴,對母親的依戀目標有所調整,能夠理解母親需要離開自己的原因,並相信母親愛自己,肯定會回來,因此能夠接受母親暫時離開。
一、基本情況
所以,基本可以說問題是出在母親自己的身上,你講到:“工作單位在另外一個鄉鎮,還挺遠的,所以每週五回來,週日或者週一再去工作。”(是每週只在家兩三天嗎?)而出現焦慮情緒,首先,我想這是天下所有父母都會有的正常情緒反應,這種天性促使我們維護親情,保護我們的後代,所謂可憐天下父母心,我們之所以歌頌母愛,正是這種天性保證了人類乃至整個自然界的繁衍生息。其次,你的情況雖然任何人面對時都可能造成不安,但卻看似並不能導致你如今“暗自流淚”的程度。
二、存在問題(可能性)
舉例:華哥在諮詢過程中,有很多媽媽都會因為和孩子分床的問題而糾結:這些糾結只是意識層面的,淺層面的。那媽媽們真正糾結的是什麼?多年前的案例:媽媽帶著上六年級的兒子找到我,反映自己的兒子膽小、敏感、不獨立。上六年級了,雖然家離學校步行也就幾分鐘,卻從來都是要求媽媽接送。在諮詢過程中,媽媽說到了一個細節,說從兒子出生到現在,一直和自己睡一張床,從沒分開過!華哥非常詫異,就問這位媽媽:”難道你不知道這麼做對孩子不好嗎?“媽媽的回答讓我哭笑不得!她說:我知道這麼做對孩子不好,但現在不摟,以後更撈不著摟了。。。
舉例:日落月升,春去冬來,自然的季節變換,冷暖自知。但是有一種冷,真的讓人很冷,那就是“媽媽覺得你冷”。也許是文化使然,我們華人不大敢有自己的生活:父母,生活的全部是孩子;孩子,生活的全部是去完成父母的要求,努力讓父母滿意。於是“媽媽覺得你冷、媽媽覺得你餓、媽媽覺得你該學習了、媽媽覺得你不能玩了、媽媽覺得你該結婚了”……等等等等,就成為了媽媽們的習慣和口頭語。但是這些習慣和口頭語真的讓華哥心冷。
分離不是問題,也不值得焦慮和糾結?媽媽們真正焦慮的是什麼?真正糾結的又是什麼?華哥覺得,不是孩子離不開媽媽,而是媽媽離不開孩子!而從媽媽對孩子的依賴和關注來看,這位媽媽似乎沒有自己的生活,沒有價值感和存在感,所以她透過對孩子的依賴和關注,達到控制的目的,從而讓自己有存在感。 媽媽的焦慮與孩子無關,是源於自己的不自信,沒有安全感。我們都是努力去做別人眼裡最好的自己。而孩子只想做自己最喜歡的自己。這樣活得很壓抑、很辛苦。
三、建議方法
父母的不自信,透過我們的焦慮傳遞給孩子,孩子長大後又不自信,孩子的不自信在結婚之後又影響他的孩子,這就形成了一種惡性的迴圈。
生活中:我經常會講到一個例子。在英國他們做了一個實驗,很簡單,他們問了成年人和孩子同樣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假設你可以隨便換一個身體部位的話,你會換哪兒?成年人的回答大體是這樣幾種情況:我覺得我長得太醜,要換一張臉;我覺得體型不好,要換一個好的體型;或者我的腿太短了,要換兩條大長腿等等。孩子的回答和成人是不一樣的:黑人小孩說想換一張嘴,換成鯊魚嘴,因為這樣,一次可以吃更多的東西;白人小女孩說兔子很好玩,所以想長兩隻兔子耳朵。這兩種回答有什麼不同呢?我會跟家長講,成年人的回答反映了普遍的心理需求是我們都很忙,但是我們都是努力去做別人眼裡最好的自己。而孩子只想做自己最喜歡的自己。
工作中:多去欣賞自己的優點,少去關注自己的缺點。這是我們第一個提到的點,多去欣賞自己。我們的大腦只能有一個觀點,不能存在兩個相沖突的觀點,比方說不能存在既醜又漂亮,要麼醜要麼漂亮,不可能兩者同時存在。所以這些不自信的人,腦袋裡一定會反覆出現:我不行、我不夠好、我比不上別人。那這個可以試著自己跟自己的對話來改變它。不自信的人,偶爾做一件事情做得很好,領導表揚他。當領導表揚他,除了高興之外,還有一些不好意思,這時候我們可能會說不是我做得好,是我運氣比較好或者說同事比較給力,他們幫我幫的比較多。其實這些話表面上是謙虛,但傳遞出來的就是對自己的不信任,所以在這個時候這些朋友要真正解決這些問題的話,不是我幾句話就可以解決的。但是有一個方法可以試試看,比方說,以後再做事情比較漂亮的時候,領導誇我或者不誇我,都要對自己說:“對,這就是我。我就應該做得很好。”
自信:自信一定是建立在自我欣賞上。人這一生,哪一階段人最自信?就是小孩,沒有知識、沒有學歷、沒有文憑,就是自信。為什麼?因為他們對自我是很欣賞的,以自我為中心,他不在乎別人。當我們長大,我們在乎的人越來越多。其實我聽過一首歌,叫做《忙與盲》。在這首歌裡,有一句歌詞打動了我,是我們都很忙,但自己是為了自己的理想還是為了不讓別人失望。我覺得這句話針對案例中的人,真的應該好好想一想。
心能源團隊——“綻放自我,溫暖世界”
-
4 # 希樸羊
看到問題以為是要怎麼克服孩子的分離焦慮,原來是媽媽與孩子分開的焦慮感。
