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量子小飛豬

    浩瀚宇宙,一沙一世界。

    我也很認同這樣的世界。

    物理界中存在的四種基本力:引力,電磁力,弱作用力,強作用力。若有一天統一論被證明是對的,那你我所想象的分子也好,星系也行,宇宙也罷,它們有著相同的規律執行,一點也不足為奇。

  • 2 # 久帝小仁

    那太陽呢,,,沒有恆星,就沒有行星,沒有太陽就沒有地球,不過順便說一下,沒有圍繞恆星運轉的行星很多,並且大多數都是氣態行星,他們被熱木星的引力丟擲去,離開自己的軌道,這樣的行星也就是流浪行星

  • 3 # 令狐迦基

    在原子物理發展的初期,您所提出的想法,已經有人做了。只是做一點修正。

    就是把太陽當作原子核,行星當作外圍電子。

    提出這個模型的人,是大名鼎鼎的盧瑟福,他創立了半衰期的概念,又提出了:α(阿爾法)和β(貝塔)射線的命名。在190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之後,於1909年發發現了盧瑟福散射,最終確立了原子的基本結構,拉開了原子核物理的序幕。

    人類在科研工作中比較喜歡做類比,一方面這是一種易於理解,理解新事物的方式。一方面,自然界確實在從微觀到宏觀的結構方面有很多類似的地方。比如我們知道蜂窩結構是六邊形結構。而超新星爆發以後,例如在大麥哲倫星雲中的1987A,會產生“氣泡”結構,這種結構也是六邊形結構。

    關於這種從微觀到宏觀的類似,有不同的解讀。有相當一部分科學家、哲學家,相信“一沙一世界”,認為世界只是不同層面上的放大。比如在大尺度宇宙結構方面,有著名的宇宙長城,那些超星系群構成的影像,類似中國的長城。但另一部分科學家認為,這不能說明什麼,因為,這個世界基本元素就那麼多。以幾何來說,三角形,六邊形是基本結構。在大部分場合都能套用。他們認為你用基本元素(形狀、結構、顏色)去解釋這個世界,那麼最後當然都是一些基本元素。比如太陽是圓的,月球是圓的。但實際上,太陽如果考慮日冕結構,遠遠不是圓這個形狀能解釋的。

    科學研究與一般文藝作品的區別就在於,科研論文不能用簡單的類比來解釋科研物件,必需用具體資料以及完整的數理論證過程來描述、解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地球甚至太陽,是不是外星文明宇宙飛行的中途休息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