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泊小嶼
-
2 # 思緒萬千59
其實,最實用的方式,不要不相信,用意念交流,因為,我們所用的語言,根本不可能跟他們交流,意念,是最簡單,而且最有效的方式。可能你們沒有發現,電視上曾經報道過,有一個村的村民,曾經就用意念,和外星人交流,當時記者採訪時,其村民現場演示,面對記者的攝像機,(外星人的飛船)其實只聽見起飛的聲音,肉眼什麼也看不到,當時村民說,外星人走了。村民當時講,外星人來的目的,可能跟我們地球人的目的一樣,只是做研究,沒有別的目的!!
-
3 # 周慶和1178559755
其實,外星人每時每刻都在監視著我們地球人。能夠來到地球的外星人都是可以隱形的高階生命,我們看不見他們,他們卻能夠觀察我們的思維活動和形為活動。外星人的最大能力是可以根據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是否符合他們的要求而對人類實施保護或打擊。如果人類的道德文化脫離了他們的計劃,他們能夠輕而易舉的引導小行星襲擊地球,還能夠根據需要而隨時隨地觸動地球板塊應力的釋放而觸發地震海嘯,或製造病菌病毒給予人類某些約束或制裁,目的當然是讓人類迴歸正道。如果人類的道德文化發展符合他們的要求,他們則會設法保護人類不受自然災害的危害,而讓人類享受太平盛世。
茫茫宇宙中,地球上的人類建立的文明是微不足道的。因為地球文明是如此短暫,人類開始創造文明才不過幾萬年,發展科學技術不過幾百年,探索航天技術不過幾十年,這和地球年齡的46億年、 銀河系年齡100億至150億年相比,何異於滄海一粟。1964年,1964年天體物理學家卡達謝夫提出了卡達謝夫標度,作為衡量一個文明的技術水平的方法。該標度只是理論性的,而且它衡量的物件,也即高度進化的文明,也只處於人類的推測之中,並不曾有人親見親歷,但是這個標度的意義在於,它從宇宙的角度來考量整個文明的能源消耗量:
·I型文明:能夠調集與地球整個輸出功率(當時他的估計,地球的功率輸出約為 10的15次方瓦~16次方瓦)相當的能量用於通訊。 現在我們能夠在一天之內環繞我們的地球,瞭解到地球上發生的事件,並且還可以離開地球到月亮上做閃電式訪問。·II型文明:能夠把相當於一顆典型 恆星的輸出功率(10的26次方瓦)用於通訊。·III型文明:用於通訊的功率達10的36次方瓦,約等於整個典型星系的功率輸出。截止到2011年,目前的地球文明只能大致定為 0.72型——連I型都未達到。不過考慮到1900年的時候我們還是0.58型的文明,未來一兩百年,人類進入一型文明是可以指望的。
另外美國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建議,可以將三型文明按能量尺度分為10個次型,即以10的16次方瓦為1.0型,10的17次方瓦為1.1型,10的18次方瓦為1.2型,等等。這三種文明型別並非不可超越,但由於它們有質的區別,可以想象這種過程將是非常漫長而困難的。
在 銀河系中,存在著多少個具有文明的星球呢?1960年,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天文學家弗蘭克·德雷克提出尋找外星文明可能的方法,是這樣的一個公式:N=R*×Fp×Ne×Fl×Fi×Fc×L
這個公式看起來有點 龐雜,它以一連串可能性的乘積來計算我們銀河系中可能存在多少個文明社會(N)。
具體介紹R*代表我們 銀河系內一年之間新誕生的恆星數。 宇宙空間是由 超新星爆發飛散的碎(平均每30年發生一次)和形成宇宙的大爆炸的副產品——氫氣構成。漸漸地,受重力和新的超新星爆發衝擊力的影響,這些物質集中於一個地方,慢慢聚積,最後變成一個 恆星。這個過程不斷重複。
Fp指這樣形成的 新恆星,平均擁有多少 行星的數值。恆星當中,有稱為二重星、三重星的,擁有兩三個一樣大小的太陽,互相交替包圍。有人認為這種情況下無法形成行星。但是在我們太陽系裡,不是有木星和土星這樣的巨大行星嗎?這可以視為三重星,同時二重星、三重星有可能有行星。但是,恆星通常有幾顆行星,這一點無法確定。
