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窗雅藏
-
2 # 老豬的碎碎念
現實很殘酷,臺北故宮真正的叫的上"鎮館之寶”的國寶級的文物中,這個翡翠白菜根本就排不上號,還有那個被大眾熟知的肉形石,都屬於不入流的文物,咱今天從文物的角度細數一下那些不為人知的真正的“寶貝”,篇幅有限,咱就先講幾件。
這第一件便是瓷器界大名鼎鼎的《北宋汝窯天青無紋水仙盆》,這件東西是當年北宋宮廷中皇帝的珍愛之物,都是御用的瓷器物件兒,而且這是全世界唯一的一件汝窯官窯無紋片的傳世精品,如果單單說用金錢衡量的話,幾十個億是最基本的起拍價了。大致的描述一下此國寶的特徵,大家看照片,此物通身佈滿了天青釉,猶如天青色等陰雨的那種極致之色,且其表面及其溫潤,胎壁很薄,四雲頭形足侈口,形狀為橢圓形盆。在中國的瓷窯中,有五大名窯,而這件又偏偏出自於五大名窯之首的汝窯,更是彌足珍貴,據說汝窯的瓷器在全世界範圍內數量已經不到70件了,故而足見此物稀有。
這個就是開篇中說的所謂的明星寶物肉形石,其實這個石頭就是清代康熙時候進獻的,他就是一塊天然的石頭,注意,它本身是經過人工干預染色的,並不是100%天然沒動過的石頭,是工匠在頂上染色打孔,故而才造成類似紅燒肉的視覺效果。所以它實際沒有什麼文物的價值,身上也沒有承載什麼歷史資訊。
ok,咱接著在說一件可以成為國寶的物件兒,它便是《西周散氏盤》,它的珍貴之處在於它身上的銘文,這個銘文承載了非常多的歷史資訊,是研究歷史的最好的資料,這件器物屬於出土的文物,大概在清代康熙年代由一個墓葬被發現,很快被慧眼識珠者收藏,大約在康熙的重孫子嘉慶的時候被作為貢品入得宮中內務府,這個上面的銘文一共有357字,記載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約。銘文上詳細的記載了一個叫做散國的小國家被其他的國侵佔了土地,兩國議和戡定國界,並割地賠償,過程與合約均鑄在盤上作為證明。
還有便是這件書法的巔峰之作《祭侄文稿》,它是由書法大家顏真卿寫在侄子的祭文草稿,顏公是一個書德俱佳之完人,他聽說自己的侄子被安祿山所害,極為悲憤奮筆疾書寫下了這篇傳頌千年的文稿,它給後世研究顏體提供的極其珍貴的實物材料。
-
3 # 紅崖小子
現今臺北故宮憑藉自身實力,發展迅捷。館藏諸多珍貴文物,例如翡翠白菜,肉形石,祭侄稿,散氏盤,定窯嬰戲枕等,還有諸多皇室珍玩,不勝列舉。
隨著兩岸交流加深,雙方文博產業交流也越發頻繁。期待兩岸有更好的合作。
-
4 # 源濟FUNXU
1西周毛公鼎2西周散氏盤3唐代顏真卿《祭侄文稿》4宋蘇軾《黃州寒食帖》5五代趙幹《江行初雪圖》6宋范寬《溪山行旅圖》7元代黃公望《富春山居圖》8北宋汝窯蓮花溫碗9東坡肉形石10翡翠白菜……
-
5 # 小劉愛收藏
臺北故宮我去過兩次,第一次去的時候還小,只顧著看熱鬧,排長長的隊去看「大白菜」,對,就是十大鎮館之寶「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原是清朝永和宮的陳設器,相傳為光緒的妃子瑾妃的嫁妝之一。翠綠葉片上雕塑兩隻象徵多產的螽斯,祈願多子多孫。清代能工巧匠運用玉石渾然天成的色澤分佈,琢碾出一棵鮮活欲滴的白菜。
實物不大,看到實物時感覺小小一棵,和看圖片的差別很大。
第二次去是為了看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蘇軾的《寒食帖》。
這兩件絕對的大家之作,傳世國寶,當時看到實物眼眶都溼潤了,真正的「見字如面」。
顏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是行草,是顏真卿為自己的侄子寫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為叛軍安祿山所殘殺。這件作品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由於他寫得時候心情是極度悲憤,情緒已難以剋制,寫錯了好多處便進行了塗抹。
也正因為這樣,這件作品更顯得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筆勢圓潤雄奇,姿態橫生,活脫脫一個顏真卿躍然紙上。
蘇軾《寒食帖》
喜好書法的人瞭解,《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齊名,被稱為天下三大行書。
《寒食帖》命運多舛,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時,《寒食帖》險遭焚燬,後流失海外。二戰後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世傑派人在日本偷偷尋找《寒食帖》,覓得後以重金購回,並題跋於帖後,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從日本回歸中國的大致過程,至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內。
除了《寒食帖》,臺北故宮還收藏了蘇軾的《杜甫榿木詩卷帖》 ,不知道該如何形容,真的是,太精彩了!
