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堅強的大學生活
-
2 # 000TH
首先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這物理學公認,但微觀世界無法觀察到,只能透過現象去推理了,
首先光是一種波,大自然中任何一種波都有媒介,聲音的媒介是空氣,如果在不知道有空氣存在的情況下,我們肯定也會覺得聲音是不需要媒介的,但事實是有空氣的存在,並且無處不在,如果以水波例子就更加明顯。沒有空氣何來的聲波,沒有水又可來水波 。
所以光之所以會有波粒二象性,就可以推斷出真空不空,我們定義的真空絕對不是一無所有,肯定還存在一種媒介,可以姑且定義為暗物質。
-
3 # 靈遁者國學智慧
愛因斯坦是如何創立狹義和廣義相對論的
——靈遁者
其實這一章,我自己認為沒有必要寫,因為愛氏關於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知識,隨便網上一搜,就鋪天蓋地了。而且就內容的權威和全面性,肯定比我寫的好。
其實我想說,我也寫不出來難的東西,難的東西我也不會。就介紹而言,保持“愛氏相對論”原來的樣子,原汁原味比通俗易懂更重要,畢竟這是科普介紹,不是在這個理論之上,所做的啟發性猜想,這是兩個概念。
不過沒有介紹這兩個理論,確實是我的遺憾。不能我認為網上有,就不需要介紹。還是要介紹的,這點感謝書友的建議。
楊振寧給了肯定的回答,並且這樣說道:“愛因斯坦是了不起的物理學家。因為他不止是在一件事情上做了革命性的發展,可以說20世紀最重要的三個大革命,其中兩個半是他所促成的,他對於物理學的發展,可以和牛頓媲美。沒有第三個人能和他們兩個人比。”
楊先生所說的“兩個半貢獻”應該就是指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另外半個是指愛氏對於量子力學的貢獻,具體應該是指光電效應,光量子理論。
再來給大家說一個故事,就是愛因斯坦在我看來,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你們知道他寫一篇物理文章是什麼時候嗎?是16歲,16歲的我們,大多數上的高中。
16歲的時候,他寫出第一篇物理論文《磁場裡以太的狀態的研究》。看標題就知道是關於什麼內容了。不過我們都知道,隨後愛氏放棄的以太存在的觀點,才創立了相對論。
所以各位,一開始,觀點都不一定正確,連偉大的愛因斯坦都是這樣過來的。
關於愛氏兩度放棄德國國籍的事情,也讓我深深震動。人都是畏懼環境,尤其是在大的浪潮環境下更是這樣的。
9月,愛因斯坦參與發起反戰團體“新祖國同盟”,在這個組織被宣佈為非法、成員大批遭受逮捕和迫害而轉入地下的情況下,愛因斯坦仍堅決參加這個組織的秘密活動。
10月,德國的科學界和文化界在軍國主義分子的操縱和煽動下,發表了“文明世界的宣言”,為德國發動的侵略戰爭辯護,鼓吹德國高於一切,全世界都應該接受“真正德國精神”。
在“宣言”上簽名的有九十三人,都是當時德國有聲望的科學家、藝術家和牧師等。就連能斯脫、倫琴、奧斯特瓦爾德、普朗克等都在上面簽了字。當徵求愛因斯坦簽名時,他斷然拒絕了,而同時他卻毅然在反戰的《告歐洲人書》上籤上自己的名字。
當祖國錯了的時候,他能理性愛國;當別人服從的時候,他能堅持自己。偉人的人,不僅有偉大的貢獻,更是有偉大的人格。愛因斯坦之所以名滿世界,大概就源於此吧。
關於愛氏的故事,還有很多,大家可以自己找找。回到我們的主題,來介紹一下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而且我儘可能講一些你們在網路上沒有看到過的,你們在平日裡,沒有思考到的。我覺得這才是你們要的,也是我要給你的。
在開始的時候,我就要說明這兩個理論的基礎。然後你們再跟著這些基礎來理解愛氏的理論。
1、狹義相對論是建立在狹義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之上。那什麼是狹義相對性原理,什麼是光速不變?
狹義相對性原理:一切物理定律(力學定律、電磁學定律以及其他相互作用的動力學定律)在所有慣性參考系中都是等價(平權)的,沒有一個慣性系具有優越地位,不存在絕對靜止的參考系(以太),從而否定了“以太說”和絕對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原理其實是伽利略相對性原理的推廣,也就是說伽利略是第一個思考慣性中物體運動的變化的人。這個我在《變化》裡最初的幾章內容中著重講過。非常重要的理論概念!
