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秋語96284
-
2 # 我是小躍躍1988
馮導是中國最會講故事的導演,特別是軍旅題材的電影,《集結號》可謂是巔峰之做,芳華講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故事,在那個年代出生的人,現在大都已經是中年人,他們有的參軍入伍經歷過那場戰爭,對那段歷史刻骨銘心,但是那個年代國家經濟條件沒有那麼發達,他們所經歷有些事情需要用影片,或者其他的形式來展現。個人愚見!
-
3 # 噗呲噗呲咔咔
我是98年的哦,迫不及待地12.9就去影院看了點映場!很值得一看的電影!
首先適宜的人群當然是離那個時代比較近的60,70後的觀眾,他們生活在那個年代,也許最能感同身受。回憶青春,想起那個時候的集體生活,自己曾經暗戀過的物件以及被時光漸漸掩埋的那個最美好的狀態,有些幸福,又不忍唏噓。
其次,這部影片對於雖未經歷過那個年代,但始終保有一份好奇心與窺探欲的朋友們也是一個好機會。小編即是這樣,雖然是95後,但從初中開始就特別喜歡餘華,莫言,賈平凹這三位先生的書,尤其是餘華的《兄弟》,隻言片語中默默地呈現那個神秘時代的真實寫照……
暫不說《霸王別姬》《活著》等經典電影,《芳華》之前,小編覺得有類似味道的是張藝謀的電影《歸來》。恰恰也是改編於嚴歌苓的作品,觀影后我去讀了《陸犯焉識》,陸焉識和馮婉喻的深沉真摯的感情,在時代的影響之下滿目瘡痍,歲月帶給愛情的傷痕久久難以治癒,更是讓讀者內心傷感,同情悲憫。
還有一類人群,若是在情感上有過一段故事,看到這部電影應該還是有觸動的。
《芳華》有太多的求而不得。劉峰對林丁丁的求而不得,何小萍對劉峰的求而不得以及蕭穗子對陳燦的求而不得。這三段感情,純潔真摯又細膩,給青春帶來甜蜜歡愉,也留下了難以抹平的傷痕。“芳華已逝,面目全非。”片尾這樣說道,一代又一代人的芳華,在大時代的催促下,不可挽回地流逝……
總的來說,真的算是一部讓我較為震撼的電影了,也值得大家去電影院一看。
-
4 # 都亮娛樂
我小叔58歲了,是越戰老兵。我和他看完芳華後他說刻骨銘心的哭過三次。第一次,在上戰場時看到戰友炸飛了害怕到哭了。第二次,復員離開部隊時。第三次,看完這電影后。他說過幾天再約能約到的戰友去看芳華,再去我的飯店裡準備和戰友們再哭過痛快。要我準備酒,我深思了。
-
5 # 啄木鳥123135633
別再為錢炒作了,別再胡編濫造拿對越自衛還擊作戰說事撈錢了!馮小剛拍的是“文工團”的生活,無論過去或現在,都很難與戰場浴血奮戰的英雄扯在一起;1979年一線部隊很艱苦,除了經歷過的人,其他人理解不了,現在那些年輕演員,他們哪裡來的體驗和感受?你馮小剛又哪裡來的體驗和感受?你除了拿自衛還擊作戰作賣點、譁眾取寵,還能怎樣?你的那些演員團隊集體去過邊境多個烈士陵園中的一個嗎?順便說一句:這次馮花臉“潛”了幾個?