有一句話說“分離焦慮是檢驗一切情感的基礎”。所以,作為一個媽媽,在離開孩子後有這樣的感受是可以理解的。
我想有兩個方法。
1)在過去的時候,你是否也曾體驗過這樣的分離焦慮,當你要和自己親近的人分開。你曾經用過什麼樣的方式對你來說是比較有效的。對你來說是比較舒服的。比如,雖然沒有辦法見到,但是可以有一件寶寶的東西在身邊,會讓你感覺好一些嗎?焦慮是一種情緒,所以如果可以的話,可以想一想對於你自己而言比較有效的緩解這種情緒的好方法。
2)從你的描述中,你需要跟孩子分開的時間很長,雖然由於地點的原因沒有辦法見到,是不是有其他的方式可以代替呢。比如給孩子打電話的方式,或者跟孩子的主要照料者進行溝通來了解孩子每日的日常生活,以這樣的方式讓你更多得貼近孩子的日常生活,看看是否對你來說是有效的。
還有兩個需要提醒你的點是,媽媽的焦慮情緒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孩子。祝你早日調整好。還有一個點是在與一些生完寶寶但是無法和孩子在一起的媽媽們曾經溝透過,和寶寶分開對於她們來說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也給他們帶來很多消極的體驗,如果你也覺得感受很糟糕,希望可以順利經過這段時間,做好調整,相信寶寶也會感受到你對他的愛。希望有所幫助。
-
5 # 心岸姐姐幫你成長
和孩子分開是很難過,你為了工作,挺不容易的。
可以經常影片,借用網路,每天下班後可以聊聊天。
一週能見一次,這個還是有盼頭的,心裡有,在精神上沒分開,這樣安慰自己。
有分離焦慮的人,和小時候有關係
你和你母親的關係
如果母嬰關係是安全型的
媽媽不在,但有內在的媽媽,依然可以孤獨地自己玩,也不哭
如果沒有建立好母嬰關係,媽媽離開孩子會焦慮。
你現在估計是把你的心理投射到你和你孩子的關係上了
把你原始的分離焦慮激活了
所以你感覺更嚴重
努力調節,多和你老公聯絡,說話,和孩子影片。
-
6 # 健心家園App
你好,作為一個母親,孩子還這麼小。每週要和孩子分開5天,我相信任何一個母親都會感到捨不得,尤其在最開始的階段,會哭泣難過都是正常的,如果你沒有這些情感反而不正常了。但大多數人隨著時間可以逐漸適應,悲傷地情緒會逐漸好轉,這也是我們的自我調整和修復能力。
如果你描述的這種情況每天都會出現,持續超過2周的話,確實需要重視,如果已經影響到了你的正常工作,那麼最好第一時間去就醫。因為必要的時候,服藥可以有效的控制症狀。
消極情緒的產生原因如果情況還沒有嚴重到需要服藥的程度,那麼心理調節是首選,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這裡其實讓你覺得焦慮,難過的根本原因並不是和孩子分離,而是你如何看待這種分離。例如:
如果你覺得這樣就不是一個好媽媽——那麼你一定會難過
如果你覺得這樣孩子會得不到好的照顧——那你你一定會焦慮
這就是消極情緒產生的原因,並不是遇到的人或者事,而是我們看待他們的想法和認知決定了會有什麼樣的情緒。試著問問自己,如果是自己的閨蜜面臨同樣的問題,你會如何勸她呢?
我們總是容易對自己太過苛刻,對自己的要求太高。越是這樣的時候越要對自己更寬容一些,如果現實不能改變,那就要讓自己接受這個現實,在能力範圍內儘量做到讓自己安心。而對於無法控制的事要試著放手,其實很多時候事情遠沒有我們想象的糟糕,只是自己嚇唬自己。
調節的方法調節情緒的關鍵是轉變歪曲的認知和思維模式,也就是俗稱的心態。心態變了情緒自然就會好轉。可以嘗試自學認知行為療法(CBT)和正念認知療法(MBCT)如果自己做不到,請求助專業人士幫助。
首先我要說的是不是寶寶的分離焦慮症而是我的,我的工作單位在另外一個鄉鎮,還挺遠的,所以每週五回來,週日或者週一再去工作。每次一離開寶貝(寶貝才一歲多點),就感覺特別不捨,暗自流淚,不喜歡這種難過感覺。寶寶又不能帶過去,因為沒人帶。我該如何克服這種感覺呢,邊流淚邊打字。
回覆列表
我覺得這不能算是焦慮症,做母親的哪個捨得離開年幼的孩子呢?但為了工作為了生活又不得不這樣做,有些人可能不會像你反應這麼強烈,有些人可能很快就適應了,孩子在家有老人看著,你應該放心,與你一樣跟孩子兩地分離的人很多很多,還有很多孩子從小就跟爺爺奶奶長大,一樣健康快樂,所以你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何況你週末還能跟孩子在一起,什麼事情都會有個過渡和適應,慢慢就會好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