可以說不理解慣性,慣性系,非慣性系的情況下,你要深刻理解相對論,是做不到的。
我也因為考慮了慣性,慣性系和引力,引力場的關係後,得出引力是慣性的源泉。
光速不變原理:真空中的光速對任何觀察者來說都是相同的。
2、廣義相對論建立在廣義相對性原理和等效原理之上的。那什麼是廣義相對性原理?什麼是等效原理?
廣義相對性原理:所有的物理定律在任何參考系中都取相同的形式。
很明顯,廣義相對性原理是狹義相對性原理的拓展。
等效原理:慣性力場與引力場的動力學效應是區域性不可分辨的。
在這裡我強調兩個點:
1、廣義相對論不光是建立在廣義相對性原理和等效原理之上,還是建立在狹義相對論之上的理論。也就是說上面提到的“四個原理”,都必須滿足,廣義相對論才成立。如果狹義相對論被證明是錯誤的,那麼廣義相對論也是。
2、關於光速不變原理的理解。注意再看一遍:光速不變原理是指真空中的光速對任何觀察者來說都是相同的。
這個問題的嚴峻性,就好比我問你:現在的光速值被認定為299,792,458 米每秒。假如100年後,光速值的測量,變為299792458.001米每秒,那麼你會說愛氏的相對論是錯誤的嗎?
我現在再問你一遍,是對的,還是錯的?思考一分鐘,再往下看吧。
很顯然就原理所述而言,沒有一點毛病,即使100年後光速測量變為299792458.001的時候,愛氏的相對論依然是正確的。因為對於任何觀測者而言,光速都是這個值,光速是不變的。
那麼為什麼說超光速下,愛氏的理論是錯誤的? 再思考一分鐘,你再往下看。
其實準確的理解應該是深刻的,而不是數字上的。在超光速下,光速自然不是不變的,也就是對於不同的觀測者光速不同。光速不變性原理不存在,愛氏理論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那麼我再來升級一下問題,100年後所測的光速值,比現在光速快10米每秒,此時愛氏的理論正確嗎?
你不用思考一分鐘了,直接回答吧。答案是:愛氏的理論依然正確。
如果你看了我《變化》中關於光速,空間,物質的概述,沒有領會到這一點,你白看了。
而且上面也說了,不要追求數字上的理解,去追求本質上的理解。100年後,光速值比現在增加10米,如果是對所有觀測者而言的,那麼理論依然就是正確的!
好了,你有問題要提問嗎? 提問給你5分鐘時間,你來提問。而且你必須提問。沒有問題,你就沒有看清楚我上面所說的事情。
好吧,沒有時間等你了。但肯定有聰明的朋友會問:“你說了什麼啊!上面說光速不變,現在說100年後光速值比現在每秒快10米,你不自打臉嗎?趕緊回家,別丟人了!這麼弱智的問題,你都想不到!”
各位,這位同學說的話粗糙了點,但理確實不粗糙,很細。哈哈,我有種想笑的感覺,突然覺得之前寫的好多篇章,還是太嚴肅了。課堂氣氛不行。
現在該怎麼回答這個同學的提問,你能替我回答一下嗎?所以再返回來,再看一遍光速不變原理:光速不變原理是指真空中的光速對任何觀察者來說都是相同的。
哈哈,這已經是第三次讓大家看這個概念了。你現在應該終於體會到我為什麼想笑了。就一個寫的明明白白的原理,怎麼理解起來,那麼費勁呢!
好了,看看關鍵詞吧:真空中,光速,任何觀測者,相同。我列出了我認為是關鍵詞的四個詞。
在你要分析我給你列出的這四個關鍵詞時,我要告訴你分析它們能讓你開始懷疑人生。別問我怎麼知道的,我就懷疑過!
