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哎呀!如圖,相信連乞討者的夢想都有是香車美女!總感覺入不敷出心好累好痛哦!所以問問大傢什麼是理性消費,怎麼做到,有什麼好處!
12
回覆列表
  • 1 # 我的青年時代

    這種關於消費的問題,我覺得冬吳同學會裡有一期講隱秘的炫耀說得特別好:

    在美國已經出現這個情況,中國也是這樣的,就是越來越多的人不太願意把財富炫耀在身上了,他們更願意把錢而且是更多的錢投到那些一般人看不到的地方,比如說兒童的教育,比如說花時間去做一些沒有用的事情,培養自己那種看似無用的趣味等等,甚至是很冷門的一門知識。其實他也有炫耀的成分,但是隻在他的小圈子裡面獲得某種認同。

    我身邊也有一些這樣的朋友,但是我知道他們其實是蠻有錢的,但是你說他們錢拿去幹嘛了,後來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在教育上花的錢,比我們以前想象的要多得多!這種非炫耀性的消費,你看不見的!

    奢侈品本身就是一個所謂階層消費的符號而已,本質上是一種符號消費。透過擁有某種符號,讓自己寄生於或者虛擬性的想象性的寄生到一個比自己現有的位置更高的一個階層裡,這樣就獲得了某種超越感和榮耀感,當然說白了就是一種虛榮感。

    可以說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遊戲,一個東西在那,你要追逐它,但隨著它一下子被佔據以後,它一定會遷移的,一定會找到一個更好的方法來把它和你區別開來。悲哀的就是,我們常常會花很大的代價,非常吃力、非常耐勞得去追逐一個過氣的時髦。錢鍾書在圍城裡頭說過一句話,說小城市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時髦。

    現代商業社會,它的遊戲的規則,就在不斷的製造目標,然後讓更多的人追逐這個目標,只是這個目標其實是會活動的。

    有一些人在追逐一些人的生活方式,然後另外一些人因為他們以前的生活方式被普及化了以後,他為了裝A所以他要去開闢一個新的地方,讓你們跟不上他。

    有篇文章叫非炫耀性社會:在美國,那些中產階級慢慢的開始擁有了以前比他們更高的社會階層所擁有的財富和物質表徵的時候,那些被驅趕的人們,就是那些被闖入領域的這些人,他們開始在服務、教育和人力上去投入更多的錢,他們稱之為叫非炫耀性消費,這種非炫耀它也是一種隱性炫耀了。

    從炫耀性消費轉化為投資型消費,它的背後不僅僅是社會階層躍遷的一個必然產物,另外一方面也充分說明:在未來的社會,人和人之間的競爭,很可能是來自於另外一些非表面上的隱形的競爭。這種隱形的競爭將會決定有一些人可能在下一個20年或者30年獲得某種生存的更好的空間。

    法國的沙龍哲學家拉羅什富科有一句話:總把自己放在有學問的人的視線裡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總是把自己放在真正有錢的人的視線的人,才是真正有錢的!

    你每天在什麼事情上花費的時間,實質性的決定了,也實質性的暗示了,你所處的這樣一個狀態。你乾的事情是這個事情,你就別指望結果會是一個什麼不一樣的結果。

    社會仍然上有一些很小眾的人,他們去嘗試性地建立某一種知識上的邊界,拓展更寬闊的知識邊界,並且保留某種獨立性的思考的能力。

    我對於那些真正享受其做的一些沒有用的學問的人,我還是心存敬畏的。我發現一些人在財富上沒有說進入什麼財務自由,在生活當中也會為各種各樣的煩心的事在操勞,但是人家有一種可以錨定他的行為,錨定他的心智焦點的能力。第一,他的目的不是為了炫耀;第二,它是對於提高人的生活品質本身,是有好處的。

    “此心安處是吾鄉”,“心安”真的是奢侈品,當然不是說那種雞湯式的“心安”。雞湯式的“心安”,它的背後的潛臺詞就兩個,第一個就是如何掙到更多的錢,大部分的雞湯都是成功學是吧?還有一種雞湯就是說我實在掙不到錢了,我也很滿足。

    其實這兩類雞湯它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基本上頭腦當中就一根弦—就是錢。如果是你能夠真的做到那種不想著錢的那種“心安”,有錢沒錢的那種“心安”,那才是最好的,那也叫財務自由。

    不要去把大量的精力、多餘的錢來做那些其實很多餘的事情上。 最好是把消費和投資結合起來,比如說讓自己或者讓自己的孩子去付出必要的學習成本,包括學費,也包括你在做這件事情時候付出的機會成本。因為你看書的時候就意味著你不能夠去做別的掙錢的事情,還有讓自己花點心思去規避那些其實是已經在落伍的那種消費。

    現在已經開始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們,他們也是有消費能力的,但是他們卻意識到炫耀型的消費是一件既不划算,投資回報率又低,同時又挺讓人感到害羞的事情!當你把最好的車和最貴的首飾穿在身上,最貴的貂穿在身上的時候,其實或多或少地在證明你正在偏離了一個最重要的方向,就一個人炫耀的東西,實際上已經向別人表明了他的上線,別人從你所津津樂道或者是炫耀的那件事情上知道你實際的水位在哪一班,那個水位肯定是明顯低於這個東西的。我們不妨回過頭來去找那種真正值錢的消費。

    你讓小孩來看,比如說在美國《財富雜誌》《時代週刊》,他確實看不懂,興趣點也不在這,但是你要從小讓他跟你選擇的這個路徑是在同一條路徑上頭,這個成本顯然是不高的,關鍵是你需要有一種刪除力,有一種洞察力,有一種定力,或者說你有錢,你讓小孩接受那種有實質性收益的教育,而不是那種沒有實質性的收益,只是為了你消費的虛榮而去做的那種選擇!