臺北故宮的書畫珍寶非常多,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的「蘭竹圖扇面 」也收藏於此。文徵明的筆觸,飄逸倜儻,像我洗完頭後被吹風機吹亂的秀髮~
另外還有好多件所謂的「鎮館之寶」:
西周「毛公鼎」,臺北故宮無論評多少大鎮館之寶從不會漏下的一個明星展品。
北宋汝窯青釉紙槌瓶,這是臺北故宮的21件傳世汝窯器之一 。
商朝的「龍冠鳳紋玉飾 」我也很喜歡,商朝能有這設計工藝,還是很令人服氣的。
西周晚期的「人足獸鋬匜」(能唸對後兩個字的人有文化~)像一隻可愛的饞嘴小獸撲在碗裡
另外「金甌永固杯」,其實乾隆皇帝在不同的年份曾經制作了四隻金甌永固杯,式樣基本一致,除了北京故宮這一隻,臺北故宮也有一隻。另外兩隻收藏在倫敦的The Wallace Collection。
這應該算新時代的「文物南遷」了吧,想去臺北故宮的朋友趁2020之前抓緊去看,不然之後三年只能跑去嘉義看了。
-
6 # 壹號收藏
西周:毛公鼎
這件西周的毛公鼎通高53.8釐米,清道光年間於陝西省岐山縣周原出土,毛公鼎繫於清代末葉道光28年(公元1814年)前後,在陝西省岐山縣出土。毛公鼎出土後,經多次轉手秘藏,抗戰期間,險為日本軍方所奪,抗戰勝利,民間獻鼎歸公,現由臺北故宮典藏並展示。銘文中有陽文網格線,是西周中晚期制銘的習慣,因此除了史料的價值外,毛公鼎在中國古文字學與書法藝術上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西周:散氏盤
散氏盤又名“矢人盤”,是西周歷王時期重器。清乾隆初年陝西風翔出土,曾藏於乾隆內府。以其長篇銘文著稱於世。
散氏盤銘文鑄於盤內底上,共三百七十五字。是一件風格非常突出的作品。其書法渾樸雄偉,字型用筆豪放質樸,敦厚圓潤,結字寄奇雋於純正,壯美多姿。
四大國寶之一的西周散氏盤,原藏清內府,與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盤並稱“四大國寶”,原拓本極珍罕,海內學者爭求而極難得。
顏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行草墨跡,顏真卿書。此帖本是顏真卿為自己的侄子寫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為叛軍安祿山所殘殺。這件作品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由於心情極度悲憤,情緒已難以平靜,錯桀之處增多,時有塗抹,但正因為如此,此幅字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筆勢圓潤雄奇,姿態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
蘇軾:黃州寒食帖
因為有諸家的稱賞讚譽,世人遂將《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
此帖先在民間輾轉收藏,後被清廷收入內府。到了近代,《寒食帖》的命運多舛。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寒食帖》險遭焚燬,後流失海外,一直使華夏子孫耿耿於懷。第二次世界大戰剛一結束,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世傑私囑友人在日本訪覓《寒食帖》,當知下落後,即以重金購回,並題跋於帖後,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從日本回歸中國的大致過程,千年國寶賴王世傑先生之力迴歸祖國,至今仍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內。
五代趙幹:江行初雪圖
江行初雪圖(區域性)
全卷描寫長江沿岸漁村初雪情景。圖前題“江行初雪,畫院學生趙幹狀”,應是南唐後主李煜的筆跡。有宋宣和,金明昌,元天曆,清乾隆,嘉慶諸印,以及柯九思,吳瑞,梁清標,安岐諸收藏印。
北宋范寬:溪山行旅圖
中國北宋畫家范寬的繪畫代表作品。畫幅上詩堂處明董其昌題“北宋範中立溪山行旅圖”。《溪山行旅圖》歷來被稱為范寬的代表作,樹葉間有“范寬”二字題款。歷代評論家對此畫稱讚備至。徐悲鴻曾高度評價此畫:“中國所有之寶,故宮有其二。吾所最傾倒者,則為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誠辟易萬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幀,而一山頭,幾佔全幅面積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元代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是元代畫壇宗師、“元四家”之首黃公望晚年的傑作,也是中國古代水墨山水畫的巔峰之筆,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可謂空前絕後,歷代莫及。這卷名畫在此後的數百年間流傳有緒,歷盡滄桑。在解放前夕運往臺灣,歸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北宋汝窯:天青無紋水仙盆