1、真空中,這是環境要求,條件。這裡面也包含一個定理,估計包括我在內的所有人都贊同。那就是“真空不空。”至於怎麼個不空法,在這篇文章中就沒法細說了,篇幅有限。但大概就是退相干性理論,時空微擾理論。這個我在《見微知著》中後面的一些篇幅中談論過。
2、光速。就兩個字,包含很多。光速是一個數值,表述的時候,我們會說每秒多少米。發現問題沒?也就是影響光速的定義裡,必然包含米的定義,秒的定義。其實在1983年之前,光速的測定值都是不嚴格確定的。
為了讓大家知道這個事情,還是讀讀下面文字:20世紀下半葉,光速的測量準確度隨著諧振腔和鐳射干涉儀的發展而不斷地提升。另一方面,更精確的米和秒的定義也陸續被認可。
1950年,路易斯·艾森用諧振腔所得出的光速值為299,792.5±1 km/h。這在1957年的第12屆無線電學聯合會大會上得到採納。1960年,米被重新定義,基礎是氪-86的某個譜線的波長。1967年,秒也被重新定義,基礎是銫-133基態的超精細躍遷頻率。
1972年,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州波德的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利用鐳射干涉法測定光速,得出c = 299,792,456.2±1.1 m/s,其精度比之前的測量高100倍。剩餘的不確定性主要來自米定義上的不確定性。
由於類似的實驗也得出相近的光速值,所以1975年的第15屆國際計量大會建議把299,792,458 m/s作為光速的數值。
1983年的第17屆國際計量大會結果發現,透過測量頻率並固定某一特定光速值所得出的波長比此前的長度單位定義更具有可重複性。大會保留了1967年的秒定義,使銫的超精細頻率成為秒和米兩個單位的定義基礎。米的定義改為:“1⁄299,792,458秒內光在真空中所執行的距離。”
在這一定義下,光速的準確值就會固定在299,792,458 m/s,光速也成了國際單位制所定義的常數之一。
在重新定義之前,更準確的測量會使光速值變得更為精確;但在1983年以後,對氪-86以及其他光源的更準確測量不會再改變現有的光速值,而是會增加米單位的精確度。
好了,這個簡單內容,對於很多人而言,是枯燥的。但大概意思大家應該懂了。就是說光速的定義不是那麼簡單的,也牽涉到米和秒的定義。
3、任何觀測者。就是指任何客觀存在的人和物。
4、相同。這個概念不解釋,也無法解釋。解釋起來,也夠讓我懷疑人生!
好了,這就是關於光速不變原理四個關鍵詞的分析。你有問題嗎?
算了,我直接問吧。這四個關鍵詞重要嗎?肯定重要,但最重要的問題是光速的本質是什麼?本質是什麼!
我在《變化》中回答過這個問題。在這裡不分析,直接說思路。光速的本質:光速【真空】是一種時空束縛態,光速為定值是時空使然。也就是時空告訴物質如何運動,這種運動就包含了以多大速度運動。光是物質,自然就遵從時空規律。
更具體的的來說是真空磁導率和介電常數,引力場共同決定了光的速度。
可是我為什麼要說100年後如果光速測量值,比現在增加了10米,相對論依然是正確的。
其實說100年增加10米,有點誇大,但不是不妥。10米和1米,0.1米,在這裡的性質是一樣的。
那我再問你,10米和一百萬億分之一1米在這裡的性質一樣嗎?各位是不一樣的。現在給出的光速定值299,792,458 m/s,一定是確定的嗎?沒有一百萬億分之1米的差嗎? 也就是我說現在的光速值是299,792,458.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對嗎?肯定是對的,沒有人敢否定這個誤差,即使現在國際協議規定它是定值。
各位我在說什麼?我再給你們說性質問題!可是增加了1米,變成299,792,459,那麼誰都敢說,你這個和原來的不一樣。
所以問題就清楚了,我要解釋為什麼100年後光速變成了299,792,459,增加了1米,我還認為相對論是成立的。
因為宇宙中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我在《變化》序言中就寫道了這句話。我一直也將這個思路貫穿整本書。
而且宇宙是非線性波動的,也是開放性的。即宇宙不是一成不變的,那麼光速是一種宇宙時空束縛態,宇宙發生了緩慢的變化,光速出現變動,而且必須是全域性的變動,那麼對於我們而言,光速就是不變的。
也就是說時空束縛態有了鬆動,光速會增加,以我們無法察覺的形式有了變化。也就是光速不變原理是成立的,對於任何觀測者而言,光速是一樣的。
我覺得必須給你們一個案例,你們才能更好的理解。我們知道河槽寬的地方,河流流速緩慢,而河槽窄的地方,河流流速較快。等量的河水,我讓河槽窄的地方,比原來窄上100萬億分之1米,那麼窄的地方河流的流速有變化嗎?理論上有變化,可是實際呢?實際是沒有變化的,因為這樣微小的變化,至少人類是無法測量出來的。
而宇宙更是龐大無窮時空體系,我這樣解釋,你懂了嗎?仔細考慮一下。
所以從宇宙角度來說,光速是可變的,但光速不變原理卻是成立的。因為光速不會今天是這個速度,明天是那個速度。要深刻理解光速不變原理。
還有一點我強調一下,因為害怕大家有慣性思維,就想不到這點。比如100年光速的測量值,比現在慢了0.1米,那麼相對論成立嗎?
