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度度看看

    關於含元殿結構為單簷亦或是重簷結構的問題,當今諸論點的考證與資料引述皆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如:傅熹年先生的觀點以單廡結構為中心二加以考據論證。然就而今唐代斷代史不斷完善與推論,曾有含元殿“四鴟尾落。”的不確定性,並未作證其單廡結構的完整論證體系,且有所出入。

    唐代公元七世紀前後,且至於元和年間歷史直至今日仍保有大量缺失,有久經戰亂。於龍首原宮殿遺址地基分佈的考證,可較為清晰地推演建築物入深,及橫長,然就建築本身結構仍存在大量演繹及推測性。

  • 2 # 沾化東李宅

    大明宮含元殿是唐京師長安城大明宮的大朝正殿,世界文化遺產,也是唐長安城的標誌建築,建成於龍朔三年(663年),毀於僖宗光啟二年(886年),其間逢元旦、冬至,皇帝大多在這裡舉行大朝賀活動。

    含元殿為三出闕宮殿結構,殿堂坐於三重高臺上,臺基高15米,東西長77米,南北寬43米,總跨度與丹鳳門近似約200米,殿前有水渠,渠上有五座橋樑。殿前至丹鳳門間有廣場和專供皇帝出入宮城的御道。這一建築組群,構成了唐代大明宮內規模宏偉、禮制莊嚴的外朝聽政區域,是唐王朝的皇權象徵和國家標誌。

    含元殿為一建築群體,主殿面闊十一間,坐落於三層大臺之上。殿前方左右兩側稍前處,建有翔鸞閣和棲鳳閣,二閣作三重子母闕的形式,下有高大的磚砌墩臺。殿兩側為鐘鼓二樓,殿下有倚靠臺壁盤旋而上的長達75米的龍尾道,整個建築群呈巨大的“凹”字形。含元殿體量巨大,氣勢壯麗,極富精神震懾力。並影響明清紫禁城的午門形制。

    唐詩中的“千官望長安,萬國拜含元”、“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等詩句,就是描寫含元殿大朝會的盛況。含元殿是大唐建築的傑出代表。

    含元殿遺址位於自強東路革新街北口,儲存較為完整。2003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日本三方合作實施的含元殿遺址保護工程實現全面竣工;2004年,日本政府無償文化援助的文物陳列館和磚窯址保護廳相繼建成,陳列館展出大明宮遺址出土的文物標本。2014年,和大明宮整體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 3 # 隨便看認真說

    唐代大明宮的正殿,殿基高於坡下15米,主殿面闊13間,進深6間,坐落於三層大臺之上。殿前方左右分峙翔鸞、棲鳳二閣,殿兩側為鐘鼓二樓,殿、閣、樓之間有飛廊相連,成“凹”字形,是周漢以來“闕”制的發展。含元殿兩側翔鸞、棲鳳二閣之下有倚靠臺壁盤旋而上的的龍尾道。含元殿在“凹”形平面上組合大殿高閣,相互呼應,輪廓起伏,體量巨大,氣勢偉麗,開朗而輝煌,極富精神震懾力。古時有人形容它的氣魄“如日之升”、“如在霄漢”,不愧為大唐建築傑出的代表。

    含元殿662年開始營建,翌年建成,以後的200多年間一直被使用,是舉行國家儀式、大典之處,所謂“千官望長安,萬國拜含元”、“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就是描寫含元殿大朝會的盛況。新發現的唐代殿前渠道位於含元殿遺址土臺以南130米處, 東西走向,已探知長度為400餘米。從部分試掘區看,渠道在唐代時南北寬約4米、深約1.6米,渠道兩壁較直,區域性有砌磚護岸現象。在渠道遺址上,考古人員還清理出3座唐代木橋遺存,其中中央一橋正與含元殿中心相對,從橋樁柱洞的遺蹟可知,橋東西長約17米、南北寬約4.3米。東西兩橋則與百官上朝前暫時休息的東、西朝堂南北相對,其作用猶如後世皇帝宮殿建築中的“金水橋”。下為建築考古學家楊鴻勳先生復原的副階重簷版含元殿。遺憾的是,如此壯麗的宮殿,於886年毀於戰火。

    根據唐代李華《含元殿賦》記載,含元殿被認為是副階重簷,古建築泰斗楊鴻勳先生在《宮殿考古通論》中亦考證為重簷。然而據傅熹年先生在《對含元殿遺址及其原狀再探討》中考證其為單簷建築,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含元殿復原模型即採用單簷方案。

    從目前國內尚存為數不多的唐代建築遺存和日本的部分唐風建築推斷,唐代建築尚單簷,我個人更傾向於單簷,且是單簷廡殿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做用友U8的二次開發,所用的開發語言是java,一點思路都沒有,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