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花蜜
-
2 # 小布丁手工編織
在於人
中國數千年曆史中,出現過魯班這樣的大師級工匠,也有修造出故宮這種世界奇觀建築的工匠,這說明中華民族的基因裡有工匠精神,有不斷超越自我的工匠意識。
-
3 # 我也來也
倡導“工匠精神”是去年供給側改革大手筆下的有力註腳,今年在“擼起袖子加油幹”的號召下,繼續煥發新意。所謂“工匠精神”,在我看來,就是專注某項工作,刻苦鑽研、全神貫注、精益求精、全力以赴將其做得更好。
之一 《孤獨的美食家》中的“工匠精神”
關於“工匠精神”,給我最強感性認識的,要說日劇《孤獨的美食家》。
劇本故事內容只有一條,講述銷售進口雜貨的男子井之頭五郎,在日本各地穿梭、工作間隙前往特色餐館吃飯。導演套路也極其簡單,五郎從某地車站出現——談生意——吃飯;背景音樂也五年五季一個調調;只有各色美食在不停變換。我的注意力先是在美味佳餚,後來就全在五郎的扮演者松重豐吃飯時的動作表情了。他先凝視注目端上來的美食,再拿起筷子雙手合什近乎虔誠地說“我開動了”,於是熒屏上就滿是五郎認真張開的嘴、仔細咀嚼不斷牽動的腮、嚐到美食揚起的眉和感到出乎意料的好時亮起的眼光。一開始,我有些好笑這些鏡頭,感嘆演員表演時該有多尷尬、如果反覆重拍又該多苦惱啊。可是跳躍著從第一季看到第五季,這嘴、腮、眉、眼,這動作神情,一成不變一絲不苟,這可不是任性隨意的信手拈來而是嚴謹細緻的極致了,而且此君吃相甚佳,粗看還覺不出啥,細品確是張弛有度、端莊文雅、十分耐看。重複一個人吃飯的表情和場景不讓人覺得面目可憎和厭倦乏味,我是由衷地對五郎的扮演者松重豐君產生了深深的敬意和好感。這是“工匠精神”加諸表演,哪怕是人類最平常不過的“吃飯”,亦能產生的極大魅力!
之二 匠心與匠氣
父親喜愛筆筒收藏,多年累積下來,早已蔚為大觀。特地在客廳佈置了整整一面牆壁的多層架子,輪換挑選擺放各類精品把玩。耳濡目染這些不同時期、不同材質、不同器型、不同工藝、不同藝術風格的筆筒,原本並不中意收藏的我,也在不經意間發現了其間的高下優劣。有的造型、圖案、線條機械生硬呆滯刻板粗俗鄙陋,令人不願仔細欣賞,有的卻飽含詩情畫意清新雅緻灑脫靈動,讓人愛不釋手。還有的高仿新制與原件並列,基本特徵一般無二,掃視之下彷彿只是新舊不同,但稍加端詳,便可區分美醜形成好惡。我問父親這個難以言說蒼白無趣的不好是什麼,父親說這個叫做匠氣。包括筆筒在內的值得收藏的好的物件兒,必有文人參與,或在詩文圖畫上稱奇,或在造型立意上顯妙。超越畫工、雕工,起到畫龍點睛甚至化腐朽為神奇關鍵作用的,就是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人們賦予物件兒卓然不群又為人們稱道的“精氣神”——飽含人文精神的“文人情懷”。工匠擁有了“文人情懷”,也就有了匠心。對比精品、濫品甚至贗品,不難區分匠氣與匠心。大批次生產特別是工業化大生產往往讓物件兒的個性化湮滅,文化內涵淡化,匠氣肆虐醜態百出自然不足為奇。融會貫通、渾然天成、妙手偶得,匠心獨運而無匠氣,大概是“工匠精神”成功運用的最高境界。
之三 “工匠精神”與“文人情懷”
應當指出的是,“工匠精神”與“文人情懷”似乎難分彼此,實則同中有異。傳統中國文人推崇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懷,“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物我兩洽、怡然自得的身心狀態,“拈花一笑”靈犀一點、心心相印的智慧圓通,與“工匠精神”雖然有些時候有些方面呈現出你中有我的糾纏,但根本上還是涇渭分明絕然不同。二者的區別,大概一個是為他的攀緣逐物,另一個是自我的放下自在和樂在其中。從社會發展的維度,人們需要“工匠精神”,從自身價值實現的維度,人們必然追求精神的自由。
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異化勞動”中有關“人的異化”的著名論斷,則把這個聯絡區別說得更加深刻透徹。“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量越大,他就越貧窮。工人創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冒昧引申一下,工匠成功運用“工匠精神”創造的商品或服務越精巧周到,他就越變成偏執古怪的另類(這可以在古今中外社會實際生活中得到不同程度的驗證)。從這個角度看,希望給予他人希望我們給予的東西越多,我們就離自己內心的豐滿和自由越遠。所以,培育和推動“工匠精神”的同時,應當充分保障人們的休息權和流動的自由,不但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有可能,還須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可能有更加充沛深邃完善的時空、思想乃至制度的保證,最終讓“文人情懷”滋養提升“工匠精神”、呵護工匠身心。整個社會應當付出與工匠給予的物質精神財富一樣多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獎勵鼓勵工匠們弘揚傳承“工匠精神”,這才是一個公平正義的世界!