-
6 # 司馬缸缸
表達情感從不是為某個階層某個人群服務的,只要喜歡看電影的人都會喜歡看,馮小剛這幾部改編原著的片子,也許為了上映都做了改動,如果真的按原著拍是不一定有機會上映的,他最初拍的三部片子都被禁映,估計他也是心有餘悸,如果唐山大地震真的如原著餘震那麼陰霾,我不是潘金蓮細節那麼放大,芳華把黑暗的部分著一重墨,我們大概都看不到了,不過還好電影裡面的只要是真感情,都是會打洞人心的。
-
7 # 大道通天79663118
真實是這部電影的本質,沒有完美的人!透過對文工團一個小集體的敘述,展現了但是部隊內部的人情冷暖,自私自利的人,幹部子弟的強勢,品格高尚任勞任怨的標兵,膽小怕事身體有缺陷被人看不起的人,手裡掌握生殺權利的政委,一個小社會團體的縮影。自私自利有背景的人更能適應這個燈紅酒綠的社會嗎?任勞任怨的戰鬥英雄們就應該落魄任人欺凌嗎?這才是我們應該反思的社會問題!遺忘等於背叛,祖國不會遺忘你們的,希望正義不是不到只是遲到!
-
8 # 蕭陶
這是一部拍給馮小剛同齡人和比他年長的以及六零後、七零後觀眾看的電影。讓觀眾產生共鳴是它的最大特點,甚至超過了他拍的《唐山大地震》。
當然也有不少八零後,九零後去看了。他們看這部電影一定是想看看自己的父輩們是如何度過他們的青春年華的。
《芳華》做不到老少皆宜,其票房一定不會超過吳京的《戰狼2》。
-
9 # 毒藥君
不存在適合不適合的說法,除非是限制級電影,好電影我覺得任何年齡段的人都可以去看,只不過看後的體會不一樣。老兵看的是歷史,中年人看的是情懷,年輕人看到的是人性的掙扎,不一樣。
《芳華》儘管經歷了跳檔風波,但品質應該說算是這幾年中國產片中中等水準以上的作品,至少,導演馮小剛在用一種嚴肅態度講述他記憶中的歷史,雖然這當中免不了被人發現有美化的痕跡,但應該說,裡面還是相對如實的反映了那段特殊時期的華人風貌。
這部電影有個比較難得的地方在於它對戰場的一些細節進行了還原,雖然只有短短8分鐘,但看著還是非常逼真的。透過這8分鐘的描寫,觀眾能夠最直接的感受到戰爭的本質——戰場上沒有勝者,只有殘肢斷臂。
在審查日趨嚴格的當下,應該說《芳華》能夠面世還是非常不易的,當然,同類題材中,我個人更喜歡《高山下的花環》一點,裡面用了大篇幅反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同樣是一部佳作。
回覆列表
“芳香的花;美好的年華” 出處是《楚辭·九章·思美人》“芳與澤其雜糅兮,羌芳華自中出。
那些寫在文工團大門和影壁上的碩大、粗曠而有力的宋體字標語口號,以及無處不在的領袖像、黨徽、軍徽、顏色明亮鮮豔的旗幟、橫幅和牆畫。它們像凝固在時間隧道中的里程碑,回溯的是一個曾強烈存在,但現時已消失殆盡的時代氛圍。
當年正是在這些話語和形象的強烈示意下,許多人別無選擇地懷著相同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度過了自己的青春歲月,又在隨後到來的分崩離析中,不斷回味那些外表逐漸模糊、但卻因深入了骨髓而不能磨滅的印記。
即使在那個年代,對於不同遭遇的個人來說,這些標誌性的影象和文字也承載著迥異的意義。
在《芳華》開始,當何小萍揹負著「出身不好寄人籬下」的沉重心理包袱跨進文工團大門時,這些雄壯的標語代表著她被一個光榮而振奮的集體所接納,她由此可以擺脫過往的壓抑屈辱陰霾,而綻放出一段絢爛的青春人生。
而在影片的中段,因一時個人衝動而犯下「作風」問題的劉峰被逐出文工團,他形單影隻地邁出大門,身後的革命話語對他形成的是一股無聲但嚴酷的壓倒性批判,無論他如何辯解、反抗甚至以自我犧牲來洗刷自己的清白並表達內心的忠誠,那扇光榮集體的大門都再也不會向他敞開。
當他身背行囊回望那巍峨而鐫刻著理想的影壁時,他意識到自己和它已經站在了鴻溝的兩側,在未來的人生中不可能再產生任何交匯。
《芳華》就是以這樣的意圖開場:它首先要描寫的是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輕人,他們出身不同性格迥異,被崇高的精神感召所鼓舞著,以自己的身體作為武器,借舞蹈和音樂為表達形式,在一個思想和行動極為統一的集體領導下,夢想於火熱的生活中綻放自己青春的熱情和理想。
這不僅僅是故事發生的背景,更是組成集體的每個人奮鬥的核心動力。
在「理想」的旗幟下我們看到了性格各異但激情統一的眾多人物:外表寬厚和藹樂於助人但內心情感湧動的劉峰,脆弱敏感與堅強執拗集於一身的何小萍,嬌媚動人又工於心計的林丁丁,出身不好但富有同情心的蕭穗子等等。
但是被革命所激盪的理想主義,是否足以將所有這些人擰成齊心協力的一股繩?