Ne表示在這些行星中,具備有生命發生、進化條件的機率。要使生命產生,就必須有很多液態水。但是,如果行星離 恆星太遠,水就會凍結成冰;太近則會變成 水蒸氣。為了使生命進化,又必須擁有巖古構成的陸地。如果行星體積過大,就無法擁有這些條件。此外,還要有大氣,小行星有可能因重力不足而飄走,失去大氣層。而且,自轉週期太長的話,不僅晝夜溫差太大,強風的不斷吹襲,也使生命很難產生。
Fl表示在滿足這些條件的 行星中,實際上有生命存在、進化演變的比例。進化必須具有DNA,這是極其複雜、巨大的化合物所產生的遺傳方法,這個形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Fi表示形成生命進化到智慧的機率。細菌、樹木、 草是無法進化成具有智慧的生物。它們沒有腦神經系統,也沒有成長到一定大小所必備的脊椎。擁有神經系統和脊椎的最原始的動物是魚。而魚如果總是待在水裡,一定無法進化成智慧生物。 首先魚要變成有四隻腳,可以在陸地上走路,然後爬樹,再學會用手指抓取東西,還要進化到直立行走。這樣,腳和手分工,再經過一段漫長的時間,就擁有充足的智慧了。但是,過程並不一定這樣順利。有生物存在的 行星相當多,但如果只有細菌、植物、貝類這些生物,那麼就難產生智慧生物。Fc表示,智慧生物能夠與外界進行聯絡的比例。現在地球主要以電波為星際間通訊方式,但在南美亞馬遜流域深處,在新幾內亞的深山裡,有著未 開化的原始人。他們不知道農耕和畜牧,製作鐵器等金屬用品的技術也很缺乏,只能使用簡單的弓箭和棍棒進行狩獵。他們並非是最近才從猿人進化到人類的,他們和我們一樣,是幾十萬年以前就進化了的。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也要具備一定的條件,足以容納無數次 變革和經驗積累。因此,擁有智慧生命的星球,未必都能達到高度文明,也就未必都能與外界聯絡,從而使我們感知到他們的存在。L代表的是文明的 平均壽命。地球文明還不算高度發達,卻已經面臨 核子戰爭和公害等問題的威脅。文明程度越高,遭受毀滅性打擊的可能性越大,因為推動它進步和摧毀它的力量都很大,一個意外事件就可能使文明壽終正寢。假如所有的發達文明的壽命都很短,那麼如果其他星球上有發達文明,現在早就可能有滅亡了。我們無法推算L和Fc,因此對於N的數值,科學家們有著不同意見。卡爾·薩根計算出,在 銀河系中,每100萬 個 恆星裡,就有一個高度發達的外星文明存在,而且他最多推算到每10萬個恆星就有一個文明星球。所以 薩根人為,在特華塞奇和杰特雷特居禮Ⅰ、Ⅱ這樣距離很近的恆星上,有可能存在生命。德雷克根據這一公式 預言有4000個有交流能力的文明社會。阿西莫夫在《外得文明》一書中算出了53萬個。而對外星文明的探索於人類來說,首先是滿足一種好奇,對於未知的事物,人類總是在想方設法揭開他外表神秘的面紗。但人類相對於浩瀚宇宙顯得如此的渺小,以至於直到如今我們竟然連自己來源何方都沒能夠搞清楚。對外星文明的探索某種程度上其實就是對 人類文明本身探索的過程。雖然我們推測在宇宙中、在 銀河系中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外星文明,但是他們為什麼不與人類建立直接聯絡,而讓人類做著可能是無益的努力呢?我們能找到這些宇宙兄弟呢?也許他們也在尋找我們,但是由於同樣的原因被阻擋在遠方。這些原因可能是:
距離遙遠龐大的宇宙空間使相互聯絡異常困難。據推測,在 銀河系中,最大的可能結果是500個 恆星產生一個外星文明,這樣,我們只有找到501個恆星才有可能找到外得文明,根據恆星密度,500個恆星所佔空間半徑為35 光年,這意味著最近的外星文明可能在35光年以外,我們向那兒發一個訊號,最快也在要70年後才能收到迴音。
頻譜隔離我們使用 電磁波和外星聯絡,但是由於電磁頻譜極寬,我們也不知道他們使用何種頻譜。
文明發展度由於存在著不同型別的文明,假如對方是高度發達的文明社會,達到Ⅱ、Ⅲ型文明,那麼他們就可能對我們不屑一顧,避而不見。如果對方的文明程度比我們低,他們也無法和我們相互聯絡。
其他生命形式我們考慮的都是與地球文明相似的文明,但如果有其他生命形式呢,比如矽人,比如科幻小說中的 蜘蛛人、小綠人,它們就無法和我們交流。並且假如它們是採用我們所未知的形式存在的話,我們也只好永遠對它們保持未知。