很顯然是成立的! 所以有“超光速”的概念,就一定要有“慢光速”概念。可是大家都沒有意識到這點。 快和慢當然都是相對於“現在的光速”而言的。
還有一點再強調一下,很多科學家認為,宇宙大爆炸開始時候,光速比現在快。你一定看到過這樣的新聞和科普知識,但你聽過他們怎麼解釋嗎? 去搜一下。
哈哈,去搜了嗎? 你會發現,你其實沒有搜到任何東西。對於這個問題解釋,科學家無能為力的原因太多了。宇宙自身的膨脹速度大於光速,說明什麼?說明宇宙膨脹的速度是大於光速嗎?
宇宙自身膨脹的速度大於光速,肯定是以現在的光的速度而言的,至於幾百億年前宇宙爆發時候,光速是多少?我們其實很難知道了。但我在我的書中提到過,我其實是反對大爆炸理論的,至少持高度懷疑態度。原因也是出於上述原因。承認大爆炸理論,就必須承認那個時候,相對論不管用。這僅僅是其一。更多的大家思考一下吧。也可以去看看我之前的文章。
很多人可能會罵我,當然已經有人罵過我了。不過也有人誇我的。我很有自知之明,我不是傻x,也不是天才,我只是思考你們不常的思考的問題,我將我思考的答案寫出來。當然我不能保證這些思考都是對的,有價值的。我能力,學歷很有限。確實博士生隨便幾個問題拋過來,我就傻眼了。
等等,好像有點跑題了,繼續回到論述中來。
我不知道愛氏在做出這個原理判斷時候,是否也考慮了我想過的問題。他是否問過自己:“光速的本質是什麼?”
好了,關於等效原理等,其實也值得深入分析。你分析一下吧。看看有什麼值得分析的地方。
接下來是介紹愛氏創立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介紹了,介紹就意味著我要保持它的原汁原味了。
早在16歲時,愛因斯坦就從書本上了解到光是以很快速度前進的電磁波,與此相聯絡,他非常想探討與光波有關的所謂以太的問題。
17世紀的笛卡爾和其後的克里斯蒂安·惠更斯首創並發展了以太學說,認為以太就是光波傳播的媒介,它充滿了包括真空在內的全部空間,並能滲透到物質中。與以太說不同,牛頓提出了光的微粒說。
牛頓認為,發光體發射出的是以直線運動的微粒粒子流,粒子流衝擊視網膜就引起視覺。18世紀牛頓的微粒說佔了上風,到19世紀,卻是波動說佔了絕對優勢。這短歷史我在《見微知著》中寫的很詳細了。
以太學說發展,人們認為:波的傳播需要媒質,光在真空中傳播的媒質就是以太。與此同時,電磁學得到了蓬勃發展,經過麥克斯韋、赫茲等人的努力,形成了成熟的電磁現象的動力學理論——電動力學,並從理論與實踐上證明光就是一定頻率範圍內的電磁波,從而統一了光的波動理論與電磁理論。
以太不僅是光波的載體,也成了電磁場的載體。直到19世紀末,人們企圖尋找以太,然而從未在實驗中發現以太,相反,邁克耳遜莫雷實驗卻發現以太不太可能存在。
電磁學的發展最初也是納入牛頓力學的框架,但在解釋運動物體的電磁過程時卻發現,與牛頓力學所遵從的相對性原理不一致。按照麥克斯韋理論,真空中電磁波的速度,也就是光的速度是一個恆量;然而按照牛頓力學的速度加法原理,不同慣性系的光速不同。也就是麥克斯韋與伽利略關於速度的說法明顯相悖!