“天下知交老更親”筆筒
之四 “工匠精神”與“孤獨的美食家精神”
回到日劇《孤獨的美食家》。
松重豐君秉持“工匠精神”出色演繹了“孤獨的美食家精神”。什麼是“孤獨的美食家精神”?外化於形的狀態就是劇中每集開頭的開場白指明的:“不被時間和社會束縛,幸福地填飽肚子的時候,短時間內變得隨心所欲,變得‘自由’,又不被誰打擾,無所介懷地大快朵頤,這種孤高的行為,正可謂是平等地賦予現代人的最佳治癒!”
《孤獨的美食家》原是漫畫作品,“治癒”特指溫暖人心,淨化心靈,悲傷得到安慰,平復內心創傷、修補心靈上缺陷。作者認為,孤獨是自由的必要代價,孤獨才能放下,放下才能自在,自在才能真正享受並感到暢快,孤獨進而由之昇華為孤高。我將其抽象概言之,獨立品味生活,自由體驗美好,這正是現代人平等的幸福。孤獨的美食家精神,實則就是吃飯的“文人情懷”!從實際生活到漫畫創作,從劇本到表演,《孤獨的美食家》充分地展示了“工匠精神”與“文人情懷”,從理念情感核心到技術操作演繹的相得益彰和玉汝於成。
技近乎道。正常人行走於天地間,總有多多少少的憑藉,完全沒有生存生活的技能是不可想象的;但只有那些在學習工作中傾注心血“吃得苦中苦”的人們,才能擁有一技之長、才有可能稱得上“工匠”(達人)。在這個過程中,自然和社會規律將被認識、掌握和運用, 時代由此不斷前行。但只有那些符合人類共通情感、積極審美和整體利益的物質文化才會弘揚加強,歷史因此不斷校正。這也正是“文人情懷”的歷史關照。
回覆列表
大國工匠關鍵在人不在器。有工匠才可能孕育出工匠精神,才會有工匠!師徒制,才會有工匠精神的傳承。
工匠是古代社會手工行業發展的產物,是與自給自足的農業和手工業經濟相伴隨而成長的,在中國古代,從事手工行業的熟練工人一般被稱為工匠,即使是在現代社會的一線生產行業從事某一種專業技術的工作人員也可被稱為工匠,他們透過父子相傳或!師徒相傳的方式,把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技術和技能傳給下一代,其間也培育了工匠精神。如考古發現的古蜀國都城,三星堆遺址,屬於青銅器時代,也稱青銅文明,在該遺址出土了許多精緻的青銅器、金面具和玉器等,說明在四五千年前或者更早,古蜀國就有許多不同行業的工匠,他們掌握著精湛的技藝,而且能夠代代相傳#秦兵馬俑遺址也是如此,仿古代軍隊陣容,雕塑和彩繪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將軍與士兵,那絕不僅是一代工匠技能的展示。
中國成功地發射了長征五號運載火箭,該火箭的設計、研發、製造和發射等均達到目前國際一流的科學技術水平,每一個環節、每一種技術都凝結著高超的工匠技藝與工匠精神可見,這些工匠作品是工匠技藝創新的結果,更是工匠精神代代傳承的凝練。
大國工匠精神,是耐得住清貧與寂寞,深耕所在領域的專注與堅守精神 。“春日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可眠,秋怕蚊蟲冬怕冷,收拾書箱好過年”,與大國工匠無涉;“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的古往今來之浮躁,與大國工匠無緣;曹植“七步成詩”,成就不了大國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