探索在距今不太遠的古代 ,由於科學技術不發達,當人們在茫茫大海航行時,為了儲存和傳遞資訊,往往把寫有資訊的紙條放在瓶子裡,然後封緊,扔進大海。這些瓶子可能隨著 洋流衝到岸邊,被人發現,從而獲知傳遞資訊者的狀況。 雖然這種“漂流瓶”的方法極不可靠,它有可能並不漂到岸邊,而是在大海中繼續“流浪”,這樣,幾百年上、幾千年、甚至上萬年,傳遞乾的資訊也就 石沉大海,再也無人知曉。
就像古人在茫茫大海中旅行一樣,現代人在茫茫宇宙中的“旅行”也只好採用一種“現代漂流瓶”的方法進行聯絡。這種方法就是在尋找外星文明時,使用一些可能與外星文明共通的東西,主要是電波和數字,透過這些宇宙語言,來和外星人交流。
使用無線電無線電是與外星文明打交道的一種合理方式。因為採用電波是具有文明的社會都有可能達到的,它的速度和光一樣快,而我們最快的 宇宙飛船速度只能達到光速的幾千分之一,離我們最近的 恆星有4.2光年遠,假如我們要到那兒,坐上最快的飛船,也要飛2.5萬年;大多數恆星比這還要遠,同時,以目前的科技水平,我們無法乘坐宇宙飛船和外星文明交流。人們最早想辦法和外星文明聯絡
事實上,早在19世紀,人們就在想辦法和外星文明聯絡上。在20世紀的四分之一的時間中,我們已在不停地用電波轟擊太空,現在電波在所有方向上已經傳播了70光年,覆蓋了數千個恆星系統。我們可以設想,某個星球上的智慧生命,現在已經開啟收音機,正在收聽地球上的一些流行歌曲。
科學家們主要利用電波做兩件事:一是監聽外星文明發出的訊號;二是向外星文明發送無線電訊號。
美國聆聽恆星無線電訊號計劃1960年和1972年,美國實施了聆聽鄰近兩顆恆星無線電訊號的“奧茲瑪”計劃,1974年向武仙座拍發了一份簡短電報。
外星接收訊號怎樣才能使外星文明接收到我們的訊號呢?因為我們知道,電波訊號傳得越遠越微弱,再加上其他輻射、雜音的干擾,外星文明收到的可能性很小。科學家發現:為了使宇宙中的外星文明接收到我們的電波訊號,必須建立一個發射臺,其發射功率與一顆中等 恆星的輻射功率相當。如果用21釐米波發射只有智慧生物才能接收的單頻訊號,不僅需要功率驚人的發射機,還要配備一組龐大的球形 天線系統。如果發射功率為10的26次方瓦,作用距離要求達到3萬光年時,其球形半徑應達到0.1天文單位(約1500萬千米)。儘管地球 大氣層對21釐米波的吸收率只有1%,但這個系統消逸在大氣層中的能量高達1024瓦,是地球吸收太陽能量的百萬倍。因此,一旦這座無線電發射機啟用,人類末日也就降臨了。如果必須有這樣一座 發射臺,我們也只能把它建立在 宇宙空間。但是,在宇宙空間建造其代價不菲。比如說,我們要在離地球100個天文單位的地方建一座功率為2×105瓦、球形天線半徑為5000千米,作用距離為1萬光年的無線電發射臺,採用平均密度為100千克/米3的材料,則球形天線的全部質量為5×1019噸,約是地球質量的五百分之一。如使用千分之一 光速的核動力飛船運送這些金屬材料,在飛行中將釋放的能量,一般應限制在 恆星輻射能量的0.1%範圍內。在太陽系裡,是3×1023瓦。用滿足這個條件的飛船運送天線材料,至少需300萬年。再加上挖掘材料、原料、燃料,運送勞動者、食品,需3000萬年。此外,當發射臺完工後,每年要消耗108噸核燃料,並且我們建立與發射臺保持聯絡的線路所需功率大大超過發射臺的功率。這太過分了!人類還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就是能夠進行的話,也將是得不償失的。
接收外星訊號如果採取接收外星文明訊號的方法,造價要低廉得多,並且可行性要大一些。這樣我們就必須建立多路窄頻全向接收天線系統,以接收外星來的訊號。但是外星文明發出的訊號,即使是在很近的行星系統裡,由於各種干擾,我們也很難收到。
假定在通訊的時候,對方發出極強的電波,地球這邊的裝置也能夠收到。那麼首先地球上的射電望遠鏡就必須對準 銀河系中上千億個星球,而對方由於並不知道地球,也必須向上千億個星球發射訊號,這樣,兩者相遇的機會太少了。 即使相遇,我們收到了外星文明的訊號,那又當如何?由於 宇宙空間異常遙遠,離地球數萬光年。在這期間,地球文明和對話的外星文明還是否存在,恐怕難以知道。即使收到外星文明的訊號,我們能否分辨和識別,也是一個問題。1899年,電氣技術者尼可拉泰斯拉,用剛發明沒有多久的無線電接收到奇怪的電波記號;後來,在美國和歐洲間的無線通訊才剛開始,一位無線電愛好者,收到比自己使用的 周波數還低很多的記號,當時被認為是火星傳送的 電波;但是,這些電波記號到底從哪兒來的,沒有人能夠知道。到一個世紀後的今天,雖然天文學家們每天接受到無數的電波,但由於這些電波可能來自地球本身,也可能是來自地球發射的 探測器、衛星,因此很難分辨。
