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跟往事幹杯
-
2 # 先啟歷史
而他的性格就是“務實”,不管現在所謂“聰明人”如何詬病他不斷北伐是在作死,但我個人覺得他恰恰就是實事求是分析出了蜀漢的致命弱點才做出這樣的政治路線。只有以攻代守才能維持蜀漢的命運。這個看法很普遍,我就不展開說了。
隆中對的政治策略也是務實的策略。這點,我倒覺得易中天說的很對,劉備初見諸葛亮說出一大堆匡扶漢室的高調理想,而諸葛亮應對的是開門見山沒有客套的務實的言論,主公您別扯那麼遠,現在您先佔荊州吧。然後佔四川。想得天下,得聯合孫權,得等到“天下有變”,蜀漢才有機會。
對於劉備稱帝后的孫權稱帝,諸葛亮的政治主張也是務實的。再也不提漢賊不兩立的裝逼言論,為了蜀漢的生存和持續聯吳抗魏,竟然承認了孫權的帝位,在外交禮儀上也對孫吳進行了晉見天子的禮儀。
讓“現代聰明人”詬病的諸葛亮後期事備躬親,我認為也是因為他的務實。不是他不想放任,而是蜀漢後期人才凋零,無人可用,他只能鞠躬盡瘁,為蜀漢流盡最後一滴精血。
向政治家諸葛亮致敬。
-
3 # 渭水釣叟2
諸葛亮軍事更厲害,被司馬懿稱為“天下奇才"。司馬家建立晉朝後,完全仿照諸葛亮的模式練兵,並且封諸葛亮為王,唐代排千古名將,孔明名列其中,宋代排的名將錄也有孔明。現代人為標新立異,故意貶諸葛亮,其實你們懂個屁!
-
4 # 另眼看世界江雲
陳壽在《三國志》將蜀獨立列為一國,特意撥高了蜀的地位。其基本國力甚至不如同時代遼東的公孫恭(即當時的燕〉。諸葛若不憑蜀道之險,或早被東漢剿滅。至於其治理蜀地的政績,從三國志可見一斑,諸葛亮治蜀的幾大措施:第一,務農殖穀。第二,鹽鐵官營。第三,大興蜀錦。第四,安撫夷狄。總體來說,還是可以的。但同時,窮兵黷武,勞民傷財,獨霸朝堂,事必躬親。致使本來地富民豐的蜀地,變成民窮地瘠,人才凋零的曠野。所以諸葛本就是毀益各半的爭議人物。後世將其無限撥高,致使讀史者對其詬病不斷。正所謂,爬的高,摔的很。他笑崔州平,石廣元僅可為刺史、太守,自比管仲、樂毅。可惜自己一生名為丞相,實不過是州、郡之下的莞爾小吏。這真是莫大諷刺
-
5 # 素川居
陳壽不管評價誰都比較中肯,沒有刻意多渲染,所以《三國志》才被史學家奉為正史。個人覺得陳壽評價諸葛亮是中肯的,諸葛亮在三國演義這種小說內被渲染為軍神,實在無稽之談。軍神這種稱呼得靠戰功!戰功才是鐵證,從史實看,是不是發現諸葛亮並沒有什麼大的戰功(赤壁之戰是周公瑾的功勞,蜀國撐死打打醬油,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不過諸葛亮內政跟口才能力在三國是數一數二的,特別是口才,個人覺得絕對是第一,從舌戰群儒就可以看出。不過鞠躬盡瘁的確是個詬病的地方,真正的領導,要懂得把握大方向,小的事情讓下面人去做。至於有人說蜀中無大將是諸葛亮坑的,這個說法不大準確,有一定關係,但不是主要原因,蜀中無大將的主要原因還是蜀地士族不服劉備,劉備天天喊著匡扶漢室,結果連哄帶騙搶了皇親國戚劉璋(從血緣上,劉璋是真正的皇親國戚,有史可查,劉備還是曹操幫的,中山靖王的王爵早丟了)的地盤,為那個時代人們所不齒,所以蜀地士族都是出工不出力,等荊州那一點人才都老去了,人才當然沒得補給了,自然蜀中無大將。
回覆列表
諸葛亮的政治才能很高,透過隆中對我們不難看出,諸葛亮為劉備做了很多的分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取荊州,東聯孫權,北抗曹操,形成三分天下的局勢。
而後劉備被迫聯合江東,諸葛亮出使東吳,完成了一次非常漂亮的出使,當然我們知道在東吳諸葛亮可謂是大方異彩,先來個舌戰群儒,又來個草船借箭,而後又借東風。當然這些都是不存在的,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給予諸葛亮的。
而真實諸葛亮出使東吳是非常的困難的,因為劉備當時軍敗,沒有兵,而且荊州又和江東是世仇,再者就是諸葛亮剛出茅廬不被人認可,但是他成功的說服了孫權,成功的聯合孫權。可見不管是政治方針還是政治實行都是非常卓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