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做研究歷史時應懷有一種怎樣的信念?
5
回覆列表
  • 1 # 思悟心蕾

    歷史學的價值觀是以史明鑑,可以為師矣,能夠更好的明白過去的成敗得失。研究歷史有一種溯源歷史真相,溯源歷史人物的心境和處事原始風格。追尋更為真實的歷史史料,讓後人在探索歷史過程中少走彎路。

    不一樣的心境,所引發的事態發展有很大差異。我們不能用現代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歷史觀和世界觀來定義古人的智慧與心境。智慧和心境有著密切的聯絡,如果不能進行二者的準確定位,很可能導致史料研究的失真範圍。

    溯源起點的研究,是一項極其麻煩的事,需要極度的換位思考和時空換位。這個不是常人能夠勝任的。

  • 2 # 楊支淨水灑三千般若堂

    這個問題太泛泛了,有點讓人覺得不著邊際的感覺,歷史文明就在那裡明擺著呢,用你去研究嗎?一切法都源於自性,一切法不出自心,心外無法,法華經雲“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唯佛與佛能究竟諸法實相“,孔子說“一切學問也都是做人的學問“,所以要先搞明白你的願望的更本在哪裡?如果和解脫無關,沒有根本思想,沒有主題,就不會對社會有更多的貢獻價值,因為你還沒有先把自己搞明白,《金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你是用哪個心去研究歷史呢?

    所以,就不要在迷茫了,沒有頭緒的願望都是空談,與己無意,與人無意,還是先從研究自己做起吧。

  • 3 # 我就是我168389981

    歷史的價值在於借鑑,歷史好比航線,永遠指引人們選擇正確的道路,不要迷途失去方向。歷史的信念就是要高瞻遠矚,不能侷限於某種格局,不勢力,不偏向,實事求是,記載真實的事情,讓後人有可靠,可信的依據,在奮鬥的路上,少走彎路 ,繼續快速發發揚光大!(研究歷史者很辛苦,基本沒有太多的人關注,工資不高,社會應該投入更大的資助。)

  • 4 # 窮困潦倒的書堃

    歷史學的價值,繼往開來,延古續今,開拓創新。學習歷史學必須要記住一點,責任和敬畏——對過去現在未來的敬畏,對民族、國家的責任。

    人們總說,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但研究歷史的一定切記,研究歷史要尊重事實,尊重歷史!

  • 5 # 小黑侃大山

    先說一個段子,前不久網上流行一個帖子“無用“的人文學科到底有啥用?裡面有一個例子是一個家裡最有用的是廁所,最沒用的是牆上的字畫,但是客人來了斷然不會去看廁所,當然是看字畫了,這就是人文學科。想來這個回答用在回答歷史學的價值也是合適。

    個人認為研究歷史還是做其他學問(這個學問本無貴賤,陽春白雪各有所愛而已)都應該遵從胡適先生的教誨----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有七分證據不說八分話。還有陳寅恪要求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個非常重要,很多時候不好把握的。

    而且研究歷史還要從不同角度研究問題。

    這個可以參見陳寅恪先生《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雖然是研究唐代政治制度,但是他從宇文泰的“關中本位”政策入手,考察了唐代政治制度起源發展和變化,這直接奠定了其學術地位。《柳如是別傳》雖然頗有爭議但是在裡面反映了陳先生用詩文論證了明清之際的政治歷史,更見陳先生治史功底。

    再推薦一本書《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為了說清楚,重新溫習了一下),王明珂先生從族群文化的角度,首先把當時的漢人如何描敘華夏族的,這就劃分了華夏與異族的邊界。華夏族群邊緣的形成也跟華夏不斷擴張和邊緣人群華夏化,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總之,學問還是要有所敬畏,有所創新,方才是學問。

    推薦書目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美國8000美元能買到什麼樣的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