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ngel冰激凌

    凡事沒有絕對,對於一般的病情是可以的,但是特殊的急症可不要耽誤自己,另外,人畢竟是有差異性的,一個人管用的方子另一個人可能就不適應,所以我覺得未來醫院和醫生還得增加,這跟一百年前差不多,病人數量和疾病種類是在絕對增長的

  • 2 # 放射科楊大夫

    咱們先看看各個大醫院裡面放射科都是怎麼工作的。

    以一張胸片為例,技師拍了片子以後,會給患者列印一份膠片,自己帶著。同時存在電腦裡的片子都是電子影象,技師會將這幅電子影象透過醫院的網路(頻寬百兆或千兆)傳到本院PACS系統的伺服器上,科裡的放射科醫師,在自己辦公室的電腦上,透過RIS系統看到病人已經拍完片子的資訊,就會點選幾個按鈕調閱影象,於是,從伺服器上把病人的片子調閱出來,擺在放射科醫師面前的電腦上。大夫然後開始閱片,寫報告。透過自動或人工的方式,病人就可以取了報告,帶著報告和片子去看病了。

    再來看看,遠端診斷的方式。

    這時候咱們把拍片子放在社群門診部,前面操作都一樣,技師拍了片子,列印膠片的同時,把電子影象透過網路(internet)傳到某個雲伺服器,然後聯網的大醫院的放射科醫師,跟前面的描述一樣,透過雲RIS,開啟病人資訊,從雲PACS的伺服器調閱影象,寫報告。然後病人透過人工或自動的方式就能拿到報告了。

    這兩種方式,其實唯一的區別就是網路,一個是內部網路,一個是外部網路,其餘的工作流程是完全一樣的。流程一樣,也有區別。比如網路速度的快慢(越來越不是問題),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放射科醫師親自體檢比較麻煩,這一點可以透過電話,和與基層醫院的接診醫師溝通解決。

    而且,我認為,將來應該極力推動和提倡這種遠端診斷方式。為什麼呢?

    1、病人得到更高質量的放射科報告。社群門診的放射科醫生和大的三甲醫院放射科醫生,由於工作環境的關係,其水平還是有差距,但技師不同,只要按照統一的方法培訓過,都沒有太多問題。

    2、節省人力成本。比如一個社群門診,只有一臺X光機,可能至少要配備1-2名技師,一到兩名醫師。有了遠端診斷的方式,完全可以只要技師,不要醫師,或者完全可以替代一部分工作。

    3、病人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有了這種機制,並且在此網路基礎上搭建好各個科室的遠端服務網路。除了病人拿到更高質量的報告外,基層的醫生還可以更多的得到高水平醫生的指導,更好的為基層醫生服務。

    目前很多地方的區域醫療,分級診療正在進行這方面的有益嘗試,將來解決了諸如收費難題等問題後,伴隨著更好的雲PACS的出現,這種方式會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

  • 3 # 鳳鳴山莊1

    這件事情是可行的,遠端醫療也是在逐步推進的事情。這種做法可以分流一部分患者,減輕大醫院的壓力,縮短患者等待時間,降低患者花費。

    在實行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到基礎醫療機構的人員業務水平。要加強基礎醫務人員業務水平的培養,能拍出高質量的片子(x線、超聲、CT核磁)。沒有這個作為基礎,一切都是空談。

  • 4 # 醫患家

    這種設想目前只能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現實是別說社群醫院了,三甲醫院同級別醫院能夠相互承認片子已經算很不錯了。

    這個問題的關鍵點在於首先,不同級別醫院,用於拍片子的裝置不一樣,不同的影像裝置,拍出來的片子質量(成像效果)是絕對不一樣的。社群醫院的普通拍片儀器和三甲醫院的高檔拍片儀器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拍出來的效果肯定不一樣。其次,拍片人的技術有差別。即使是同樣的影像裝置,不同人的操作結果也會不一樣,很牛的三甲醫院醫生一般不承認其他醫院拍片的結果,所以經常出現在一個醫院拍好片子,去另一家很牛的三甲醫院門診時,醫生要求重新拍片子,特別是在腫瘤等不太確切的診斷時。

    所以要想實現這種設想的前提必須是1、拍片裝置的標準化,所有醫院用的是同樣的裝置2、拍片人的技術水平相對一致,基層醫院需要這方面的培訓,但這個是難點,基層醫院的定位就決定了不是解決疑難雜症,不可能接觸到那麼多的複雜病例,技術操作要求自然就沒那麼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東風御風短軸和大通哪個好?