愛因斯坦似乎就是那個將構建嶄新的物理學大廈的人。他認真研究了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特別是經過赫茲和洛倫茲發展和闡述的電動力學。愛因斯坦堅信電磁理論是完全正確的,但是有一個問題使他不安,這就是絕對參照系以太的存在。
他閱讀了許多著作發現,所有人試圖證明以太存在的試驗都是失敗的。經過研究發現,除了作為絕對參照系和電磁場的荷載物外,以太在洛倫茲理論中已經沒有實際意義。
愛氏喜歡閱讀哲學著作,並從哲學中吸收營養,他相信世界的統一性和邏輯的一致性。在“奧林匹亞科學院”時期對大衛·休謨對因果律的普遍有效性產生的懷疑,對愛因斯坦產生了影響。
相對性原理已經在力學中被廣泛證明,在電動力學中卻無法成立,對於物理學這兩個理論體系在邏輯上的不一致,愛因斯坦提出了懷疑。他認為,相對性原理應該普遍成立,因此電磁理論對於各個慣性系應該具有同樣的形式,但在這裡出現了光速的問題。
光速是不變的量還是可變的量,成為相對性原理是否普遍成立的首要問題。當時的物理學家一般都相信以太,也就是相信存在著絕對參照系,這是受到牛頓的絕對空間概念的影響。
19世紀末,馬赫在所著的《發展中的力學》中,批判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這給愛因斯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05年5月的一天,愛因斯坦與一個朋友貝索討論這個已探索了十年的問題,貝索按照馬赫主義的觀點闡述了自己的看法,兩人討論了很久。我在《變化》在討論慣性的時候,也引述馬赫原理。所以馬赫這個對愛氏的啟發是很大的。
突然,愛因斯坦領悟到了什麼,回到家經過反覆思考,終於想明白了問題。第二天,他又來到貝索家,說:謝謝你,我的問題解決了。原來愛因斯坦想清楚了一件事:時間沒有絕對的定義,時間與光訊號的速度有一種不可分割的聯絡。他找到了開鎖的鑰匙,經過五個星期的努力工作,愛因斯坦把狹義相對論呈現在人們面前。
1905年6月30日,德國《物理學年鑑》接受了愛因斯坦的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在同年9月的該刊上發表。這篇論文是關於狹義相對論的第一篇文章,它包含了狹義相對論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內容。
愛因斯坦解決問題的出發點,是他堅信相對性原理。伽利略最早闡明過相對性原理的思想,但他沒有對時間和空間給出過明確的定義。
牛頓建立力學體系時也講了相對性思想,但又定義了絕對空間、絕對時間和絕對運動,在這個問題上他是矛盾的。而愛因斯坦大大發展了相對性原理,在他看來,根本不存在絕對靜止的空間,同樣不存在絕對同一的時間,所有時間和空間都是和運動的物體聯絡在一起的。
在這篇文章中,愛因斯坦沒有討論將光速不變作為基本原理的根據,他提出光速不變是一個大膽的假設,是從電磁理論和相對性原理的要求而提出來的。這篇文章是愛因斯坦多年來思考以太與電動力學問題的結果,他從同時的相對性這一點作為突破口,建立了全新的時間和空間理論,並在新的時空理論基礎上給動體的電動力學以完整的形式,以太不再是必要的,以太漂流是不存在的。
什麼是同時性的相對性?不同地方的兩個事件我們何以知道它是同時發生的呢?一般來說,我們會透過訊號來確認。為了得知異地事件的同時性我們就得知道訊號的傳遞速度,但如何測出這一速度呢?我們必須測出兩地的空間距離以及訊號傳遞所需的時間,空間距離的測量很簡單,麻煩在於測量時間,我們必須假定兩地各有一隻已經對好了的鐘,從兩個鐘的讀數可以知道訊號傳播的時間。但我們如何知道異地的鐘對好了呢?