在開場帶著鮮明時代特色充滿青春活力的大段舞蹈展示後,《芳華》才展現了看似「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集體生活中內在湧動的矛盾所在:身份、階層、情感和認知所造成的差異在看似整齊劃一的集體中攪動起一陣陣波瀾。
在遞次升級的衝突中,何小萍被嘲笑和孤立,重新墮入充滿敵意與蔑視的陰影中,而這一切只是因為家庭出身背景在個人心頭無法抹去的烙印。
而劉峰則因為胸中難以抑制的強烈情感而跨越了彼時「男女授受不親」的紅線被當成「流氓」遭到唾棄隨後被掃地出門,幾乎沒有人念起他曾經為別人所無私奉獻的一切。
也許作為觀眾的我們這時才意識到,融入集體的代價是放棄自己的慾望、情感和價值認同成為眾多「螺絲釘」中的一個,任何一個不屬於整體「大機器」的個體異動都會導致某個「螺絲釘」被當成次品淘汰出局。
在影片的後半段,我們看到劉峰不惜用接近於瘋狂的自殺式犧牲,去洗刷瞬間衝動而帶來的終生「恥辱」,以圖重新證明自己的忠誠、勇猛和英雄氣概。
但當硝煙散去後,一個時代結束了,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在剎那間化作輕煙散去,集體的分崩離析讓一切衡量標準都頓然失效。對於光榮與恥辱的判斷不再重要,「劉峰」們只剩下苟延殘喘的後半生等待捱過。
與劉峰努力證明自己是合格「零件」的努力相反,馮小剛賦予了外表柔弱的何小萍以非同常人的反叛精神,她嘗試扭轉自己為命運所操控的被動狀態,而成為《芳華》中閃耀著個性絢爛色彩的唯一亮點:
在劉峰被所有人拋棄時,她正大光明地走進他的房間表明對他無條件的支援;她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從集體中退出以抗議劉峰和自己所遭遇的不公正對待;在面對突如其來的榮譽的時候,她的潛意識寧願讓自己分裂也不願重新成為那顆順從的「螺絲釘」;
當她在精神病院的草坪上穿著病號服獨自翩翩起舞時,我們意識到她內心最真實的期許,是以自如美麗的綻放姿態壓倒被蔑視的屈辱,贏回她自認為在集體中應有的位置。
這樣的願望還和代表著理想的集體相關,但她不再從屬於後者而是在自由中無限接近「理想」所代表的美好、解放和釋懷。當然,這也只是在精神錯亂中油然而生的奢望。
在影片的結尾,已經人過中年的劉峰和何小萍互相依偎在墓地旁的長椅上,疲憊、困惑、茫然。在追尋理想和榮譽的道路上他們耗盡了精力,而時代的突然變向把他們從前進的歷史車輪上猛地拋下,之前經歷的所有事到底意義何在呢?
這時我們再重回影片開首那些被華麗的運動長鏡頭串連起來的舞蹈動作排程,馮小剛實際上在這一刻就已經回答了結尾浮現出的疑問:正是那些健美的軀體、昂揚的精神、澎湃的力量和充滿律動的活力在舞臺上留下了永恆的青春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