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超媽育兒大全
-
2 # 使用者103895006461
讓孩子先從家人的彼此敬重做起,再學習善待他人,在家跟在外使用同一套禮貌標準,孩子也不用因為外出而神經緊繃、特別表現。人品的建立、禮貌的教養應由內而外的根深蒂固,如果在家做得很自然,外出就不會手足無措。
從家庭養成的禮貌教育,更容易從小處著力而深化家庭是基本禮貌最好的啟蒙地與養成所,因為父母通常比其他人更在乎孩子真正的利益,所以,瞭解禮貌是安身與處事基礎的父母,一定會更貫徹此中的教養。也因為基礎是從家庭打起的,所以孩子被教養的禮貌通常很細緻,涉及食、衣、住、行種種小節,是最自然有用的,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舉手投足。
為什麼家庭是教導與訓練禮貌最好的地方?如果你也是抱怨孩子在外不肯跟人打招呼的父母,應該先回頭檢視,孩子起床時是否主動地問早安、睡前是否道晚安,用餐或進食前是否會跟家人彼此招呼並等候?一個孩子如果在家都能自然、喜悅地禮貌生活,外出要學打招呼一定不難。
禮貌,也能表現一個人的友善態度和語言美感禮貌是一個人友善與美感的表現。我們與人萍水相逢時,往往就是倚賴禮貌來決定氣氛愉不愉快。有禮貌才能讓大家相處時不感到尷尬,而注意細節可以培養語言的美感。比如說,小時候我們都被教導了該如何正確地使用「你、我、他」,但現在的孩子卻會指著長輩喊「你」,或指著爸爸對媽媽說「他」怎麼樣。更有些父母彼此提及子女時,用的是「你兒子」、「你女兒」,好像跟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父母如果不能體會這有什麼不適當,只要反過來想,你有兩個孩子,其中一個跟另一個說起你自己時用的是「你媽媽」而不是「媽媽」,就不難了解為什麼這種用法太粗糙。
禮貌的品德是一種內隱的學習,惡補不來的真誠是做人的第一個原則,在「真、善、美」中,真是第一個必要條件,不真就是虛偽,就談不上善與美。人一定要誠於中,方能形於外,若在家中對父母不禮貌,在外雖然暫時假裝有禮,時間久了,馬腳一定會露出來。品德是一種內隱的學習,補不來的,任何人只有做自己才會快樂,每天假裝自己不是那種人,日子會過得很辛苦。
比如說英國階級分明,即使在二十世紀初,都還有明顯的階級之分,那麼,怎麼知道這個人是上層階級的人呢?主要是看他的言語談吐和舉手投足的風度,而這是從小在家庭中的教養。撒切爾夫人,雖然她做到英國首相,念過最好的大學,但貴族後裔們仍然能從她的書語之間,知道她是來自中產階級的商人家庭。原來父母在家中的行為竟有這麼大的影響力,能左右孩子在外的行為。
所以,父母不可以認為孩子在家中放肆,出外就會好。同時,父母是生養自己的人,對父母大小聲、說話不禮貌,真是忘恩負義的行為。飲水思源,沒有父母就沒有今天的你,而「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若對父母不孝,也不可能對國家盡忠、對朋友有義。
人在說謊時,要比說真話動用更多大腦的資源在實驗上,我們看到人在說謊時,會用到比說真話時更多的大腦資源。因為說了謊話就必須繼續說,才不會露出馬腳,所以大腦要花很多的資源去記得你曾經對什麼人講過什麼話;但是如果說實話,因為只有一個版本,就不必花腦力去記。人是比較喜歡說實話的,因為大腦很懶,它希望用最少氣就可以過一天(這是諾貝爾獎得主卡納曼( Daniel Kahneman )的名言)。
我們也的確在實驗中看到,大腦則額葉皮質在說真話和說假話時的血流量各有不同。所以人如果有選擇,他會講真話;通常是被逼急了,才會用謊話來脫身。但反社會人格的人是例外,他們說謊欺騙是家常便飯,毫不覺得內疚,實驗發現,他們在所謂「道德的腦」這個大腦部位有缺失,所以把說謊欺騙視為稀鬆平常。
不要小看稱呼,它展現的是你對孩子的教養我們可以讓孩子在家裡隨意一點,但是在外面一定要莊重,不然人家會以為你的孩子沒有家教。但是不管在家或在外,核心的禮貌並不因此而有所不同,因為它是一種「誠於中,形於外」的表現,如果不是這樣,那種禮貌就是虛偽。其實,越是親近的人,禮貌才更重要,因為維持一份關係最重要的是「敬」,沒有尊敬,關係不會長久,對父母更要敬,孔子說:「不敬,何以別乎?」
回覆列表
其實孩子的禮貌教育,也是家長的禮貌教育,如果做一個懂事的家長
“熊孩子”這3個字幾乎都快成為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相信很多人都會遇到孩子大吵大鬧,故意惹事的事情。
對於外人來說內心都會有一種嫌棄,而對於父母本人來說,有時候又是更多的無奈。
孩子可不是說聽話就聽話的,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管教孩子呢?
