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永遠的孩子王
-
2 # 樂媽醫生
幼兒時期注意和寶寶多說話多交流,培養語言能力,引導寶寶多思考,鍛鍊邏輯思維,帶寶寶多出去走走,增長寶寶的見識
-
3 # 螢火教育學習社
幼兒時期開發思維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視覺→顏色、圖片和影片。主要開發孩子的視覺系統,看到的事物,經過引導產生聯想,進而開發思維。
第二:聽覺→聲音、音樂和音訊。主要開發孩子的聽覺系統,聽到的聲音,經過引導產生冥想,進而開發思維。
第三:觸覺→玩具、文具和模具。主要開發孩子的動手能力,觸控的物品,經過自我隨意擺弄,產生動手興趣,進而開發思維。
-
4 # 楊章林555
卷子擺在面前,題目還是要做的。幼兒時期開發孩子思維,這的確是行家的“心路”。我從事“幼師”教育多年,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我們的幼師開課,音樂美術舞蹈都是主科,大賽小賽不斷,真是“風光無限”。離開校園之後呢?
語文數學幼教心理學,好像都成了陪襯。如果我們把一個人的知識構成比作一棵樹,主幹應該是語文,數學可以看作枝椏,音樂舞蹈書法美術可能要委屈一下,噹噹葉子(有例外)。幼師學生將來都是我們的孩子離開家的第一任老師。教孩子唱歌跳舞繪畫很吸引家長眼球,看得見摸得著,很容易收穫讚揚和笑聲。開心過後呢?當然,也不是沒有收穫。
從長遠來看,陪伴孩子在玩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對話,感受客觀的和諧的語言帶來的無盡好處,為孩子的明天“能說會道”打下良好而紮實的基礎,對孩子來說應該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無論學習工作生活,有良好的語言素養,人生的微笑都要多一些。
我們生活中的許許多多不愉快大都來自語言,這種現象我把它稱之為“語言災難”。批評語言的語言實在多得數不勝數:惡毒的、居心叵測的、愚蠢的等等,統統能作語言的定語。我們交往中的障礙,大都來自“不會說話”。家庭中的、單位裡的、寨子頭的矛盾,有幾個不是語言衝突引起的?就拿“悟空問答”交流平臺來說,“發言”的都是知識分子,一些“評論”所使用的語言實在是不敢“恭維”,換了"帽子”粗俗還是粗俗。不管是辯論交流,在和諧裡找對錯才是“正道”,目的是“去偽存真”,不是“狗血淋頭”。生活中會說話的人往往都是快樂的。
數學算術。從小學到高中,從家庭到社會,從私人聚會到工作單位,數學算術都和生活息息相關,不會“算賬”是要“吃虧”的。
總的來說,從幼兒時期就注重開發孩子語言算術的思維,打下良好的基礎,對孩子的明天可能要好些。
回覆列表
幼兒時期開發思維,不是單純的開發幼兒的某一方面思維,而是全面開發。
1.語言方面。從幼兒開始咿呀學語的時候,家長就應該重視幼兒語言思維的訓練,現在很多家長每天專注力都用在手機,電腦上,只要孩子不哭不鬧,不影響自己就OK。別忘了,幼兒時期語言思維訓練從12個月就開始了,如果每天家長都不停的和孩子進行語言交流,孩子大腦潛移默化接受訊號,語言方面就會發育特別快,說話也會比較早。這就是我們常說上了幼兒園孩子會說話特別快的原因——多說!
2.聽力思維的訓練。幼兒時期,聽力方面的感知,主要看孩子的眼神和表情。利用聲音的遠近和方向,訓練孩子的聽力感知能力,孩子的眼神兒會隨著聲音的變化有不同的表現。表情也會因為聲音的變化出現,樂!驚?怕!喜歡!……等各種表情。
3.感覺統合訓練。幼兒進入爬,坐,走時期,感覺統合就逐步在訓練當中,這個時期家長儘量鍛鍊孩子自己能完成的動作儘量讓他自己做,用手拿,用腳蹬,匍匐前進,站起來走路等等,只要孩子主觀願望想自己完成,就放手鍛鍊他,這樣大腦,心,眼睛,和手同時在支配孩子表達他的動作是做什麼。尤其是孩子剛會走的時候,一定要鍛鍊他自己走,哪怕孩子走路不穩,也要讓他多走,即使摔跟頭,也要鍛鍊他,千萬不要總是抱著孩子,這個階段,孩子平衡感發育最佳時期,肢體動作協調能力差,一定要充分的鍛鍊孩子。否則到了孩子長大了平衡感也會有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