    隨著炫耀型消費者逐漸的沒落,我們應該發展出一種更加具有投資性的消費,但這個投資很大程度上並不是為了給別人看的,更多的時候是為了未來的自己,為了未來的孩子們,讓他們在自己內在的心智模式和訓練成長當中發展出一種可以欣賞美、可以給予與它們時代銜接的一種能力,而這種能力可能是非常昂貴的投資,不過對比起那一些具有炫耀性的這種消費來說,這種投資對於我們的孩子以及對我們自己來說都是有價值的,因為它終將會用時間來證明這些投資會呈現出更大的一種力量!”

  • 2 # 少數派

    提到控制消費、增加儲蓄時,常常會有人說「我還是更希望享受當下,滿足當下的需求」。

    但是限制消費一定等於減弱幸福感嗎?我覺得其實不會,相反,有計劃的消費反而能提升幸福感。這個幸福感的提升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提高單位消費的效率高儲蓄帶來心理上的正面暗示財務穩定改善生活的波動

    可能有朋友會覺得儲蓄帶來的幸福感提升太間接了,所以今天不談儲蓄和投資對於生活的改善,單單從消費的角度考慮。

    本文是鼓勵有計劃的、理性的消費,而不是倡導激進的完全不消費。而且事實證明,過於激進地控制消費是很容易導致報復性“反彈”的,所以並不可取。

    我的觀點可能和普遍的看法相反,我個人認為,對消費進行有效的規劃和限制,是可以有效提高消費幸福感的:

    有限的預算會促使我們優先考慮最需要、最重要的東西,而不是想到什麼立刻就買。這會提升單位消費的利用率。因為消費有限,我們會更多地考慮如何發揮已有物品的更多用途,每筆消費產生的幸福感更持久。用更便宜的價格實現了和高價產品一樣的功能,幸福感至少翻倍。而且真正適合自己的好東西,往往其實都不貴。提高每筆消費的利用率

    如果消費沒有計劃,想到什麼東西立刻下單,就會常常需要買什麼重要物品的時候卻沒有錢了。最後真正需要的東西一拖再拖,而買下的東西沒多久就又被束之高閣。

    一筆成功的消費是可以持續產生幸福感的。每天使用所購物品時都會有種暗爽的感覺,而且很久也不會膩歪。

    而有計劃的消費可以幫我們提高成功消費的機率。因為預算有限,容錯率較低,會倒逼我們消費前仔細做好功課。

    優先購買最必需的東西

    這個優先不僅體現在購物的先後順序上,還體現在資金的分配上。最理想的情況是,不買沒用的東西,省下的錢買最好的必需品。

    如何判斷是否必需?我的標準是會每週使用,並且預期使用壽命 5 年以上。

    如何判斷「最好」?最適合的才是最好的,而且往往不是最貴的。好東西不一定要多花錢,稍微花點時間,多研究一下評測還是比較有必要的。

    不論是「必需」還是「最好」,其實都和高消費不搭邊。根據德國的一家專業評測機構 test.de 的報告,證明評測冠軍很少是最貴的產品。(每次必需消費前,我都會花 3~5 歐元買一份評測機構 test.de 的評測,幾乎從來沒讓我失望過。 貼一張報告的截圖,相當詳細。這類機構雖然國內還比較少,但是前景還是相當明朗的。)

    test.de 評測截圖,博朗的入門款 3 系剃鬚刀評分完全不輸頂級版,價錢卻差了好幾倍。

    理性消費的行動清單

    可能是因為我和領導都是理工科出身,所以我們總是把理性和收益最大化放在第一位,希望一筆消費能夠獲得最大的幸福感產出。這是我平時使用的一些 Tipps:

    根據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財目標明確消費預算。平時注意收集自己的願望清單,想到要買什麼東西,優先放進清單裡,而不是直接下單。消費前根據需要或者想要的優先順序來排序願望清單。事先研究評測,做功課,必要的時候可以買一下專業評測。相互送禮物,如果選得好,幸福感翻倍加成很容易,這也是我最近才學會的新技能。(不過送不好,也可能掉溝裡)

    專門提一嘴「願望清單」,清單能夠給消費慾望一個沉澱的過程,把真正必需的物品和一時的衝動分開。很多東西幾天之後再看清單,就完全沒有消費的慾望了。另外我還寫過一篇關於 願望清單的推文,感興趣的話可以瞭解一下。

    我本人就是從消費大手大腳一路過來的,後來按照一定的方法,從記賬、設定預算到設立慾望清單,再到現在實現大約 50~60% 的儲蓄率。整個過程其實完全沒有感覺到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的下降。

    做投資不能保證立刻賺錢,但是透過理性消費帶來的省錢效應卻是立竿見影的,這也是作為工薪階層最有效的「找錢」方法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喜歡李玉剛的歌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