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魏德雲
-
2 # 狼神公爵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PAD)是由於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引起下肢動脈狹窄、閉塞,進而導致肢體慢性缺血。隨著社會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齡化,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發病率逐年提高。
常見病因:吸菸,患有糖尿病
常見症狀:疲勞,痠痛
病因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吸菸、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壓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高凝狀態、血液粘著性增高及高齡等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危險因素。其中吸菸與糖尿病的危害最大,二者均可使周圍動脈疾病的發生率增高3~4倍,合併存在危險性更高。其次是高脂血症,尤其是血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與全身多部位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密切相關。及時發現導致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並加以控制,能夠延緩動脈硬化的程序,降低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發生風險。
動脈硬化閉塞症的主要發病機制可有下列幾種學說。
1.損傷及平滑肌細胞增殖學說
各種損傷因素,如高血壓、血流動力學改變、血栓形成、激素及化學物質刺激、免疫複合物、細菌病毒、糖尿病及低氧血癥等,導致內皮細胞損傷。內皮細胞損傷後分泌多種生長因子、趨化因子,刺激平滑肌細胞(SMC)向內膜遷移、增殖、分泌細胞外基質併吞噬脂質形成SMC源性泡沫細胞,最終形成動脈硬化斑塊
2.脂質浸潤學說
該學說認為血漿中脂質在動脈內膜沉積,並刺激結締組織增生,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在該過程中,內皮細胞損傷、通透性增加及脂質轉運障礙可能起主要作用。
3.血流動力學學說
在動脈硬化的發病過程中,血流動力學因素起也起到一定作用,並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部位存在相互關聯。研究證實,動脈硬化斑塊主要是位於血管壁的低切力區。而湍流則對斑塊的破裂或血栓形成起到一定作用。
4.遺傳學說
遺傳學調查顯示本病有家族史者比一般人群高2~6倍,可能是由於遺傳缺陷致細胞合成膽固醇的反饋控制失常,以致膽固醇過多積聚。
臨床表現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一般見於中老年人,常伴有吸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等危險因素。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症狀的有無和嚴重程度,受病變進展的速度、側支迴圈的多寡、個體的耐受力等多種因素影響。症狀一般由輕至重逐漸發展,但在動脈硬化閉塞症基礎上繼發急性血栓形成時,可導致症狀突然加重。
早期可無明顯症狀,或僅有輕微不適,如畏寒、發涼等。之後逐漸出現間歇性跛行症狀,這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特徵性症狀。表現為行走一段距離後,出現患肢疲勞、痠痛,被迫休息一段時間;休息後症狀可完全緩解,再次行走後症狀復現,每次行走的距離、休息的時間一般較為固定;另外,痠痛的部位與血管病變的位置存在相關性。病變進一步發展,則出現靜息痛,即在患者休息時就存在肢端疼痛,平臥及夜間休息時容易發生。最終肢體可出現潰瘍、壞疽,多由輕微的肢端損傷誘發。
-
3 # 紅薯小丸子
下肢動脈閉塞症是動脈粥樣化的重要肢體表現,其發病率更是居高不下,流行病學統計顯示中國下肢動脈閉塞性疾病發病率高達12%—20%。因血管壁上脂質斑塊沉澱堆積,而使其變得變得僵硬和狹窄,對於下肢動脈閉塞性疾病的治療,中國名醫百強榜專家建議臨床上可分為藥物治療與外科手術治療。血管科藥物包括抗凝或抗血小板藥物,可以減少血液在狹窄動脈中形成血栓的危險性,擴張血管和促進側枝迴圈建立。如果透過保守的藥物治療仍效果不佳,就要考慮外科手術治療。外科手術治療方法包括傳統外科開刀手術和微創的腔內手術。傳統外科手術主要是外科旁路手術,即動脈搭橋。該手術創傷大,並且容易發生併發症。而在臨床中,下肢動脈閉塞性疾病患者大多為高齡老人,由於身體狀況差,常無法耐受開刀手術所帶來的痛苦。隨著介入技術的發展,微創的腔內治療以其創傷小及術後恢復快的特點越來越多的被臨床所應用。然而,下肢動脈往往因承擔各種壓力,如扭轉,壓縮,拉伸等,導致永久植入體內的支架容易發生斷裂。另外,透過機械手段擠壓斑塊貼壁的球囊擴張,會出現斑塊脫落遠端小動脈的栓塞;若壓力過高又會造成血管壁損傷,因血管內膜增生而發生術後血管再狹窄。這在無形中成為長期以來血管外科領域治療中一大難以突破的瓶頸與障礙。狹窄逐漸嚴重後甚至出現完全閉塞
80多歲老人因動脈閉塞沒及時就診,惡化到最嚴重的情況,右小腿在半個月內變黑潰爛,嚴重感染並伴有劇烈疼痛,必須截肢才能保命。
下肢動脈閉塞是什麼病?為何嚴重時需要截肢保命?截肢對人體的影響有多大?哪些生活習慣會升高患病風險,我們平時該如何預防?
回覆列表
病因比較複雜,中老年都會得此病。中醫認為多與風溼有關,也有特殊的,如某些慢性病,也會引起該病。八段錦,太極拳常做做,有預防作用。病重時是否截肢,請尊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