汝窯水仙盆存世唯一。汝窯一向被人們列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汝窯被認為在河南的臨汝縣,但一直沒有找到遺址。據說汝瓷釉中含有瑪瑙,其主要成分是氧化矽,所以能呈現出純淨的天青色。汝窯以溫潤的天青釉色被譽為青瓷之冠,風格獨具。因傳世極少,彌足珍貴,目前全世界典藏不足70件,臺北故宮收藏有21件。
北宋汝窯:蓮花氏碗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瓷器名窯。汝窯燒宮廷用瓷的時間僅20年左右,約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故傳世品極少,被人們視為稀世之珍。
清朝: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原是清朝永和宮的陳設器,相傳為光緒的妃子瑾妃的嫁妝之一。白菜寓意清白純潔,翠綠葉片上雕塑兩隻象徵多產的螽斯,祈願能多子多孫。玉雕師運用玉石自然天成的色澤分佈,琢碾出一棵鮮活欲滴的白菜。
回覆列表
1948年,大都來自北京故宮的65萬件文物開始了集體大遷徙,最終它們被遷往臺灣安家。這是人類戰爭史上、文化史上絕無僅有的一次文物大遷徙。自此,海峽兩岸,一宮兩院。
那麼這些珍貴的文物中哪些被稱為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可以說涉獵的文物門類還是很多的。其中包括現存銘文最長的青銅器毛公鼎、三希之首的《快雪時晴帖》、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汝瓷中的天青無紋橢圓水仙盆……
1965年臺北故宮正式落成,毛公鼎即成為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之一,放在商周青銅展廳最醒目的位置,是永不更換的展品。毛公鼎通高53.8釐米,口徑47.9釐米,淨重34705克。其鼎口呈仰天勢,半球狀深腹,垂地三足皆作獸蹄,口沿豎立一對壯碩的鼎耳。文物界公認此物系西周晚期宣王(公元前827-公元前781年)時的一件重器,因其鼎腹內鑄有32行關於“冊命”毛公瘖的銘文,故名“毛公鼎”。
毛公鼎
當然,毛公鼎的傳奇也不僅限於學界。為了讓普通民眾對毛公鼎有更多認識,臺北故宮於2005年製作的形象宣傳片中,就將毛公鼎以更為現代的方式介紹給普通民眾。
臺北故宮,因其藏有21件汝瓷而成為全世界博物館汝瓷領域的領頭羊。其中天青無紋橢圓水仙盆更因其通體無紋,猶如青玉般溫潤的質感而備受關注,稱為臺北故宮鎮館之寶之一。同樣屬於鎮館之寶的還有汝窯蓮花溫碗,同樣是傳世孤品。
天青無紋橢圓水仙盆
當時南遷到臺灣的故宮古畫有3744件,包括《谿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在內的名畫1234件,臺北故宮也成了收藏宋畫的集中地之一。而《谿山行旅圖》、《早春圖》、《萬壑松風圖》都是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
《谿山行旅圖》
被稱為三希之首的《快雪時晴帖》、唐代顏真卿寫《祭侄文稿》、宋代蘇東坡寫《寒食帖》也都是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當年,乾隆得到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的同時,也有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為此,乾隆特意把它們聚在一起,儲放在養心殿的暖閣裡,同時把貯藏這三件書法瑰寶的房間,特別命名為“三希堂”。後來乾隆又把宮內歷代古人所寫的名跡,刻成一部法帖,名為《三希堂法帖》。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與《中秋帖》、《伯遠帖》。
而至於翠玉白菜和東坡肉形石也會被稱之為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主要還是大眾層面的解讀,可以說對於這兩者欣賞的門檻比較低,它們都是具象化的文物,辨識度很高,所以在大眾層面被認為是鎮館之寶。
翠玉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