看來,“櫻桃好吃樹難栽”。雖然採用無線電波的方式是最合適的方法,但實施起來無疑是困難重重。儘管如此,科學家們絲毫沒有放棄用電波與外星文明取得交流的努力。1982年夏天,IAL(國際天文聯盟)曾開展地球外生物大搜索,1992年10月,美國在 波多黎各和加利福尼亞啟動了兩個強有力的射電望遠鏡,叫做“微波探索計劃”。
以往科學家喜歡用1420兆赫到1720 兆赫的微波進行接收,這一區域叫水洞,被認為是外星人最可能用的發射頻率。為什麼呢?因為一個水分子( H2O)由一個氫原子和一個氫氧根(OH)組成,當氫原子在空中相撞時,輻射出來的能量頻率為1420兆赫,當氫氧根(OH)在空間相撞時,輻射的能量頻率為1720兆赫,因此稱為 水洞。由於氫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元素,智慧生命可能採用這種方式發射電波;並且水洞還是波譜中一段比較安靜的區域。氫原子的輻射很微弱,而在其他一些波段裡則有很多強輻射,這樣就會干擾可能會有的智慧生命的訊號。1960年的歐茲瑪計劃就因干擾太大而毫無結果。
微波探索計劃則不同。它可以同時接收1000多萬個頻道,它在30秒鐘中得到的資料比過去30年還多。它目前有兩個計劃:一是目標搜尋,在10年內採用水洞內的頻率搜尋類似太陽的1000個 恆星,或距地75光年內的所有恆星;二是太空環視,在10年以1000兆赫至10000兆赫的波段搜尋每個地方。這一計劃實施的當日是紀念哥倫布發現新大陸500週年紀念日,表明了地球上的科學家尋找外星文明的信念。或許外星人就存在於太陽系之內,也可能我們需要更多的望遠鏡去發現它們的存在。目前,許多科學家稱建造在歐洲的一個新射電天文臺網路將可能有機會發現太陽系外的外星生命。
這個射電天文臺網路名為低頻陣列(LOFAR),是由2.5萬個小型天線構成的一個天文臺網路。為了獲得足夠清晰銳利的射電影象,這些天線分別建造在荷蘭、德國、 瑞典、法國和英國,覆蓋一個直徑350公里的區域。當2009年這些天線建造完成後,這些分散式射電陣列將共同掃描宇宙中低射電頻率 射線。荷蘭射電天文學協會的邁克爾·加勒特說,“LOFAR可以擴大地外智慧生命的搜尋範圍,對一個完全未曾勘測的低頻射電光譜進行勘測,低頻射電光譜主要是地球民用和軍用通訊波段。此外,LOFAR還能夠同步測量太空中較大的區域,而SETI(搜尋地外文明)訊號很難傳播至如此廣的太空區域。”據悉,加勒特是荷蘭萊頓大學天文學射電技術教授。
到目前為止,世界上最知名的外星人搜尋望遠鏡——美國波多黎各阿雷西沃天文臺已具備成功定位查詢地外智慧生命的能力。自從1963年這個巨大盤狀望遠鏡就已接收到來自宇宙的射電波,然而由於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決定減少該天文臺財政預算,如果該天文臺不能解決資金困境,很可能將於近年內關閉。與之相比,LOFAR將掃描比阿雷西沃天文臺更低頻率等級的電磁光譜,這一等級的光譜覆蓋了地球電視廣播和無線電訊號。但是其他科學家對此持懷疑態度,美國 加州SETI協會資深天文學家塞思·肖斯塔克稱,LOFAR很可能不會足夠靈敏探測到外星人的電視節目,除非外星人發射比人類更強大的電視廣播訊號。他推斷指出,外星人版的LOFAR必須距離地球1光年範圍之內才能探測到地球的電視訊號,也就是說外星人存在的星體要比當前距離地球最近的 恆星還要近才行目前,
“SETI”有利於對地外文明的探索勘測,這種工具透過分析從射電望遠鏡傳來的資料,在個人計算機上就可以搜尋地外文明的存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SETI@home專案科學家丹·沃西莫說,“SETI搜尋仍有待於深入,目前我們需要許多不同的望遠鏡,儘可能多的技術和策略,進而實現我們最大化搜尋外星人的成功性。”(本資料摘抄自維基百科但是打字也很累啊!!!!)
綜上所述我們人類最有可能發現的外星文明比較可能是和我們人類文明發展方向相同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