家住在湖北武漢洪山區的陳爸爸有個兒子叫小軍,今年10歲。
陳爸爸叫來兒子,但小軍否認。
保安離開後,陳爸爸將兒子拉到身邊,循循善誘,小軍這才承認自己確實亂按了電梯。
陳爸爸教育兒子,亂按電梯不僅會耽誤其他人乘坐電梯,還會影響執行安全。
並要求和孩子一起寫一份檢討書給大家道歉。
在爸爸的指導下,小軍哭著寫完了檢討書。
陳爸爸的那份檢討書上,把這件事的經過簡單講明後,最後他這樣說:
“作為家長,對孩子的行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向大家道歉,並請大家一起監督孩子的行為。”
“孩子難免犯錯,家長很棒。所以大家很多時候並不是不能理解熊孩子,真正不能接受的是熊家長。”
2可怕的不是熊孩子,而是熊家長每個人都是從小時候過來的,對於小孩子會做出的一些錯事,大家都能夠表示理解。
但是為什麼熊孩子如今卻成為了人見人怕的代名詞呢?
歸根結底都是在遇到熊孩子時,背後那些“熊家長”的不作為。
曾經有一個新聞,因嫌樓外施工的電鑽聲太吵,正在8樓屋內看動畫片男孩,一氣之下用小刀子將施工者下方的安全繩割斷。
致使施工人員其懸在半空動彈不得,經消防大隊緊急出動後才將人安全救下。
父母卻理直氣壯地說,“他們還小!不懂事!”
還有位母親跑去網上說孩子被打了,氣得發抖。
真相是這位母親帶兒子去附近的餐廳吃飯,她兒子喜歡到鄰桌到處跑跑看看,幾次去騷擾吃螃蟹的鄰桌。
最後因為跑到隔壁桌上去抓螃蟹,被別人把手甩開後,動手打了這桌的人,結果被回打了。
但這位母親卻說:小孩子去亂跑亂跳都是正常的,去抓別人的菜也是正常的。
最後,這些家長和熊孩子早已在網上被人罵得千瘡百孔!
如果父母能夠在孩子惹事的時候,及時教育孩子,並向周邊人道歉,沒有人會選擇去辱罵這樣的家庭。
就像文中,陳爸爸選擇了和孩子一起寫檢討書的做法一樣,最後大家都很寬容地表示了理解。
所以說,我們最氣憤的,往往不是熊孩子,而是熊孩子背後,那個無所作為卻理直氣壯的“熊家長”!
3面對孩子犯錯,父母如何教育?告訴孩子,為什麼他做錯了
孩子犯錯以後,你要讓孩子明白他做錯了。
不止是做錯了,還要讓他知道做錯的原因,告訴他一些後果和危害。
比如孩子把同學的作業本子用彩筆劃花了,你要告訴他
“如果你的本字被別人劃花了,你怎麼辦?”
引導孩子進行角色互換,從對方的角度來反思自己的錯誤。
讓孩子明白如何彌補錯誤
父母要習慣在自己做錯的時候及時道歉,做到以身作則。
比如:“對不起,媽媽不小心把杯子打破了!”
接著,讓孩子看到當家長做錯事時,該怎麼彌補過錯的表現。
讓孩子知道,媽媽打破杯子要拿掃把自己掃一掃,用報紙包起來以免割傷手。
發現自己做錯時,正確的彌補方式是什麼,才能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
正確地“懲罰”孩子
孩子犯錯,最怕的就是父母不管不顧,或者是大打出手,這兩種都是極端的做法。
懲罰孩子要要在平靜自己的心情後,切忌在盛怒之下懲罰孩子。
採取一些合適的方法,比如讓孩子做家務,寫檢討書,不能看電視,玩遊戲等方法。
記得懲罰結束後要適當安撫孩子,告訴孩子父母真心愛他,希望他能表現更好。
很多時候熊孩子真的很讓人生氣。
而家長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熊孩子有一半的責任來自熊父母。
奇爸奇媽(ID:qmqb110),提供前沿實用的育兒知識、親子互動攻略、兒童早教、疾病預防的學習方法,分享世界各地有趣的育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