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精益生產與六西格瑪可以結合嗎?
15
回覆列表
  • 1 # 與你一起創業

    精益生產是汽車行業卵生,是基於豐田生產的管理模式,由1990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位國際汽車組織的專家提出,精益是對日本豐田生產模式的一種贊稱,英文為Lean production,從英文字義翻譯過來,不難發現Lean為瘦身,即少而精,不投入多餘的生產要素,只在適當的時間裡生產必要的市場需求的產品,所有的經營活動有益有效。

    我最早接觸精益生產是08年,並深深喜歡上了它,興趣是從一個故事開始的。

    20世紀初期,美國的福特公司創立了第一條汽車流水線,從此福特的生產方式即大規模生產便成了現代工業生產的主要特徵,大規模生產方式以標準化、大批次生產來降低生產成本。

    日本豐田最初是做織布機的,是豐田英二的父親豐田平吉創立的,精益中的防錯也是從織布機卵生的,後來改行做汽車行業,20世紀的50年代,二戰剛過日本經濟蕭條,豐田汽車派了兩個人去福特學習汽車行業的管理經驗,大野耐一和豐田英二,這個懂精益的人應該都知道。

    大野耐一和豐田英二兩個人去福特學習回來了,通常大家出去學習培訓後,都會讚賞訪問的公司有多厲害,我們從中學習了多少經驗,我們需要和他們學習什麼。但他們回到公司後說了一句“我們覺得可改善的空間還很大”,大家都覺得他們在吹噓。當時的福特汽車的生產線每天的產能已經達到了2000輛。

    後來這兩位豐田汽車的前社長就開始了他們的精益之路,做拉動、降成本。用最底的成本做出外觀、價效比最好的車,20世紀70年代的時候,豐田汽車已經在歐洲市場大量的普及,美國發現日本豐田的崛起,開始控制華人買豐田汽車需要繳納更多的購置稅,但是豐田一直不停的做拉動、降成本,最終美華人不惜繳納多的購置稅購買豐田汽車,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一個豐田公司的總資產超過了美國旗下的包括福特、通用、賓利、法拉利等八大汽車製造公司的兩倍,如今,全世界都在學習精益生產。

    六西格瑪的概念是1987年由美國摩托羅拉公司首先提出的,當時摩托羅拉雖然有一些質量體系,但是沒有統一的質量策略,同美國和歐洲其他公司一樣,正被日本的競爭對手一步一步的蠶食,為了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六西格瑪這一創新的質量改革策略在摩托羅拉公司得到了大力推廣,採用六西格瑪管理模式以後,公司每年的生產能力提高12%左右,到了90年代中期,通用在全公司實施六西格瑪的管理方式,並取得輝煌的成績,使得這一管理方式名聲大振。

    六西格瑪是一項以資料為基礎,追求幾乎完美的質量管理方法。西格瑪是一個希臘字母σ的中文譯音,統計學中用來表示標準偏差,即資料的分散程度。對連續可計量的質量特性:用"σ"度量質量特性總體上對目標值的偏離程度。幾個西格瑪是一種表示品質的統計尺度。任何一個工作程式或工藝過程都可用幾個西格瑪表示。六西格瑪的公式看似很複雜,但是用通俗一點,六個西格瑪可解釋為每一百萬個機會中有3.4個出錯的機會,即合格率是99.99966%。而三個西格瑪的合格率只有93.32%。

    現代做的好的企業多推崇精益六西格瑪,兩者還是存在一定差異的。

    對於企業基礎管理水平的要求不同。精益講求的是循序漸進,在真正實現以需求拉動式的準時化生產前,對企業的5S目視化與裝置自主保全體系以及員工的多技能等方面都有較高的要求,否則拉動不能實現,或者短期區域性的拉動也因為裝置、人員、品質的變動而不能夠有效維持,這也是眾多企業家擔心的“反彈”;六西格瑪法明確了企業存在的目的是賺取利潤,對於處於不同水準的企業透過界定自身的問題而開展持續的PDCA迴圈活動,並不是說處於3西格瑪以下的企業不適合推行六西格瑪,事實上它適合於各行各業不同水準的企業。

    系統化的工具使用。精益生產在解決問題時更多地依賴專家的經驗,應用了顧客價值流分析,動作分析和時間測定,工廠設施佈置技術,Jidoka(自動化)和(pokeyake)防錯法,多能工的訓練,5S/TPM等多項技術。六西格瑪法可以應用包括上述工具在內的一切可以應用的工具,但不是各種工具的簡單堆砌,而是邏輯性地將各種工具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掌握了這一方法,既使不是某一領域的專家,也可以快速地逼近解決方案。

    精益生產與六西格瑪都屬於一種工具,側重點有所不同,精益生產更側重於D(交付能力),而六西格瑪側重於Q(質量過程能力),所以現代化企業推行精益六西格瑪是未來的趨勢。兩種體系博大精深,我們還需要繼續深挖,共同探討下去。

  • 2 # 質量大資料

    我們首先分析一下精益生產與六西格瑪結合的必要性。六西格瑪最佳化的物件經常是區域性的,缺乏系統整體的最佳化能力,所以它需要將自身重要解決的問題與整個系統聯絡起來,然後最佳化流程。而精益生產理論的優點之一就是對系統流程的管理,它可以為六西格瑪的專案管理提供框架。系統中經常存在不能提高價值的過程或活動,無論員工如何努力,他們都無法超越系統流程的設計能力範圍之外,流程重新設計的目標就是儘量消除此類活動或過程,精益生產對此有一套完整有效的方法和工具。

    其次,精益生產依靠專家人才的特有知識,採用直接解決問題的方式,因此對於簡單問題,其解決問題的速度更快,但它缺乏知識的規範性,對於複雜的問題,它缺乏效率,無法保證其處於統計受控狀態。而六西格瑪管理更好地集成了各種工具,採用定量的方法分析、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有規範的DMAIC流程,為複雜問題提供了操作性很強的解決方法和工具。

    當精益生產遇上六西格瑪,便誕生了本質為消除浪費的精益六西格瑪,透過整合精益生產與六西格瑪管理,吸收兩種模式的優點,以達到更佳效益。精益六西格瑪不是精益生產和六西格瑪的簡單相加,而是二者的互相補充、有機結合。

    精益六西格瑪技術得以普及,源於六西格瑪黑帶認識到他們的顧客所要求的許多關鍵質量特性,不僅是要解決其中的缺陷,還關係到過程加速和減少浪費,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其實就是顧客的需求,對於許多服務型公司更是如此。因此,黑帶們開始在六西格瑪專案中應用一些精益工具,形成了精益六西格瑪。

    精益六西格瑪不只是給人們提供科學而實用的工具和方法,最重要的是向人們提供一套系統的思考哲學和理念。以追求客戶滿意為導向,依照資料和事實進行決策,研究業務流程,透過組織一個個流程改善的專案,達到對內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效率,改善產品質量,對外提高客戶滿意度的目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頂級美的告白句子有哪些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