答案是還需要一種訊號。這個訊號能否將鍾對好?如果按照先前的思路,它又需要一種新訊號,這樣無窮後退,異地的同時性實際上無法確認。不過有一點是明確的,同時性必與一種訊號相聯絡,否則我們說這兩件事同時發生是無意義的。
大家體會到這個概念的重要了嗎?我在上面的各種提問,其實已經夠深入了。
相對論認為,光速在所有慣性參考系中不變,它是物體運動的最大速度。由於相對論效應,運動物體的長度會變短,運動物體的時間膨脹。但由於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運動速度都是很低的(與光速相比),看不出相對論效應。
愛因斯坦在時空觀的徹底變革的基礎上建立了相對論力學,指出質量隨著速度的增加而增加,當速度接近光速時,質量趨於無窮大。他並且給出了著名的質能關係式:E=mc^2,質能關係式對後來發展的原子能事業起到了指導作用。以上就是愛氏狹義相對論的創立過程。
摘自獨立學者靈遁者科普書籍《變化》此書電子版淘寶有。
-
4 # 孔梅枝
波與光的實質
光是電子這種粒子吸電能,電子上包裹電力線,當電力線飽和時,自然成為透明體,這時的電子成為光子,光子上這些透明體就要以一次一次的以甩掉的形式來釋放出火,並且一次比一次甩出量小,每次甩掉的不知多少個單體火的組合,又各個單體火的體積不同,並且都是唯一隻含一個發光球,發光球體積都是相同的,並且與米粒體積相等。火的形狀是蜂窩形狀並且中心窩鑽著一個米粒大發光球,這個特殊物質就是火,當發光球飛出去時,餘下的蜂窩體就是熱,發光球叫光。發光球是從一點向四面八方均勻發出來的等長明絲,組成的球體,它具有點火性質。發光球對燃料物質的電子,其上面包裹的扁橢圓平行電力線和它外套的橢圓球交電力線,只要發光球碰上,電力線就著火,這就是它的點燃作用。其餘的單體熱碰上微粒上包裹的電力線,電力線就會自然受到破壞斷裂開,並且模仿蜂窩形狀的熱,組合成蜂窩形狀的熱,這就是熱具有將粒子上的包裹電力線變成熱的功能(除夸克上的包裹電力線以外)。光子甩火一次比一次體積小,當火甩完的時,光子則變為無力的電子扔掉,若這個廢電子遇到強電力就會重新復活,繼續變光子,再起光子作用。火、熱、光都具有擴散性。火與熱具有將粒子分開作用,即碰上粒子上的包裹電力線時,使電力線破壞,變成熱。光子碰上電子上的包裹電力線就會燃燒,這就是它的點火功能。所以說光子是粒子,它對波無關係。波是媒介傳能的形式即運動的能以波的形狀短時間存在。光子與光不同,光子是粒子,光,熱、火都屬於能,它們分別是光能、熱能、火能並且是單體存在的。波是在某種媒介裡存在著運動的“能”形成的波,這個“能”就是重物落水時,其體上有規律排列的核能,進入水裡,它瞬間均勻分散為單體隱形核能,並且在水平面形成水波釋放核能,當核能與水相溶解時隱形核能就自然消失了。隱形核能纏繞在重物上,與重物是同方向的力,所以說隱形核能就叫另加重力也叫重物丟到此處水裡的力。所以說火、熱、光、隱形核能都是自由的單體,就是存在不同,若火、熱、光可存在於所有地方,而隱形核能只可以存在於落體運動的重物上或者靜止的重物上,或者重物進入水裡,核能在短時間存在於水裡,以水波的形式釋放並且與水相溶合完為止,或者運動重物將地面砸坑,這個坑就是隱形核能的力釋放出來的結果,核能變成了砸坑的力消失了。
水波的具體構造
水波是重物進入水裡,翻的上下波紋,由於重力線垂直穿過水體,並且正向與負向重力線相鄰均勻摻雜排列成的,所以重物進入水裡自然給水另加重力,這個另加重力是有規律排列在重物體上的隱形核能,當重物接觸水時,就把隱形核能釋放到水裡,成為水裡的另加重力,這個另加重力在媒介水裡能沿著垂直於重力線方向運動,這是重力的又一規律。這就是說萬物沿著重力線方向自由落體,還能在所有受重力線吸著的液態或均勻固態裡,接受到的另加重力或動力,這個另加重力和動力就會在這些液態或均勻的固態裡,沿著重力線的垂直方向上均勻的以波的形式運動,並且向四面八方運動釋放另加重力(也叫隱形核能)或動力的能量,這是規律。