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太陽知識局

    第一 導語

    談起英國,想必大家都會想起這曾經是一個無比繁榮富強的國家,曾經擁有世界上最為強大的艦隊,在世界各大洋中游弋。除此之外,號稱為“陸戰之王”的坦克也是英國首先提出設想並設計建造出來的。

    在1916年的索姆河戰役之中,英國承受不住步兵的巨大損失,第一次在戰場上使用了這一種新式武器,從此便改變了戰場的戰鬥模式,步兵不再是戰場上的主角,步兵不必再用血肉之軀去衝鋒奪取陣地。

    既然如此,英國作為第一次提出這個坦克設想的國家,為什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的坦克幾乎不為人知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我們所知曉的著名坦克多是為德國的虎式坦克,一輛讓盟軍士兵患上“虎式恐懼症”的神話級別的坦克,以及蘇聯的KV型坦克,IS-2重型坦克等等,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設計建造的坦克在後世幾乎不為人知,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為何呢?

    第二 英華人輸在坦克設計理念

    現代戰爭的勝負往往是由一個國家的工業實力是否強大所決定的,舉個例子,美國的工業實力是日本的十數倍不止,一旦美國進入戰時狀態,全國的工廠都會為戰爭服務,其軍艦的製造速度往往如餃子一般,這是日本所不能比擬的,這已經註定了日本在日美這場戰爭中的勝負。

    根據這條理論,我們就可以否決英國是否是因為工業實力的不足而製造不出效能強大的坦克,英國乃是老牌的工業國家,乃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其工業體系是十分完善的。

    所以,我們將矛頭對準英國設計坦克的理念是否存在問題。坦克是一種將防護力,機動力和火力揉為一體的武器裝備,這好比是一個拳頭,這三個特點要緊緊地靠在一起才能迸發出巨大的力量,所以,坦克的設計講究三者之間的平衡。

    但是,英國對於坦克的理解存在偏差,他們對於坦克的設計會將三者中的一個單處抽出來進行一個強化,而放棄其他兩個。因為英國有這種認知,這就導致了英國將坦克分為負責偵察型的輕型坦克,主要特點為體積小,重量輕,火力也不足;掩護步兵突擊的步兵坦克,主要特點為裝甲厚重,速度如步兵速度幾乎一致,十分緩慢;突破敵人防線的“巡洋坦克”,主要特點為快,機動效能好。

    所以,英華人在設計坦克的時候都會受到這些理念的影響,都會選擇忽略其他兩個效能而只是關注其中一種效能,這種思想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才完全的消失。

    【武器裝備的設計理念十分重要的,例如:當今世界的武器裝備主要分為美國和俄羅斯兩個派別,在五代機的設計之上,美國強調的是隱身效能,大多數國家都會跟風,以為五代機的標準是強調其隱身效能,從而進行嘲諷俄羅斯的蘇57戰鬥機,其實筆者認為,我們很多時候都會不由自主地以美國的武器裝備為一個標準,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每一個國家都要有自己不同的作戰理念,一旦跟風這是十分危險的事情!】

    第三 英國挑戰者坦克,世界上效能最好的坦克之一

    上一節筆者對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坦克的表現進行了一個分析,將英國這一時期的坦克落後於其他國家的原因主要歸結於在設計理念上面。不過,英國畢竟是老牌的工業化國家,具有的工業實力是不容忽視的,挑戰者坦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挑戰者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設計建造的一種坦克,這款坦克的設計不再像之前的坦克的設計,它兼顧了三者之間一個平衡。因為挑戰者擁有兩種型號,這裡拿挑戰者I號進行一個說明。

    優點1,防護好,其裝備的裝甲是普通裝甲的3倍且彈藥全部裝在防火箱之內;優點2,射擊精確度高,能夠射擊2000米以內的移動目標和3000米以內的靜止目標;優點3,可靠性高,在海灣戰爭惡劣的沙漠環境中,該坦克的完備率較高,開戰前為98%,戰爭結束時為95%,幾乎沒有出現大的機械故障;優點4,油耗低,儘管體重為62噸,但是油耗量只為同時代美軍M1主戰坦克的三分之一。

    第四 總結

    在這篇文章中,筆者我主要想要傳達的一個觀點就是:武器裝備的設計理念非常重要,一定要有一個清晰準確且符合戰場要求的理念,再者,我們千萬直接挪用他國的武器裝備的理念,這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並且會被敵人拉著鼻子走,喪失主觀性!

  • 2 # 戰略論

    英國確實是發展坦克的鼻祖,而且直到二戰爆發時,英法兩國的坦克在設計上也比德國坦克要先進,事實上自出現坦克這一武器以來,英法兩國的坦克一直都是世界各國爭相購買仿製的物件,代表著當時坦克的發展潮流。

    直到德軍進攻法國之初,德軍裝甲部隊都三分之二還是1號和2號坦克,這種坦克原是作為德軍訓練坦克所用,由於原計劃裝備的3號和4 號坦克產量遠不能滿足部隊的需求,不得不仍舊裝備大量的輕型坦克。雖然德軍在坦克的質量上不如英法聯軍,但是在坦克的使用和編制上已經大大領先於英法聯軍,這是德軍能在1940年迅速打敗英法聯軍最為關鍵的因素。

    德軍率先大量組建了裝甲師的大單位的裝甲部隊,並發展到了擁有幾個裝甲師的更大單位的裝甲叢集編制,雖然這一編制是臨時的,但是卻達到了古德里安所提倡的對於裝甲部隊的集中使用以形成決定性的突破並用深發展的目的。反觀當時的英法聯軍雖然也建立了機械化師等類似裝甲師的編制,但是卻沒有建立更高一級的裝甲單位編制。所以在德軍幾個裝甲師近千輛坦克形成鋼鐵方陣一舉突破聯軍薄弱的阿登防線並向後方迅速挺進時,聯軍的裝甲部隊卻無法組織其一支強大的裝甲兵力來阻止德軍的擴張,聯軍的各個裝甲師沒有統一的指揮只能各自投入反擊,所以他們每個師遇到的都是德軍幾個裝甲師的坦克,自然被迅速的打敗了。

    就戰略上而言,英法聯軍錯誤的估計了德軍的主要進攻方向在比利時境內,戰爭爆發的一開始,便輕率的將幾乎全部的機械化兵力投入了比利時一線,所以在德軍從阿登地區突破後,就已經對其產生了包圍的趨勢,加之聯軍指揮上的猶豫,最終這支最有戰鬥力的部隊被德軍所合圍殲滅,而德軍自身卻損失輕微,西線戰局已經落定。

    雖然武器的先進與否對戰局的勝負有很大影響,但是最關鍵的仍舊是戰略部署上的是否合理。聯軍為自己的錯誤部署付出了代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相親和結婚真的是人生必須要做的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