媒介水起波的原因是,球交重力線在地球上正負向相鄰均勻摻雜排列的原因,雖說地球上的球交重力線方向朝地心吸的,但是它還有本身的結構力表現在水裡波上。它的具體表現在水裡的向上的波峰,它是正向重力線的結構裡的平行部分電力線向上的吸力,向下的波谷是負向重力線上的結構裡的平行部分電力線向下的吸力。重力線的結構先是兩個微小的異性扭曲電力線側面靠近相吸在一起,成為不顯電性的雙體扭曲電力線。先看它們的結構,這兩個扭曲電力線之間各自外圍的球交部分電力線接觸,各自本身所帶的異性電相吸成雙體電力線,此時兩單體帶的電性恰巧抵消完,這時的雙體中間部分平行電力線上下還帶正負電性,由於這些電的存在,使它們首尾異性相吸成雙體串,這就是重力線。它是先用兩個單體核能結合,然後用這個雙體核能靠上下異性平行部分電力線異性相吸成串 ,這就是重力線。這些重力線是從地心發射出到達太空某處,並且力的方向都朝地心吸,靠這個力吸著萬物,從水裡可看出,介質水接受到重物的重力,其實是重物上有規律排列異性核能,釋放到介質水裡,這就是另加重力,其餘緊靠的重力線結構上的球交部分電力線(雙核能),就要沿著水平方向吸這個丟在水裡的另加重力,使它運動到此處,這時,此處的重力線結構上的平行部分電力線,(假設是正向重力線)就要向上吸這個另加重力並且帶著此處水分子一統向上運動,這就形成波峰,此時,沿著傳力方向緊靠的又一負向重力線的球交部分電力線球心吸住那個波峰處的另加重力到錯過球心位置,此時它的平行不分電力線向下吸住這個另加重力到波谷,再往前又是這樣,傳過一根又一根的正向與負向重力線,形成水波,由於它是在水平面上向四面八方均勻的傳出的,又重力線是正負向均勻摻雜排列的,所以在水面上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
物上重力與動力是隱形電
這個丟在水裡的重物,是它上面排列的隱形核能釋放到水裡,這就是隱形核能力,它被周圍重力線結構上的球交部分的扭曲雙體電力線,吸的錯過它的中心,這說明它們都有隱形電,靠這個吸力進入球交部位時,由於這個球交部位中間的雙扭曲平行電力線向上和相下同時發出力,恰巧這個核能力被此處球交電力線吸到扭曲平行部位電力線附近,這力是隱形電,此時正在朝上下發力的平行部分電力線,吸住它附近的這個隱形核能力(重物力)就要向上或者向下發出比原來平靜水面高些或低些,高的是正向重力線,低些的是負向重力線,假設隨平行部分往上的正向重力線,它本身發出向上電力再加上吸來的這個重物力帶著水分子一起推向上方,表現出波峰,此時另一根鄰近負向重力線上的同高度結構上的球交電力線,就會向它的中心吸這個重物力,使它又到在鄰近的這根重力線結構上的球交電力線並錯過中間部位,又由此處向下的負電平行電力線和這重物力帶著此處水分子一統向下發射出去,出現此處的波谷,就這樣在均勻排列的各個重力線垂直方向上,傳出釋放著接受的那個重物力。由於重力線是正負向相鄰均勻排列的,所以從某點水位置接受到的重物力,就會一圈一圈的波峰與波谷出現,這圈就是波峰與波谷連著的,這就是重力線鄰近正負向均勻參雜排列的,同向重力線連線成為圈。這就是地球上排列球交重力線的性質。在液體裡另外接受到的重力(核能) 並以波的形式釋放重力。從這裡可看出重力線與磁力線很相似,在重力線吸著的同類物質裡受到重物力,這個重物力就要沿著重力線的垂直方向均勻向四面八方傳出這個重物力,在傳的過程中不是直線而是沿著均勻的曲線波向外傳。由於重力線結構力一對扭曲球交電力線部分,這個力在水平面上吸那個重物留下的力,所以在水平方向釋放那個重物留下的力恰巧垂直重力線,此時重力線上的結構上的平行部分力線吸住這力向上吸,出現波峰,鄰近重力線結構力向下吸,出現波谷,這個結構上的球交部力線由液體確定為成水平方向產吸力,中間平行部分仍然向上下發出電力,引水分子和傳來的重物力一統向上下產生起落的水波,這是因為重物留下的那個重力,與重力線結構上的兩樣電力線都起作用,成為一個為水平面的力,一個在重力線上下出現的形成波力,這是純能,它必然是隱形電,所以它才能相吸,這就是自然界的總規律,只有電並且唯一的電才能相吸,電包括電、隱形電或顯少量的隱形電,如電力線上的電是直接叫電;磁力線上的電只能吸稍微加力的導體電子,這種電叫隱形電;重力和動力從水波可證明是帶少量的隱形電,由於動力或重物力留在水裡,就會有規律的向外移動傳出,它水平經過正負均勻排列的重力線時出現上下力的波,說明有吸力,有吸力就是電的吸力。這就是說重力線線結構上的扭曲球交電力線起的作用是將丟失在水裡的重力或動力沿著水平方向運動,而它的扭曲平行電力線是該力形成上下的波峰與波谷。重力吸萬物也是帶少量的隱形電的,它也是屬於電一類。所以說自然界無論電或隱形電都是有吸力或斥力的,只是電的不同出現特殊的性質,像重力線接觸重力線,它的性質是同性增力,異性抵消;磁力線同性相斥,異性相吸,這說明磁力線的隱形電稍微大些,它與電相似。重力線上的結構力主要是吸的另加重力或動力,而不是吸粒子或物體的,所以說動力與重力是極少隱形電。磁力線只是結構上中間凸起的曲面圓交電力線上的正電力線圓心吸力,使導體電子運動,它吸的是電子上的負電帶動了電子,它的隱形電比重力和動力大的多,重力與動力屬於隱形核能,它也是純能。它屬於單體隱形核能組成的動力線與另加重力線。另加重力不是重力線,它們根本不同,比如重物在重力線裡自然含有重力,將它放入平靜的水面,水裡受到了另加力重力,這個力受周圍各處重力線上的結構力的作用,產生四面八方的波,釋放這個另加重力。這些知識裡出現一個另加重力和重物上排列的核能是同一個力,動力,重力線結構力。重力線結構力也是雙體扭曲核能(重力線是雙體核能結合的)上的平行部分和球交部分上的力,具體的是中間向上發射正扭曲平行電力線上的力;向下發射的負扭曲平行電力線上的力;和它外套的向球心吸的扭曲球交電力線上的力,這三個電力,叫重力線結構力。總體來說,重力線結構力,是固定在重力線上的無數微小單體隱形核能上的三個不同方向的力,即球交力線、上平行電力線、下平行電力線。重物的重力是隱形核能有規律排列在重物上,這些排列的隱形核能是與重物同向的力;重力線力是固定在地球上的正負向重力,並且力方向朝地心。
回覆列表
問:如果地球上所有人同時用鐳射筆指著月亮,月亮會不會變顏色?
答:如果你用普通的鐳射筆,那麼月亮不會變色首先要考慮的條件是,地球上所有的人是沒有辦法在同一時間看到月亮的。我們首先要挑選一個能讓最多人在同一時刻看到月亮的時間。因為世界上75%的人生活在0度經線到東經120度之間,所以我們選擇月亮在阿拉伯海附近的時候。】接著我們要考慮是滿月還是新月。新月比較暗,所以鐳射照射的效果會比較明顯,但是新月多在白天出現,所以觀察效果就差了。
不考慮亮度的話,美國東部標準時間2012年12月27日下午兩點(臺北時間凌晨兩點)是最理想的時間,屆時一輪滿月會出現在孟買和伊斯蘭堡上空,全世界有50億人能夠看到它。
但是,我們還是選一個半月吧,這樣我們能夠在被遮住的部分看到效果。以下就是我們的目標。本來2012年12月21日是可以的,但是因為按照瑪雅歷地球會在那天毀滅,所以我們選擇格林威治時間2012年1月4日午夜過半小時
普通的紅色鐳射筆功率是5毫瓦,如果質量夠好的話鐳射能夠一路打到月球上,當然到月球的時候那束光會分散開很多。地球大氣層也會對光柱造成影響,但是大多數光能夠達到月球。光柱大概會分散到圖中圓圈那麼大。假設所有人都能夠穩定的瞄準,所有的光都能平均的分佈在月球表面。
實驗效果:坑爹啊!為什麼沒效果呢?因為太陽對月球的照射能達到每平米1000瓦以上。因為月球的橫截面大概是10^13平米,它能接收到10^16瓦的太Sunny,平均到50億人的話每個人就是每人200萬瓦,比5毫瓦的鐳射筆強上太多了。雖然在我們的系統裡面有很多影響效率的因素,但是這些改變不了數量級上的巨大差異。5毫瓦確實弱爆了,我們能再給力一點。1瓦的鐳射是危險的東西,它不但能夠致盲,還能燒傷面板和點燃東西。在美國,一般的消費者是沒有辦法買到的。逗你玩呢,親
其實只要300美刀就可以買到了。還是看不太清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